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0月18日訊】伴隨中國經濟轉軌的進程, “下崗”這一充滿過渡意味的詞彙正在逐步淡出歷史舞臺,這主要是因為當年造就“下崗”的社會機理幾乎已經不復存在。但國人在“慶祝”中國的經濟總量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時,不能忘記我們國家還有除幾億貧窮的農民之外,還有第二大貧窮群體——近4000萬國企下崗工人。
國企改制首當其衝的是作為勞動者的國企工人。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數以萬計的國企在改制過程中,讓工人通過買斷、內退、‘兩不找’、解除合同、發生活費五種形式下崗。作為一種歷史現象,下崗工人出現的起止時間模糊,具體數字難以統計。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下崗工人在30年改革開放的中期出現,高峰期是1998年至2001年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時期。其間,每年下崗工人人數都維持在700~900萬之間。
根據相關統計,中國歷年累計的下崗職工人數近4000萬。從地域分佈看,下崗職工主要集中在老工業基地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東北三省占25%;從行業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煤炭、紡織、機械、軍工等困難行業。
但數以萬計的國企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走到必須關停並轉的地步,並不是國企工人的過錯,而是體制的過錯。相應地承擔這一責任和應該為此買單的人,也不能僅僅歸到國企工人的頭上,而應歸到不合理的經濟管理體制上。應該為國企改制成本埋單的應該是國家和整個社會。但事實上,國家把改革成本推給地方,地方把改革成本推給企業,企業把改革成本推給職工,發達地區把改革成本轉嫁給落後地區,城市把改革成本轉嫁給農村,這說起來實在是不夠公平。
那麼,近4000萬國企下崗工人的生存和生活狀況怎樣呢?
當初,許多國企工人區區一兩萬元乃至幾千元便“買斷”了工齡。有的下崗工人在失業的前兩年內,每月僅靠200多元的失業救濟金(具體金額各地有所差異)維持生計,兩年之後就不再納入登記失業人員行列,而成為“靈活就業人員”——到處尋找這裡打一天零工那裡打一天零工的機會,有的則乾脆賦閑在家,慢慢地等待老去;等待走向那“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的地方……
突然間失去了經濟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國企工人,真正自立自強、實現了再就業或創造了事業“第二春”,收入高於原先所在國企的人,只是鳳毛棱角,多數下崗工人尤其是50多歲下崗失業 的老工人,由於韶華已逝、觀念陳舊、健康不再、腹裡無“知”、手中無“技”,再加上沒有積累和本錢,只能謀求強體力、低技術、低薪水、非穩定的工作。而這 種特定的勞動市場本身就具有邊緣性和向下滑動的特徵。
一位網友在網貼中寫道:大哥和嫂子下崗後,謀了一份掃馬路的工作。已有6年工齡。為了生存,為了供孩子上學,兩口子10年來沒添置一件衣服和添置一件像樣的家什,現在仍然穿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工廠發的工作服。一天生活費是15元,早上吃白粥、鹹菜;中午5元錢蔬菜,晚上吃冷飯(節約燃氣);一個月打兩回“牙祭”,一回2斤“槽頭肉”,剩下450元供孩子上大學。侄女兒大學畢業後,一家總共欠債是23000元。醫療、教育、養老、住房四座大山幾乎壓垮了大哥的脊樑!
有網友在博文中提到:逛逛東北“煤都”撫順的老城區,人們隨處可以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一些“兩水兩氣”居然在陽臺上伸出煙囪來——這是本已消失了 的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期間的原始採暖方式。原來一些國企下崗工人因交不起採暖費被斷了暖氣,無奈又回到了原始的採暖方式。
數千萬國企下崗工人,以自我犧 牲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承受了改革的陣痛,但他們卻沒有獲得與自己的貢獻相應的回報;沒有獲得與自己的付出相應的補償。國企下崗工人迅速地被社會邊緣化,他們眼睜睜的看著,在自己大半輩子辛勤勞動積累基礎上“生長”的經濟碩果,卻沒有能力和權利去分享。毫無疑問,社會責任和公德缺失,是中國國企工人下崗後被遺忘的根本原因。
一個有良知的民族、一個負責任的 大國,絕不應只滿足於GDP總量超日本、趕美國,而應該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關注包括下崗工人在內的所有弱勢群體,讓數千萬曾經為新中國大廈架起工業大樑立下汗馬功勞的下崗工人,實實在在分享國民經濟發展的成果。
網友評論:
下崗工人是當今最弱勢的階層、失去了飯碗•失去力量、兩手空空,是真正的無產者,政府怎麼就不為他們想想?他們同樣是你的子民、能幫他們一把嗎?前三十年也窮,但平等,現在下崗工人窮、是政府摔包袱造成的,4000萬下崗工人走進風雨、造就了一批資本家,太不公平了!這還是社會主義嗎?
還有的說:什麼他媽下崗,就是失業!而且是毫無任何保障和公平的失業!叫下崗,是偷換概念,是掩人耳目推卸責任!一個無產階級的黨,現在居然演變成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為官僚和資產階級服務的Z黨,還在高喊著動聽的口號!中國的工人階級愛黨愛國,沒想到最後卻被一腳踢開!沒見過這樣卑鄙無恥的!那個臭不要臉的官員還恬不知恥的說:中國的人權狀況是最好的!中國的人權狀況對中國的官僚和資本家是最好的,對老百姓卻是最壞的!全世界絕無僅有!中國的工人和農民的人權狀況是全世界最糟糕的!
