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4月15日訊】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抗日殉國最高將領。「盧溝橋事件」爆發時,是天津市長兼當地中國軍第38師師長,性格溫厚,威望極高。中國事變爆發以來,如此高級的指揮官戰死,這是第一個。張自忠以臨危不驚、泰然自若之態度與堂堂大將風度,從容而死,實在不愧為軍民共仰之偉丈夫。
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祕密加入同盟會。
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
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事集團被瓦解,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
1931年後,張自忠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第五十九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
“七七事變”後,奉命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1937年底回歸舊部,代理59軍軍長。次年,參加“台兒莊會戰”、“徐州突圍”、“武漢保衛戰”,以戰功升任第27集團軍團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第5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1939年加上將銜,參加“隨棗會戰”、冬季攻勢,殲敵甚眾。1940年5月,參加“棗宜會戰”。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遭日軍重兵合圍,力戰不退,壯烈殉國。
張自忠部隊所向披靡
張將軍常說:戰爭之事,或跋涉於冰天雪窟之間,或馳騁於酷暑惡瘴之鄉,或露營於雨雪,或晝夜行軍。寒不得衣,飢不得食,渴不得水。在槍林彈雨之中,血肉橫飛,極人世所不見之慘,受恆人所不經之苦。這種精神和體力,非於平時養之有素,練之有恆,豈能堪此。兵之宗旨,以能效命於疆場為歸屬,應於平時竭盡手段,以修養其精神,鍛煉其體魄,精嫻其技術,臨陣才能有恃無恐。故習勞忍苦為治軍之第一要義。他曾對我說:“南京蔣介石辦的軍官學校,學員的生活待遇太優厚,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經不起大的戰爭考驗的。”
追隨馮玉祥多年的張自忠也以善於練兵著稱,用「夏練三伏,冬練1三九」之法來錘煉士兵的意志。
在嚴格的訓練之下,他的部隊所向披靡,而他本人也因為英勇善戰、鎮定指揮而在抗戰前就已經成為赫赫有名的西北軍名將。
昭告各部隊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 海不清 石不爛決不改變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及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共軍隊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自率部出擊作戰,但他不顧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
5月6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一函:「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三十八師,一七九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一七九師,三十八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他自己親自率領兩千多人渡河作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率兩千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十多次。日軍傷亡慘重。
我力戰而死 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
1940年5月16日一天之內,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二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八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最後壯烈犧牲。
將軍一去 大樹飄零
人們都說,張自忠將軍沒有淚。日本人說,他是中國第一位男子漢。日本人的說法也許是可笑的,然而可以理解,因為他們怕他。
為什麼不?喜峰口、蘆溝橋、台兒莊、十裡長山,他不止一次讓大和魂哭泣。
就是當他最後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時候,殺死他的人仍然整整齊齊地列隊向他的遺體敬禮,並像護送自己將軍的屍體一樣護送他離開戰場。
戰勝的日本軍從一個市鎮通過,百姓們得知那具蒙著白布的屍體就是張自忠時,不約而同地湧到街道上,跪倒失聲痛哭。「將軍一去,大樹飄零。」
張自忠戰死後,日本人發現張將軍遺體,審認無訛,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殮,並豎木牌。並全軍向他行禮,甚至在他的遺體運回後方之時,日軍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日,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可見,張自忠將軍在對日抗戰所展現軍人武德,連當時崇尚軍國主義的日軍都為之感動。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張將軍的屍骨,連夜運往重慶。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靈柩運抵重慶時,蔣介石特親臨迎靈致祭,撫棺痛哭,並手書「英烈千秋」挽匾以資表揚。張自忠殉國時,年僅五十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後建有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蹟陳列館。
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祕密加入同盟會。
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
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事集團被瓦解,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
1931年後,張自忠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第五十九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
“七七事變”後,奉命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1937年底回歸舊部,代理59軍軍長。次年,參加“台兒莊會戰”、“徐州突圍”、“武漢保衛戰”,以戰功升任第27集團軍團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第5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1939年加上將銜,參加“隨棗會戰”、冬季攻勢,殲敵甚眾。1940年5月,參加“棗宜會戰”。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遭日軍重兵合圍,力戰不退,壯烈殉國。
張自忠部隊所向披靡
張將軍常說:戰爭之事,或跋涉於冰天雪窟之間,或馳騁於酷暑惡瘴之鄉,或露營於雨雪,或晝夜行軍。寒不得衣,飢不得食,渴不得水。在槍林彈雨之中,血肉橫飛,極人世所不見之慘,受恆人所不經之苦。這種精神和體力,非於平時養之有素,練之有恆,豈能堪此。兵之宗旨,以能效命於疆場為歸屬,應於平時竭盡手段,以修養其精神,鍛煉其體魄,精嫻其技術,臨陣才能有恃無恐。故習勞忍苦為治軍之第一要義。他曾對我說:“南京蔣介石辦的軍官學校,學員的生活待遇太優厚,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經不起大的戰爭考驗的。”
追隨馮玉祥多年的張自忠也以善於練兵著稱,用「夏練三伏,冬練1三九」之法來錘煉士兵的意志。
在嚴格的訓練之下,他的部隊所向披靡,而他本人也因為英勇善戰、鎮定指揮而在抗戰前就已經成為赫赫有名的西北軍名將。
昭告各部隊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 海不清 石不爛決不改變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及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共軍隊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自率部出擊作戰,但他不顧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
5月6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一函:「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三十八師,一七九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一七九師,三十八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他自己親自率領兩千多人渡河作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率兩千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十多次。日軍傷亡慘重。
我力戰而死 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
1940年5月16日一天之內,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二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八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最後壯烈犧牲。
將軍一去 大樹飄零
人們都說,張自忠將軍沒有淚。日本人說,他是中國第一位男子漢。日本人的說法也許是可笑的,然而可以理解,因為他們怕他。
為什麼不?喜峰口、蘆溝橋、台兒莊、十裡長山,他不止一次讓大和魂哭泣。
就是當他最後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時候,殺死他的人仍然整整齊齊地列隊向他的遺體敬禮,並像護送自己將軍的屍體一樣護送他離開戰場。
戰勝的日本軍從一個市鎮通過,百姓們得知那具蒙著白布的屍體就是張自忠時,不約而同地湧到街道上,跪倒失聲痛哭。「將軍一去,大樹飄零。」
張自忠戰死後,日本人發現張將軍遺體,審認無訛,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殮,並豎木牌。並全軍向他行禮,甚至在他的遺體運回後方之時,日軍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日,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可見,張自忠將軍在對日抗戰所展現軍人武德,連當時崇尚軍國主義的日軍都為之感動。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張將軍的屍骨,連夜運往重慶。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靈柩運抵重慶時,蔣介石特親臨迎靈致祭,撫棺痛哭,並手書「英烈千秋」挽匾以資表揚。張自忠殉國時,年僅五十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後建有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蹟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