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3月22日訊】近日,一個名為“中美小學生守則對比”的圖表走紅微博,引發眾網友熱議。對比之下,中國小學生守則被指“內容空洞,可操作性差”。
中國小學生守則被指空洞
據《新聞晚報》報導說,仔細看完這則對比圖表,可以發現美國小學生守則內容細緻入微,可操作性強。例如:“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當老師提問且沒有指定某一學生回答時,知道答案的都應該舉手”、“缺席時必須補上所缺的課業。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口語化的表述及其簡單易懂的要求,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相比較而言,中國版的小學生守則就顯得過於抽象空洞、刻板教條,“遵守法律規範,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有網友認為,憑小學生們對言語辭彙的“一知半解”,根本難以“參透”守則的“高深內涵”。
有網友評論說,“中美兩國的小學生守則真是大相徑庭啊!”“美國小學生守則像個聰明的老師引導孩子怎麼做,中國小學生守則就像一個自作聰明的老師在手舞足蹈地對小學生賣弄自己的才華。 ”
有網友點出兩國小學生守則的要點:“美國小學生守則沒有一條是籠統的;中國小學生守則沒有一條是具體的。”
網友認為,美國的守則很具體,每一條孩子們都可以遵照著執行。看起來瑣碎,卻是維護學校紀律的最基本要求。孩子們就在執行這些細緻規矩時,不知不覺地學會了遵守紀律。中國的守則比較宏觀,有些條缺乏具體實施方式,小學年齡的孩子恐怕執行起來不得要領。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趙曉也在其新浪微博上轉發了此圖表,短短幾天之內就有1700多條轉發,557條評論。
專家學者看法評論
上海市教科院科研處處長吳增強老師表示,中美兩國之間文化傳統與表達方式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網上對中美學生守則的熱議,也說明了家長希望我們的教育更貼近實際,口號、教條少一點,更具可操作性。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當帕夫雷什學校校長時,總會在迎接新生入學時掛上這樣的大標語:“要愛你的媽媽。”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寫“愛祖國”、“愛人民”之類的標語時,蘇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對於7歲的孩子,不能講這麼抽象的概念。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媽媽都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愛自己的媽媽易懂易做,也能為日後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礎。”
《中國教育報》署名肖克文的文章認為,中國和美國小學生守則的對比和蘇霍姆林斯基校長的話給人以深深的啟示:德育是鹽,不能單獨給人吃,必須溶解在各種食物當中,要從小處、實處切入,營造德育情境。只有把標準鎖定在學生能夠做到、易於接受的切入點上,學生的德育才不會只是泛泛而談。
肖克文表示,學生一旦習慣了這種有目標沒方法的形式後,會變得好高騖遠而缺乏實幹能力。如此,一些現象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思想品德》課得100分,卻不會彎腰撿起地上的紙屑;“粒粒皆辛苦”的詩句爛熟於胸,卻隨手扔掉吃了一半的饅頭;充滿激情地大段背誦愛國主義教育的格言警句,卻對自己的爺爺奶奶不禮貌……
再對比中美小學生
據《天津網》報導,去年,美國19位美國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老師共31人,來到天津南開大學附屬小學參觀訪問,和中國小學生交流,感受中國文化。
美國小學生:“中國小夥伴書包好沉。”六年級的小學生克瑞斯汀娜使勁地拎了拎坐在她旁邊的中國六年級小學生的書包,吐了吐舌頭。儘管已經費了很大的勁,她還是沒能拎起中國小夥伴的書包,她不禁感歎道:“你的書包好沉啊!”
美國小學生:“我早晨九點半才上課。”“我們上午9:30上第一節課,下午3:25放學回家。”克瑞斯汀娜表示,在他們的學校,一周也是上五天課,每天只有三門課程,分別由兩個老師輪流教。雖然每年也會有學年考試,但一直到升高中才會有升學考試。
相比之下,中國的小學生就要累多了。“我們每天都是早晨六點多起床,上午八點上課,下午放學要五點了。”克瑞斯汀娜的中國小夥伴十分羨慕地對她說。而兩人交流到家庭作業問題時,中國小夥伴幾乎嫉妒了。“我們每個人每天的作業量是不同的,有些時候也會有很多作業。”克瑞斯汀娜說,但即使作業多,一般一個小時也能寫完。
美國家長:“中國孩子在校時間太長。”剛剛來到中國小學一天,美國家長談到中美小學生差異的時候,家長們脫口而出:“課程更多,上課的時間更長。中國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很長。”同時,也有細心的家長發現,“在美國的小學,孩子們會有很多需要合作的課程,但在中國小學裡,大多數課程都是學生們獨立地在學。”“這裡的學生,午飯是在教室裡吃的。我們的孩子午飯是在操場上,或者是在餐廳裡吃,沒有人在教室裡吃。”
美國老師:“我們的學生和課程都很少。”“我們的班級一般都是20個學生,六年級一共只有兩個班。”馬裡蘭PAINT BRANCH小學的教師庫爾特在學校負責教英語和歷史,庫爾特說:“相比之下,我們的教室更大、學生更少,而且學生學的課程更少。”“我們只有五門課,由兩個老師教。我教英語和歷史,莫爾教數學、科學和健康的課程。”
