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芥佑華盛頓特稿)雖然經濟衰退危機已成為美國總統大選的主要議題,但美國在伊拉克的未來戰略仍是民眾關心重點,而大選與初選的競選策略不同,共和、民主兩黨陣營都必須考量爭取對方支持者,使得歐巴馬與馬侃兩位參選人都修正自己早先的伊戰政策。
原本在此議題占優勢的歐巴馬更陷入一再澄清立場的尷尬處境,顯現伊戰棘手,涉及諸多層面,不管下屆美國總統是哪一黨,美軍都不能一走了事。
美國自二零零三年出兵伊拉克至今,美軍仍陷於戰後重建泥淖,布希政府還得在去年增兵因應戰後愈來愈嚴重的伊拉克境內種族衝突與似無止境的游擊戰夢魘。
雖然布希政府堅稱美軍增兵後伊拉克情勢有大幅進展,但布希政府同時宣揚阿富汗境內轉劣,蓋達組織重新集結,首腦歐薩瑪•賓拉登仍健在,且美軍在阿富汗境內反而面臨更險惡處境。
在今年一月展開的共和、民主兩黨總統提名人初選,伊戰成為民主黨的練拳沙包,所有參選人藉伊戰問題痛批布希政府,共和黨則揹負這個包袱一路挨打。
初選期間歐巴馬曾宣稱,一旦當選總統,必定終結伊戰,分階段在十六個月內讓美軍返鄉;馬侃基本上堅守布希政府的立場,認為美軍不能輕易撤離伊拉克,必須視當地實際需要與美國的整體戰略與利益,維持駐伊美軍軍力,必要時駐軍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可以。
歐巴馬甚至攻擊黨內對手包括原本獲提名呼聲甚高的前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指這些黨內初選角逐者當初都曾投票獲表態贊同布希發動伊戰,只有他在一開始就反對布希出兵。
而馬侃等共和黨主要領導人,主要質疑歐巴馬的經驗不足以擔任美國三軍統帥,更缺乏外交實務歷練,民主黨的立場就是要讓美國在伊戰失敗。
但伊戰議題沒能徹底讓共和黨崩盤,反而在民調上出現兩黨逐漸拉近的趨勢。原本優勢主攻的民主黨近來陷入路線修正的困境,歐巴馬的一些發言更遭對手以及媒體批評「立場搖擺」。
這個星期剛剛公佈的一項美國民調顯示,馬侃和歐巴馬兩人主張的伊拉克政策,所獲得的美國選民支持率平分秋色,甚至在美國選民心目中,馬侃將是比較優秀的三軍統帥。
這份由「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與「華盛頓郵報」在七月十日到十三日針對一千一百一十九名成人所做的民調顯示,百分之七十二的受訪民眾認為,馬侃會是一名稱職的最高統帥,只有百分之四十八的受訪民眾認為歐巴馬會是稱職的最高統帥。
至於兩人的伊戰立場,馬侃獲得百分之五十民眾支持,歐巴馬的建議則獲得百分之四十九民眾支持。這項民調也顯示,百分之六十三的美國民眾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不值得打的戰爭;不過也有百分之六十的美國民眾認為,打贏伊拉克戰爭是擊潰全球恐怖主義的關鍵。
美國民眾認為美軍打擊蓋達以及阿富汗前政府塔利班政權「已屬成功」的比例,從二零零二年十月的七成多,如今僅剩下四成左右。
民眾對伊戰立場的分歧幾乎等於將國家切割為兩半,而且大選的競選策略與黨內初選完全不同,初選只要爭取黨內支持者,參選人比的是誰更堅守黨的核心價值;但大選必須贏得過半選票,因此黨提名人當然要適當微調路線,朝中間移動,爭取獨立選民以及搖擺州選民轉向。
再加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不能因為美軍撤離而受損,伊朗德黑蘭政權持續展現發展核武力企圖、美國國內軍工企業對大選的影響力等等,歐巴馬以及馬侃都必須開始修正自己的立場與說詞。
安排這個月到中東訪問,並實地會晤駐伊美軍指揮官的歐巴馬陣營,刻意在這個月初操作宣示,歐巴馬會聽取前線美軍指揮官的分析,重新琢磨自己的決定。
這樣的說法立刻遭到黨內自由派支持者與媒體質疑「十六個月撤軍立場鬆動」,共和黨也批評他「立場搖擺」。
歐巴馬為此三度公開澄清,堅定表示「十六個月分階段」撤軍的政策方向沒有改變、不會調整,但他重申會蒐集更多資訊、聽取更多意見。
