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興建使中華鱘面臨滅絕危機

2006年09月27日大陸
【新唐人】在中國有“活化石”及“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鱘,目前又到了溯江回出生地產卵的季節,但葛洲壩、三峽大壩的相繼建設,阻斷了鱘魚回家的路,甚至還發生中華鱘撞壩而死的情況。水利專家王維洛指出:三峽工程的建設,使得國際紅皮書上所列的88種勢微的物種,瀕臨滅絕。下面是本台記者的採訪報導:

水利專家王維洛先生介紹:“聯合國把世界上面臨死_的植物或動物種類,會絕種的這個,他列了一張表,這張表就叫紅皮書。按照德國這裡的一般規矩,如果你這個工程會涉及到一種種類在紅皮書上,如果你拿不出確實的措施來證實你是能夠挽救這些生物種類的話,這個工程是沒有希望上馬的。”

中華鱘是中國獨有的,也是世界上27種鱘魚中,最珍貴稀少的一個種類,每年的10月到11月,成年中華鱘會從大海洄遊到長江上游產卵。1981年葛洲壩截流,阻斷了中華鱘回到上游的路,被擋在壩下的鱘魚,於是在葛洲壩下產卵,1996年,葛洲壩下,被劃為“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鱘魚專家組成員危起偉先生介紹,中華鱘的產卵場由截流前的16處,被壓縮到只剩壩下一個面積狹小的區域,不幸的是,在2004年,葛洲壩為了擴大通航能力,在產卵場中心,又修建了一道與葛洲壩垂直的壩體。危起偉先生指出:在產卵地的核心區施工,對中華鱘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而王維洛先生則表示,葛洲壩建壩之時,並未考慮到洄游性魚類的問題,當問題出現後,中共當局卻迷信技術萬能的理論,認為利用人工繁殖放流的方式,可以達到保留物種的目的。

王維洛:“它不是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在工程上在技術上犯了一個錯誤,然後我用另一個技術措施,來解決這個工程所產生的問題。然後這個問題再產生,再用一個工程來解決,另外一個產生的問題,結果使得問題越來越大。”

據了解,中華鱘研究所自1982年來,每年向長江�放流十萬尾人工繁殖的魚苗,但十多年來發現 “全軍覆沒”。監測顯示,在葛洲壩截流以前,每年洄遊到長江上游產卵的中華鱘超過3500尾,如今不到500尾,銳減了70%。

新唐人記者 林慧心 伊屏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