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2日訊】金牌情結實屬被逼無奈
「叛國」是最好的歸宿
「對得起黨的栽培,對得起人民的期望。」成了能夠站在奧運會賽場上金牌得主的最後心聲,從一個金牌選手的感言、感嘆以及常用語上可以判斷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或者說體制是自由還是專制的,是集權的或者是愚昧的、落後的、先進的,這是一個晴雨表。男子舉重56公斤級比賽的時候,吳景彪輸掉了金牌,只囊獲了銀牌,於是,他泣不成聲,連說對不起祖國,對不起所有關心自己的人。哭了停一停就吼叫,身體都彎下去了。女子自行車公路賽中,英國選手拿了第二名,在過線那一剎那這位選手是低頭失望的,然而,她的團隊卻在歡呼:「我們贏了。」比賽結束好幾分鐘了,這位選手和她的團隊還在笑,還在鬧,還在喊,這種氛圍在我國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中國很多運動員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他的榮辱觀是什麼樣子。很多西方人抓這個吳景彪哭吼的鏡頭,認為這是某一種失常,只有我們知道這是某一類運動員非常正常的表現。我們不用去討論在我們這樣舉國體制下特殊的體育生態裡,運動員從非常健康的生活投入到四年的奧運比賽,結果卻對他們的內心是非常大的摧殘。為什麼?因為我國無論從運動員還是參賽團體以及媒體,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金牌是我們的,這種盲目的自信,是與奧林匹克精神相背駁的。
金牌大國,很不幸卻不是體育強國。金牌領獎台就是一個黃金階梯,銀牌銅牌你去沐浴更衣吧,很明顯的一個細節就是當這些脖子裡挎著金牌的健兒載譽歸來的時候,首都機場外接機的父母是見不到自己的孩兒的,為何呢?被領導接走了。利益軍團的眼界裡,看見的永遠是金牌運動員,銀牌銅牌永遠是被人為屏蔽的,幾乎是消失的,那麼他們在哪裡呢?你說金牌就是英雄,那銀牌就不是英雄,第四、第五名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像跟冠軍孫楊在一起的郝運得了男子400米自由泳的第四名,但是,誰記得他,誰在報導這個孩子的艱辛,難道他沒有故事嗎?我們對於金牌的飢渴和崇拜,已近乎畸形的狀態。正如我國在此次奧運會上奪得首金的女子10米氣步槍選手易思玲,不管她能獲得多少獎金、房產、榮譽,她都被中國記者包圍著,而奪得了銅牌的於丹就沒有人理,6個小時後,於丹在微博上講:「對不起,我盡力了。」當下就是這樣一個功利的時代,金牌背後的利益已遠遠超過體育精神該有的純粹。
北京時間8月1日凌晨,在倫敦奧運會女子舉重63公斤級角逐中,哈薩克斯坦選手馬內扎以245公斤的總成績打破奧運會紀錄獲得金牌。值得一提的是,馬內扎與為哈薩克斯坦贏得金牌的女舉53公斤級冠軍祖爾菲亞一樣都是中國人。馬內扎原名叫姚麗,來自遼寧阜新,曾獲得2010年廣州亞運會冠軍。我們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詞——「養狼計劃」。舉重和乒乓球一樣,也是不得不「養狼」的項目,中國女舉天下無敵、派幾個人拿幾塊奧運金牌的情況,已經威脅到了舉重的奧運設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趙常寧在2007年從湖南省隊去了哈薩克斯坦,改名祖爾菲婭。一場是否「叛國」的大討論由此揭幕。
正常人的奧運
不正常的選撥機制
「一個運動員的運動黃金期也就那麼幾年,在國內連出去比賽的機會都不一定有,換了是誰也會出去找機會的。不然就只有帶著一身傷病回家當小販和城管戰鬥去了。」一語道破天機。
近幾天倫敦奧運會正在舉辦競技類賽事,於是準備了瓜子和開水,熬夜看了幾場比賽,包括舉重、男子女子雙人10米跳台、男子女子團體體操、乒乓球、女子柔道項目,也為奪得冠軍的選手喝彩,也為運動員每一個精彩的高難度動作捏一把汗。我想這就是體育的魅力吧,瞬間的爆發固然奪目耀眼,若不是歷經了艱辛的慘無人道式訓練,就沒有全球關注目光中驕傲的成績。對運動員進行完全軍事化的管理,讓私心雜念儘量減少,儘量變成一種機器,才會更接近金牌。雖然金牌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但是你這種渾身解數地把自己所有的情感、私心雜念解除了以後,這樣去拼肯定是更容易接近金牌,或者說他離金牌的運氣更近。
很多年前,我讀小學的時候,差一點進了體校,當時北京市某區體校到學校來挑人,我被選中去練長跑。我父親得知消息後,特意趕到那所體校去打聽,他打聽的方法很特別,沒有直接去學校詢問,而是問了周邊的小區、商店、小吃店,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體校萬萬不能上。我國的競技體育是舉國體制。苗子都是從地方的專業體校選拔,結構單一,小運動員一般從當地的體校就讀。而地方體校向省運動隊輸送,省運動隊的苗子向國家集訓隊輸送,國家集訓隊拔尖的才能代表國家出去比賽。一般大多數沒上到省隊就被淘汰了。而地方體校是個什麼樣的學校呢?大量的專業訓練、少量低級的文化教育。或者說只要你體育拔尖,文化知識根本不用學。競技體育淘汰率高,一個劉翔後面有幾十萬競技體校的運動員墊背。而且這些墊背被淘汰的娃兒,國家不管後路的,最多去體育學院混個爛文憑,出來教個書。