國企改制首當其衝的是作為勞動者的國企工人。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數以萬計的國企在改制過程中,讓工人通過買斷、內退、‘兩不找’、解除合同、發生活費五種形式下崗。作為一種歷史現象,下崗工人出現的起止時間模糊,具體數字難以統計。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下崗工人在30年改革開放的中期出現,高峰期是1998年至2001年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時期。其間,每年下崗工人人數都維持在700~900萬之間。
根據相關統計,中國歷年累計的下崗職工人數近4000萬。從地域分佈看,下崗職工主要集中在老工業基地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東北三省占25%;從行業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煤炭、紡織、機械、軍工等困難行業。
但數以萬計的國企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走到必須關停並轉的地步,並不是國企工人的過錯,而是體制的過錯。相應地承擔這一責任和應該為此買單的人,也不能僅僅歸到國企工人的頭上,而應歸到不合理的經濟管理體制上。應該為國企改制成本埋單的應該是國家和整個社會。但事實上,國家把改革成本推給地方,地方把改革成本推給企業,企業把改革成本推給職工,發達地區把改革成本轉嫁給落後地區,城市把改革成本轉嫁給農村,這說起來實在是不夠公平。
那麼,近4000萬國企下崗工人的生存和生活狀況怎樣呢?
當初,許多國企工人區區一兩萬元乃至幾千元便“買斷”了工齡。有的下崗工人在失業的前兩年內,每月僅靠200多元的失業救濟金(具體金額各地有所差異)維持生計,兩年之後就不再納入登記失業人員行列,而成為“靈活就業人員”——到處尋找這裡打一天零工那裡打一天零工的機會,有的則乾脆賦閑在家,慢慢地等待老去;等待走向那“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的地方……
突然間失去了經濟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國企工人,真正自立自強、實現了再就業或創造了事業“第二春”,收入高於原先所在國企的人,只是鳳毛棱角,多數下崗工人尤其是50多歲下崗失業 的老工人,由於韶華已逝、觀念陳舊、健康不再、腹裡無“知”、手中無“技”,再加上沒有積累和本錢,只能謀求強體力、低技術、低薪水、非穩定的工作。而這 種特定的勞動市場本身就具有邊緣性和向下滑動的特徵。
一位網友在網貼中寫道:大哥和嫂子下崗後,謀了一份掃馬路的工作。已有6年工齡。為了生存,為了供孩子上學,兩口子10年來沒添置一件衣服和添置一件像樣的家什,現在仍然穿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工廠發的工作服。一天生活費是15元,早上吃白粥、鹹菜;中午5元錢蔬菜,晚上吃冷飯(節約燃氣);一個月打兩回“牙祭”,一回2斤“槽頭肉”,剩下450元供孩子上大學。侄女兒大學畢業後,一家總共欠債是23000元。醫療、教育、養老、住房四座大山幾乎壓垮了大哥的脊樑!
有網友在博文中提到:逛逛東北“煤都”撫順的老城區,人們隨處可以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一些“兩水兩氣”居然在陽臺上伸出煙囪來——這是本已消失了 的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期間的原始採暖方式。原來一些國企下崗工人因交不起採暖費被斷了暖氣,無奈又回到了原始的採暖方式。
數千萬國企下崗工人,以自我犧 牲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承受了改革的陣痛,但他們卻沒有獲得與自己的貢獻相應的回報;沒有獲得與自己的付出相應的補償。國企下崗工人迅速地被社會邊緣化,他們眼睜睜的看著,在自己大半輩子辛勤勞動積累基礎上“生長”的經濟碩果,卻沒有能力和權利去分享。毫無疑問,社會責任和公德缺失,是中國國企工人下崗後被遺忘的根本原因。
一個有良知的民族、一個負責任的 大國,絕不應只滿足於GDP總量超日本、趕美國,而應該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關注包括下崗工人在內的所有弱勢群體,讓數千萬曾經為新中國大廈架起工業大樑立下汗馬功勞的下崗工人,實實在在分享國民經濟發展的成果。
網友評論:
下崗工人是當今最弱勢的階層、失去了飯碗•失去力量、兩手空空,是真正的無產者,政府怎麼就不為他們想想?他們同樣是你的子民、能幫他們一把嗎?前三十年也窮,但平等,現在下崗工人窮、是政府摔包袱造成的,4000萬下崗工人走進風雨、造就了一批資本家,太不公平了!這還是社會主義嗎?
還有的說:什麼他媽下崗,就是失業!而且是毫無任何保障和公平的失業!叫下崗,是偷換概念,是掩人耳目推卸責任!一個無產階級的黨,現在居然演變成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為官僚和資產階級服務的Z黨,還在高喊著動聽的口號!中國的工人階級愛黨愛國,沒想到最後卻被一腳踢開!沒見過這樣卑鄙無恥的!那個臭不要臉的官員還恬不知恥的說:中國的人權狀況是最好的!中國的人權狀況對中國的官僚和資本家是最好的,對老百姓卻是最壞的!全世界絕無僅有!中國的工人和農民的人權狀況是全世界最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