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互聯網隱私保護技術面臨淘汰

2010年08月27日大紐約
【新唐人2010年8月27日訊】《紐約時報》網絡版26日發表文章,談互聯網隱私保護政策和技術已無法跟上時代的變化和用戶需求。

以下是文章全文:

過時的隱私保護方法

互聯網上的事物總是很容易過時,我們保護網絡隱私的方法也是如此。

目前的隱私政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產物,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代,這是一個旨在鼓勵創新的寬鬆政策。其核心概念是“通知和選擇”,即網站會聲明它們的隱私策略,用戶可以就經常訪問的網站和自己的隱私等級進行選擇。

但政策和隱私專家表示,由於互聯網上數據收集的氾濫,這種冗長的聲明無法很好地保護用戶的隱私。

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很少閱讀這些聲明,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聲明不易懂,而且無法涵蓋當今複雜的數據處理操作。專家表示,用戶在網上使用自己的個人信息(生日、地址、信用卡號碼、瀏覽習慣等)時,通常沒有實質的選擇權。

美國商務部高級政策官員丹尼爾.韋茨納(Daniel Weitzner)表示:“幾乎沒有人為『通知和選擇』模型辯護,因為該模型已經不能滿足需求。”

新的隱私規定

如果當前的模型存在很多漏洞,那麼應該如何進行修補呢?答案主要在兩大方面:規則的工具。

規則是指新的規定。美國國會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正討論一些新規則,以便對個人信息的使用進行限制。例如,政府可能會禁止將“點擊流”(click stream,個人瀏覽行為的記錄)用作僱傭和健康保險等領域的決策參考。

政策專家表示,新一輪的網絡隱私規定需要謹慎推進。同時表示收集和分析在線數據是為了獲得經濟回報,未來的互聯網行業需要從信息的自由流動中獲利,而這些信息中很多都是由個人提供、或在他們瀏覽網站的時候產生的。代表這一趨勢的有谷歌、Facebook和Twitter等,當然還有大量希望通過社交網絡、雲計算和手機應用賺錢的創業公司。

韋茨納表示:“在這一問題上實現平衡,對於互聯網的未來、鼓勵創新、促進增長都至關重要。”

保護隱私的新工具

不管未來的規定如何變幻,互聯網都需要更好的數字工具。改善網絡隱私保護措施是一項艱鉅的研究課題,其範圍涉及計算機網絡、用戶行為和用戶觀念。因此美國的研究人員正以全新的方法應對這一問題。

在卡耐基梅隆大學,一個小組正進行“隱私提醒”項目的研究。該項目利用了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文本分析等計算機科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的知識。

其目的是設計一種實時提醒軟件,當你發送的信息可能泄漏隱私時,它就會在屏幕上顯示簡短的提醒信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電腦科學家洛麗.克蘭納 (Lorrie Cranor)表示:“該軟件會自己學習,並且為你提供幫助和提醒。我們上網時,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公開自己的隱私信息。”

克蘭納說,在社交網站上,人們會輸入並廣泛傳播自己的生日,以便獲得在線生日祝福。她表示,在網上公布的生日,可能會被用於市場營銷、身份確認、甚至盜取重要個人信息。所以她認為,軟件應該在用戶輸入生日前給出提醒。

屏幕上彈出的信息會對用戶構成了輕微的騷擾。如果用戶不提供個人敏感信息,部分網站會自動將其納入在線抽獎活動(通常由某個行業贊助,以規避嚴格的監管),這種行為造成了更嚴重的騷擾。研究隱私經濟的亞歷山德羅.阿奎斯蒂(Alessandro Acquisti)表示,用戶在做出決定時,通常只是為了滿足得到生日祝福這一情感需求,而忽視了潛在的風險,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斯坦福大學法學院互聯網和社會研究中心的瑞安.凱洛(Ryan Calo)正在研究為用戶提供“醒目提醒”的技術。他的研究涉及通過聲音和動畫對真人進行的模擬。比如,在將信息輸入個人健康記錄時,虛擬護士會向用戶解釋與醫生、家人、保險機構和製藥公司分享個人信息的後果。

凱洛表示,對於這種模擬的警示,人們通常會做出更強烈的反應。他舉了一個社會學實驗的例子,該實驗中人們在一個基於誠信的系統中購買咖啡,其中一個收款箱上有鮮花的圖片,另一個有人眼的圖片。實驗證明,帶有人眼圖片的收款箱更能促使人們付錢。凱洛表示:“我們的大腦會對與人類相關的圖像會產生更強烈的反應。”

普林斯頓大學的電腦科學家愛德華.費爾頓(Edward Felten)希望能重新開髮網頁瀏覽器,以便為用戶提供更大的隱私保護。他說,關鍵在於對軟件的設計進行更改,以便瀏覽會話(sessions)可以單獨保存,而不會因為不斷傳送而使用戶的瀏覽行為被追蹤。他的計劃是促使主流瀏覽器轉向匿名模式。最新的瀏覽器可以實現這一功能,但需要單獨打開一個專門設計的窗口。他表示:“瀏覽器不應隨便泄漏其收集的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