上個星期,歐巴馬正式宣布自己的整體外交政策,在伊戰以及反恐議題上,他雖然重申二零一零年夏天之前完成駐伊美軍撤離的承諾,但他也強調,「將重心轉至阿富汗,向該國增派至少兩個作戰旅,以平息不斷增加的暴力事件」。另外他也說,要將反恐重心放在觀察巴基斯坦境內的活動以及鎖定蓋達組織。
歐巴馬宣示的這些路線,雖然內容維持了「二零一零年夏天之前完成駐伊美軍撤離」的承諾,但具體描繪了美軍未來的新任務,就是從伊拉克轉進阿富汗,甚至還要強化在巴基斯坦的軍事需要。歐巴馬陣營提出這些主張,目標顯然是在爭取保守派選民以及軍工企業的支持,但必然引起民主黨內極端自由派以及反戰人士疑慮,加減之後是否有助選戰效果,應進一步觀察。
馬侃雖然持續堅守「不能輕易撤軍」的底線,但他從五月開始提出「二零一三年之前美軍就可獲得勝利」,以及加強美軍福利、傷亡撫卹、戰後就業輔導等等福利政策,這個禮拜也轉而強調,「如何降低美軍傷亡比決定撤軍時間更重要」等等訴求,基本上也是在逐步修正,區隔自己與布希總統的不同。
對於歐巴馬主張增兵阿富汗的新論調,馬侃上星期在新墨西哥州競選時發表演講,他也說阿富汗安全形勢正在轉惡,敵人攻勢加強。他如果當選下屆總統,會向阿富汗增派三支作戰旅、共一萬五千名兵力,以滿足駐阿美軍指揮官的行動需求。
而布希政府顯然也技巧性調整伊拉克戰略,布希甚至已經下令駐伊美軍提出撤軍時程表,各項動作都在抵消民主黨選戰攻勢的效果。
整體來說,美國民眾對於伊戰的立場更趨分歧,憂慮美國國際失去威信、更擔心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因快速撤軍而流失,這使得更多選民不僅限於思考撤軍一途,更關注未來新總統的整體思維。
伊戰問題牽涉的不只是民眾厭戰、希望止戰的心理,更牽涉了區域內國家與美國的利害糾葛、石油等能源資源掌控的戰略,無論未來新總統是那一黨贏,事實上都不可能對伊拉克撒手不管、一走了之。
那些奔走於民間的社會運動團體與人士、以及充滿理想的青年人,恐怕要認清的事實是,自稱未受華盛頓政壇污染的歐巴馬,最終仍要考慮國內軍工企業對大選的巨幅影響力,在軍事外交戰略上有所修正,這是必然競選手法,也是美國選舉一再重演的劇本。
原本在此議題占優勢的歐巴馬更陷入一再澄清立場的尷尬處境,顯現伊戰棘手,涉及諸多層面,不管下屆美國總統是哪一黨,美軍都不能一走了事。
美國自二零零三年出兵伊拉克至今,美軍仍陷於戰後重建泥淖,布希政府還得在去年增兵因應戰後愈來愈嚴重的伊拉克境內種族衝突與似無止境的游擊戰夢魘。
雖然布希政府堅稱美軍增兵後伊拉克情勢有大幅進展,但布希政府同時宣揚阿富汗境內轉劣,蓋達組織重新集結,首腦歐薩瑪•賓拉登仍健在,且美軍在阿富汗境內反而面臨更險惡處境。
在今年一月展開的共和、民主兩黨總統提名人初選,伊戰成為民主黨的練拳沙包,所有參選人藉伊戰問題痛批布希政府,共和黨則揹負這個包袱一路挨打。
初選期間歐巴馬曾宣稱,一旦當選總統,必定終結伊戰,分階段在十六個月內讓美軍返鄉;馬侃基本上堅守布希政府的立場,認為美軍不能輕易撤離伊拉克,必須視當地實際需要與美國的整體戰略與利益,維持駐伊美軍軍力,必要時駐軍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可以。
歐巴馬甚至攻擊黨內對手包括原本獲提名呼聲甚高的前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指這些黨內初選角逐者當初都曾投票獲表態贊同布希發動伊戰,只有他在一開始就反對布希出兵。
而馬侃等共和黨主要領導人,主要質疑歐巴馬的經驗不足以擔任美國三軍統帥,更缺乏外交實務歷練,民主黨的立場就是要讓美國在伊戰失敗。
但伊戰議題沒能徹底讓共和黨崩盤,反而在民調上出現兩黨逐漸拉近的趨勢。原本優勢主攻的民主黨近來陷入路線修正的困境,歐巴馬的一些發言更遭對手以及媒體批評「立場搖擺」。
這個星期剛剛公佈的一項美國民調顯示,馬侃和歐巴馬兩人主張的伊拉克政策,所獲得的美國選民支持率平分秋色,甚至在美國選民心目中,馬侃將是比較優秀的三軍統帥。
