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7月9日訊】(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 9日電)農委會林務局今天表示,與中央研究院及台灣猛禽研究會合作執行的「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確認完整遷移路線,以及在中國北韓邊境進行繁殖,國際研究單位邀約展示成果。
林務局表示,灰面鵟鷹(Bustastur indicus),俗稱灰面鷲或南路鷹,每年春、秋兩季過境台灣,數量約在1萬5000隻至3萬5000隻之間;灰面鵟鷹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同時也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林務局指出,灰面鵟鷹移遷路線僅限亞洲地區東南部,夏季在亞洲東部,秋季則向南遷徙至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州、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度冬,少數會在日本石垣島度冬;但是世界遷移鳥類研究,對於過境台灣的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並不清楚。
林務局指出,為解開謎題,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率領研究團隊於97及98年在墾丁及八卦山為5隻灰面鵟鷹裝上衛星發報器,命名為海角1到5號;其中,海角3號及海角4號在北返半途中訊息失聯;海角1號則返抵中國吉林省的長白山區附近;海角2及5號則返抵北韓。
其中路徑最清楚為海角1號。林務局說,海角1號由墾丁前往菲律賓最南端岷答那峨島度冬後,今年 3月準備北返渡海來台,卻遭遇連續多日強勁的東北季風阻撓,在不利的風向下,海角1號強行渡海飛抵廣東省沿岸某小島,補足體力後,終於在6月初飛抵黑龍江北邊的中蘇邊界,之後又向南折返,在吉林省安頓下來;從菲律賓最南至中國最北,這趟旅途跨越了9千多公裡。
林務局強調,這項研究持續進行中,但已知過境台灣的灰面鵟鷹並不一定來自日本,且遷移路徑與時程也可能有個體上的變異;研究中歷時最長為 8個月及最遠的遷移距離約為9千多公裡,同時確認完整遷移路線及在中國北韓邊境或吉林長白山區附近進行繁殖。
林務局說,此一結果已得到國外猛禽研究單位重視,並邀請於研究結束後,將成果提供展示。
林務局表示,衛星追蹤研究非常昂貴,全案也未進行完成,希望企業界慷慨襄助,讓這項研究能夠持續進展,以獲得更豐碩成果,進而提升台灣在國際學術研究地位。
林務局表示,灰面鵟鷹(Bustastur indicus),俗稱灰面鷲或南路鷹,每年春、秋兩季過境台灣,數量約在1萬5000隻至3萬5000隻之間;灰面鵟鷹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同時也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林務局指出,灰面鵟鷹移遷路線僅限亞洲地區東南部,夏季在亞洲東部,秋季則向南遷徙至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州、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度冬,少數會在日本石垣島度冬;但是世界遷移鳥類研究,對於過境台灣的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並不清楚。
林務局指出,為解開謎題,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率領研究團隊於97及98年在墾丁及八卦山為5隻灰面鵟鷹裝上衛星發報器,命名為海角1到5號;其中,海角3號及海角4號在北返半途中訊息失聯;海角1號則返抵中國吉林省的長白山區附近;海角2及5號則返抵北韓。
其中路徑最清楚為海角1號。林務局說,海角1號由墾丁前往菲律賓最南端岷答那峨島度冬後,今年 3月準備北返渡海來台,卻遭遇連續多日強勁的東北季風阻撓,在不利的風向下,海角1號強行渡海飛抵廣東省沿岸某小島,補足體力後,終於在6月初飛抵黑龍江北邊的中蘇邊界,之後又向南折返,在吉林省安頓下來;從菲律賓最南至中國最北,這趟旅途跨越了9千多公裡。
林務局強調,這項研究持續進行中,但已知過境台灣的灰面鵟鷹並不一定來自日本,且遷移路徑與時程也可能有個體上的變異;研究中歷時最長為 8個月及最遠的遷移距離約為9千多公裡,同時確認完整遷移路線及在中國北韓邊境或吉林長白山區附近進行繁殖。
林務局說,此一結果已得到國外猛禽研究單位重視,並邀請於研究結束後,將成果提供展示。
林務局表示,衛星追蹤研究非常昂貴,全案也未進行完成,希望企業界慷慨襄助,讓這項研究能夠持續進展,以獲得更豐碩成果,進而提升台灣在國際學術研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