台灣台中科學博物館「自然學友之家」首次設計貝殼觸覺教育課程,來服務視障的學生。策劃人葉貴玉表示,其他國家的博物館多是以特別設計的課程來服務視障人士。
葉貴玉:有一個很特別的故事就是,海拉特•維梅耶博士,他本身其實是從小就看不到東西的,可是他現在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貝類學家,那他其實是用手摸出來的。
我就想說,應該可以讓我們眼睛看不到的小朋友也一起來體驗一下--怎麼樣用觸覺來學習!
高雄醫學大學邱郁文助理教授在現場教導小朋友以殼口、貝面紋理、每一個環節的接口觸感和大小尺寸等來辨識貝殼的不同。
現場還特別展示了一個貝類的辨識機,只要將實體貝類放進箱子中,拍攝照片後,電腦輔助系統會辨識它的學名,這套設備可以協助視障學生學習貝類的辨別與鑑定。
崑山科技大學資管所的蔡文吉:這個是辨識箱的環境,主要是透過攝影機去拍攝貝類的影像,以後使用者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將要辨識的貝殼圖片直接上傳到我們的網站,然後,我們進行辨識之後將結果再回傳給使用者。
台中啟明學校教務主任汪成琳表示,台灣現在盲生的教育跟以前大大不同,有許多科技輔助教材,而且現在推行的所謂「融合教育」,讓學習有障礙的學生與一般學生一起上課,可以讓視、聽障學生習慣社會,未來不會有適應問題。
汪成琳:事實上今天的視障孩子會比過去的孩子更有福氣,因為他們透過一些科技輔具一樣能夠學習到他們可以學習到的東西,他們想要學習到的東西。
目前任職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知名古生物學家海拉特(Geerat Vermeij),三歲時失去了視力,海拉特九歲的時候全家移民美國,遇到一位引導他觸摸貝類的老師,他十歲就決定了要從事貝類方面的工作。
新唐人特約記者 謝平平 記者 周平 台灣台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