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戰俘血淚史 研究者:可原諒但不可忘

2009年10月24日台灣
【新唐人2009年10月24日訊】(中央社記者施馨堯台北24日電)台灣戰俘紀念協會理事長何麥克(Michael Hurst)今天在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文化沙龍講座中呼籲,二戰日軍戰俘營歷史,「須原諒,但不可遺忘」。

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何志(Thomas Hodges)主持講座開場時引述哲學家桑塔耶納(George Santayana)所說「那些不瞭解歷史的人,必當重蹈覆轍」,他希望日軍戰俘營的故事與背後歷史能為世人所知,並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文化沙龍下午在月涵堂舉辦「他們是戰俘,他們在台灣」(They were prisoners of War; they were in Taiwan)講座,探討二次大戰後日軍在台灣設立的戰俘營及生活。

日軍在台的戰俘營,囚禁1942至1945年間二次大戰日軍關押的美國戰俘和以英國為主的同盟國軍戰俘。戰俘營分布於台灣各地,共計16處,其中包括金瓜石、台中、屏東與花蓮等地。

何麥克說,由於日人輕視降兵,被俘虜的戰俘被日軍視為懦夫,成為仇視與欺壓對象。戰俘被虐打迫害事件層出不窮,負責粗重採礦與挖掘河床工作,但食物與醫療資源相當短缺,每天只有約300公克的白飯與零星碎葉蔬菜。

他指出,大眾長期忽略下,在亞洲發生的戰俘虐殺從未被賦予重要意義。相比下,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卻常被提起,而德國政府也對此道歉並賠償。面對觀眾提問,日方是否曾表達歉意,他說,從未接到類似訊息。

何麥克說,戰俘離鄉背井,二次戰後飄盪在不熟悉的土地上。戰爭結束後日軍離台,留下徬徨與飽受折磨的戰俘,他們的感受無人聞問。

他表示,研究2次大戰日軍戰俘營13年來,已與約300名戰俘及其親友面談,紀錄他們戰時印象與生活。他說,對這些戰爭留下的悲劇,「須原諒,但不可遺忘」。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