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華:從《海角七號》到《寶島一村》

2008年12月16日評論
台灣的戲真是越來越好看了,剛得到金馬獎台灣最佳影片的《海角七號》,連演近4個月,賣座直逼5億新台幣,在台灣影史上僅次於橫掃全球的好萊塢電影《鐵達尼號》;而表演工作坊的年度大戲《寶島一村》,原來在台北一地僅預訂上演2場,但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目前竟加演10場!誰說經濟冷颼颼?好戲連台,也許是景氣低迷中最溫暖動人的時刻!

這兩部2008年的大戲,除了戲劇元素飽滿好看、音樂好聽、讓觀眾又是掉淚又是爆笑的絕無冷場外,其實劇情都同樣反映一群小人物走過60年的光陰故事,但每一個觀眾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變遷的身影,回味台灣這塊土地上多元的歷史軌跡;更重要的,是在大家交織的悲歡離合中,珍惜那一份曾經吵鬧中的互相關懷,衝突後的彼此疼惜,以及離散中落地生根的無常與眷戀。

《海角七號》的大脈絡是中日戰後的聚散無奈,和多元族群在城鄉變遷中的衝突與和好;而《寶島一村》的大歷史則是大陸「淪陷」後,60萬外省人遷台的倉惶失措、望鄉心切,以及如何在台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艱難與成就;但兩部戲都不是膚淺的溫馨小品而已,事實上,前者隨著一場海角音樂會的籌劃,顯現出對台灣城鄉發展失衡的批判;而後者在回憶遷台後的來時路裡,也隱含著對早期威權控制及驚恐不安的抗議,以及社會發展終至多元民主的慶幸。也因此,這兩部戲都超越了個別的故事,而有了時代紀錄的格局。

時代裡的小人物雖然無法改變歷史,但是,在無情命運翻轉弄人之下,人性的良善如圍牆邊的綠意,星星點點的冒出,終至蔭蔽巷弄、嘉惠鄉裡。正是那種在艱困中激發出的不捨與關懷,讓語言不通、價值互異、飲食習慣天南地北的人們,在荒謬衝突中伸手雙手、互相安慰,讓異鄉變成家鄉,讓命運的詛咒轉化成美味的佳釀。

這兩部叫座的好戲,各自是台灣近代史的紀錄拼圖,因為歷經滄桑,令人緬懷;因為彰顯善良的人性,而令人珍惜;更特別的是,因為能夠在台灣自由的環境中,自然流露出的社會批判和反思,而能夠跨越兒女情長,成為歷史的啟示錄!

另外,在明年2月還有一齣好戲《神韻》要登台,這部近3年在全球各大城市引發票房熱潮的歌舞表演,更是以彰顯至真至善的人類本性,而感動各國無以計數的觀眾,讓人拭目以待!台灣即將告別2008年,2009年也許國際經濟嚴寒威脅,也許地球暖化天災不斷,也許,更多的變局詭譎難測,但是,堅守這份良善人性與真誠關懷,相信未來的歷史也將從新改寫。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