這份由「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與「華盛頓郵報」在七月十日到十三日針對一千一百一十九名成人所做的民調顯示,百分之七十二的受訪民眾認為,馬侃會是一名稱職的最高統帥,只有百分之四十八的受訪民眾認為歐巴馬會是稱職的最高統帥。
至於兩人的伊戰立場,馬侃獲得百分之五十民眾支持,歐巴馬的建議則獲得百分之四十九民眾支持。這項民調也顯示,百分之六十三的美國民眾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不值得打的戰爭;不過也有百分之六十的美國民眾認為,打贏伊拉克戰爭是擊潰全球恐怖主義的關鍵。
美國民眾認為美軍打擊蓋達以及阿富汗前政府塔利班政權「已屬成功」的比例,從二零零二年十月的七成多,如今僅剩下四成左右。
民眾對伊戰立場的分歧幾乎等於將國家切割為兩半,而且大選的競選策略與黨內初選完全不同,初選只要爭取黨內支持者,參選人比的是誰更堅守黨的核心價值;但大選必須贏得過半選票,因此黨提名人當然要適當微調路線,朝中間移動,爭取獨立選民以及搖擺州選民轉向。
再加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不能因為美軍撤離而受損,伊朗德黑蘭政權持續展現發展核武力企圖、美國國內軍工企業對大選的影響力等等,歐巴馬以及馬侃都必須開始修正自己的立場與說詞。
安排這個月到中東訪問,並實地會晤駐伊美軍指揮官的歐巴馬陣營,刻意在這個月初操作宣示,歐巴馬會聽取前線美軍指揮官的分析,重新琢磨自己的決定。
這樣的說法立刻遭到黨內自由派支持者與媒體質疑「十六個月撤軍立場鬆動」,共和黨也批評他「立場搖擺」。
歐巴馬為此三度公開澄清,堅定表示「十六個月分階段」撤軍的政策方向沒有改變、不會調整,但他重申會蒐集更多資訊、聽取更多意見。
上個星期,歐巴馬正式宣布自己的整體外交政策,在伊戰以及反恐議題上,他雖然重申二零一零年夏天之前完成駐伊美軍撤離的承諾,但他也強調,「將重心轉至阿富汗,向該國增派至少兩個作戰旅,以平息不斷增加的暴力事件」。另外他也說,要將反恐重心放在觀察巴基斯坦境內的活動以及鎖定蓋達組織。
歐巴馬宣示的這些路線,雖然內容維持了「二零一零年夏天之前完成駐伊美軍撤離」的承諾,但具體描繪了美軍未來的新任務,就是從伊拉克轉進阿富汗,甚至還要強化在巴基斯坦的軍事需要。歐巴馬陣營提出這些主張,目標顯然是在爭取保守派選民以及軍工企業的支持,但必然引起民主黨內極端自由派以及反戰人士疑慮,加減之後是否有助選戰效果,應進一步觀察。
馬侃雖然持續堅守「不能輕易撤軍」的底線,但他從五月開始提出「二零一三年之前美軍就可獲得勝利」,以及加強美軍福利、傷亡撫卹、戰後就業輔導等等福利政策,這個禮拜也轉而強調,「如何降低美軍傷亡比決定撤軍時間更重要」等等訴求,基本上也是在逐步修正,區隔自己與布希總統的不同。
對於歐巴馬主張增兵阿富汗的新論調,馬侃上星期在新墨西哥州競選時發表演講,他也說阿富汗安全形勢正在轉惡,敵人攻勢加強。他如果當選下屆總統,會向阿富汗增派三支作戰旅、共一萬五千名兵力,以滿足駐阿美軍指揮官的行動需求。
而布希政府顯然也技巧性調整伊拉克戰略,布希甚至已經下令駐伊美軍提出撤軍時程表,各項動作都在抵消民主黨選戰攻勢的效果。
整體來說,美國民眾對於伊戰的立場更趨分歧,憂慮美國國際失去威信、更擔心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因快速撤軍而流失,這使得更多選民不僅限於思考撤軍一途,更關注未來新總統的整體思維。
伊戰問題牽涉的不只是民眾厭戰、希望止戰的心理,更牽涉了區域內國家與美國的利害糾葛、石油等能源資源掌控的戰略,無論未來新總統是那一黨贏,事實上都不可能對伊拉克撒手不管、一走了之。
那些奔走於民間的社會運動團體與人士、以及充滿理想的青年人,恐怕要認清的事實是,自稱未受華盛頓政壇污染的歐巴馬,最終仍要考慮國內軍工企業對大選的巨幅影響力,在軍事外交戰略上有所修正,這是必然競選手法,也是美國選舉一再重演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