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貧拒浪費 比食物銀行運作佳

2011年07月29日美國
【新唐人2011年7月29日訊】(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28日專電)今夏台灣香蕉等農作物生產過剩,價格暴跌,農民損失慘重,但歐洲完善的食物銀行機制,由歐洲聯盟收購當季過剩的作物並加以分配,既可濟貧、穩定價格,又不浪費糧食。

食物銀行的概念最早起自美國,1960年代為幫助窮困的民眾擺脫三餐不繼困窘,成立猶如食品批發的非政府組織體系。之後傳入歐洲,目前全歐共有20餘國設立食物銀行。

不過,歐洲的食物銀行不只是濟貧扶困,還有調節糧食供需的功能。比利時食品銀行的發言人葛施溫特(Harry Gschwindt)說,每當歐洲國家有糧食過剩並對市場造成影響時,歐盟就會出面收購,再重新分配。

比利時食物銀行成立於1985年,目前全境9省共有9個食物銀行,銀行倉庫存放的食物,40%來自歐盟供給,約18%由零售商提供接近保存期限的食品,31%由廠商捐贈,7%由捐款購得,還有3%的食品來自於比利時農產品市場拍賣。

比利時雖是高所得國家,去年國民平均所得全球排名第14,不過境內仍有150萬人的生活水準低於貧窮線。

葛施溫特指著倉庫堆積如山的食品說,這些在今年9月前就會配送完畢。

至於食物的配送方式,銀行總經理德瓦爾說,9家食物銀行直接與境內632家慈善機構聯繫,再由這600多家機構配送食物。

比利時的食物銀行規模日漸擴大,1995年配送食物達3910噸,去年達1萬700噸。但經濟景氣不佳因素,今年食物配送量將比去年減少1800噸。

即使經濟因素導致大環境不佳,德瓦爾表示,他們仍會盡全力幫助困窘的民眾,不讓糧食被糟蹋浪費。(本文附有影音)1000728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