中美小學生守則
中國小學生守則被指空洞
據《新聞晚報》報導說,仔細看完這則對比圖表,可以發現美國小學生守則內容細緻入微,可操作性強。例如:“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當老師提問且沒有指定某一學生回答時,知道答案的都應該舉手”、“缺席時必須補上所缺的課業。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口語化的表述及其簡單易懂的要求,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相比較而言,中國版的小學生守則就顯得過於抽象空洞、刻板教條,“遵守法律規範,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有網友認為,憑小學生們對言語辭彙的“一知半解”,根本難以“參透”守則的“高深內涵”。
有網友評論說,“中美兩國的小學生守則真是大相徑庭啊!”“美國小學生守則像個聰明的老師引導孩子怎麼做,中國小學生守則就像一個自作聰明的老師在手舞足蹈地對小學生賣弄自己的才華。 ”
有網友點出兩國小學生守則的要點:“美國小學生守則沒有一條是籠統的;中國小學生守則沒有一條是具體的。”
網友認為,美國的守則很具體,每一條孩子們都可以遵照著執行。看起來瑣碎,卻是維護學校紀律的最基本要求。孩子們就在執行這些細緻規矩時,不知不覺地學會了遵守紀律。中國的守則比較宏觀,有些條缺乏具體實施方式,小學年齡的孩子恐怕執行起來不得要領。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趙曉也在其新浪微博上轉發了此圖表,短短幾天之內就有1700多條轉發,557條評論。
專家學者看法評論
上海市教科院科研處處長吳增強老師表示,中美兩國之間文化傳統與表達方式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網上對中美學生守則的熱議,也說明了家長希望我們的教育更貼近實際,口號、教條少一點,更具可操作性。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當帕夫雷什學校校長時,總會在迎接新生入學時掛上這樣的大標語:“要愛你的媽媽。”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寫“愛祖國”、“愛人民”之類的標語時,蘇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對於7歲的孩子,不能講這麼抽象的概念。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媽媽都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愛自己的媽媽易懂易做,也能為日後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礎。”
《中國教育報》署名肖克文的文章認為,中國和美國小學生守則的對比和蘇霍姆林斯基校長的話給人以深深的啟示:德育是鹽,不能單獨給人吃,必須溶解在各種食物當中,要從小處、實處切入,營造德育情境。只有把標準鎖定在學生能夠做到、易於接受的切入點上,學生的德育才不會只是泛泛而談。
肖克文表示,學生一旦習慣了這種有目標沒方法的形式後,會變得好高騖遠而缺乏實幹能力。如此,一些現象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思想品德》課得100分,卻不會彎腰撿起地上的紙屑;“粒粒皆辛苦”的詩句爛熟於胸,卻隨手扔掉吃了一半的饅頭;充滿激情地大段背誦愛國主義教育的格言警句,卻對自己的爺爺奶奶不禮貌……
再對比中美小學生
據《天津網》報導,去年,美國19位美國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老師共31人,來到天津南開大學附屬小學參觀訪問,和中國小學生交流,感受中國文化。
美國小學生:“中國小夥伴書包好沉。”六年級的小學生克瑞斯汀娜使勁地拎了拎坐在她旁邊的中國六年級小學生的書包,吐了吐舌頭。儘管已經費了很大的勁,她還是沒能拎起中國小夥伴的書包,她不禁感歎道:“你的書包好沉啊!”
美國小學生:“我早晨九點半才上課。”“我們上午9:30上第一節課,下午3:25放學回家。”克瑞斯汀娜表示,在他們的學校,一周也是上五天課,每天只有三門課程,分別由兩個老師輪流教。雖然每年也會有學年考試,但一直到升高中才會有升學考試。
相比之下,中國的小學生就要累多了。“我們每天都是早晨六點多起床,上午八點上課,下午放學要五點了。”克瑞斯汀娜的中國小夥伴十分羨慕地對她說。而兩人交流到家庭作業問題時,中國小夥伴幾乎嫉妒了。“我們每個人每天的作業量是不同的,有些時候也會有很多作業。”克瑞斯汀娜說,但即使作業多,一般一個小時也能寫完。
美國家長:“中國孩子在校時間太長。”剛剛來到中國小學一天,美國家長談到中美小學生差異的時候,家長們脫口而出:“課程更多,上課的時間更長。中國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很長。”同時,也有細心的家長發現,“在美國的小學,孩子們會有很多需要合作的課程,但在中國小學裡,大多數課程都是學生們獨立地在學。”“這裡的學生,午飯是在教室裡吃的。我們的孩子午飯是在操場上,或者是在餐廳裡吃,沒有人在教室裡吃。”
美國老師:“我們的學生和課程都很少。”“我們的班級一般都是20個學生,六年級一共只有兩個班。”馬裡蘭PAINT BRANCH小學的教師庫爾特在學校負責教英語和歷史,庫爾特說:“相比之下,我們的教室更大、學生更少,而且學生學的課程更少。”“我們只有五門課,由兩個老師教。我教英語和歷史,莫爾教數學、科學和健康的課程。”
中美小學生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