而國外的競技體育是納入教育系統的,比如NBA選秀是選的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中選的。這個的好處是運動員文化和競技體育兩手抓。奧運會過後,民間的聲音是體育與教育結合,國家體育人才選拔從學校出發。培養也在普通大中小學。而政府的一句話讓體育人無語:奧運會的優異成績證明,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符合中國國情,今後的體育人才培養依然是舉國體制!運動員的競技生涯很短,就拿奪女子舉重48公斤級冠軍的27歲王明娟來說,她的確算「高齡」了,不可能再參加4年後的下一屆奧運會了,等待她的只有退役這一個結局。諸如曾獲全國舉重冠軍的鄒春蘭,在退役後為了生計當起了搓澡工,世界冠軍艾冬梅為生活所迫要靠擺地攤賣獎牌來養家餬口,世界體操冠軍張尚武在王府井賣藝,奧運跳水冠軍桑雪退役後進娛樂圈,只為賺錢為母親治病。等等,這些曾經享有光環的運動員尚且如此,那些慘被運動生涯淘汰的孩子們,其命運多舛更是進入不了人們的視線。像姚明這樣的頂級運動員可以「華麗轉身」的幾率實在是微乎其微。你可以將此看成是這個行業的殘酷性,更應該明了的是,凡是有人操作的事物,就有其規則存在,且這種規則在利益的操縱之下,絕對保證不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去國外任教養狼
和祖國無關與叛國有染
奧運會是世界最高的競技舞台,要想登上這個舞台,首先要從國內的眾多高手中脫穎而出。如何才能選出最好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各國有各國的高招。但是無論是何種項目、哪個國家,「公平、公正、透明」都是應該遵循的原則,畢竟,這個舞台的主角們,為了在奧運會的那一刻,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如果屏蔽了一些媒體對於比賽之外的細節評論,比如賽後運動員的言論、表情,再比如看到代表哈薩克斯坦贏得舉重金牌的馬內扎、祖爾菲婭,就表現出來明顯的棒子心態,別人冠軍了就要和自己扯上關係,楞是找尋一種優越感,繼而又爆出了某種「陰謀論」,將簡單的體育競技上升到了政治鬥爭的高度。當然了,我國高層決策者的複雜性是有目共睹的,不排除利用任何一個機會,為個人謀取私利來換取譬如移民、綠卡之類的齷齪行徑,正是緣於無孔不入的不擇手段,養成了國人的「假想敵」式的思維模式,懷疑一切的慣性思想更是讓所有體制內的作為,都演變成了帝國主義的陰謀。
一大包瓜子磕完,一大壺水喝完,在尿了幾泡之後,熬夜的眼睛已經澀到極限了,此時也看出了點名堂。我國的小將們都很優秀,用一種敬業的態度,當然尤其重要的是用一種處變不驚的「麻木」應對著每一項競技。奪冠之後沒有瘋狂的欣喜,只有淡然的程序化「感謝祖國」,但是,這個感謝也只維持在必須的程式化階段,斷然不會像只有1.53米高的朝鮮選手歐雲哲在挺舉階段成功舉起168公斤的重量,打破了奧運會紀錄後表示,「感謝偉大的領袖賜予我力量,讓我能夠舉起這一重量。我相信這個紀錄以及我所有的成績都是金正日領袖賜予我的。」奪冠以後你最需要感謝誰呢?
還有一種現象不得不提及,但凡和我國選手有奪冠競爭的外國選手背後的教練,很多居然是中國教練,且大多是往屆奧運會、世界盃拿過冠軍的前運動員。這個現象是我在嗑到一枚黴瓜子以後才意識到的,是什麼原因導致國內優秀教練資源的流失?為什麼我國沒有全面的運動員機制體系完整的建立起來?從良禽擇木而棲的角度分析,是否說明國外的教練員待遇,是國內退役運動員最適宜競者生存原則的最佳途徑?2008年北京奧運會,頗具符號意義的前中國女排運動員郎平帶領美國隊以3:2戰勝中國隊,其後於半決賽打敗古巴隊,進入決賽,這一舉動在當年就曾引起輿論大潮。僅我看的這幾天比賽,就看到美國、加拿大、等幾個國家的教練中有來自中國的江蘇籍等。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統計,從1957年中國向海外第一次派出援外教練以來,在過去的51年當中,中國共向123個國家和地區派出2547名教練。 其中涉及乒乓球、體操、跳水等36個大項,一些優秀教練員還受聘成為國家隊的主帥,如美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美國體操的主教練喬良、澳大利亞跳水隊總教練童輝。
兩天前,祖爾菲亞奪得女子53公斤級冠軍後接受了中國記者的中文採訪,並表示自己的中文、俄文水平一半一半,但拒絕透露自己交流至哈薩克斯坦的年份、出生地。兩天後,馬內扎預料中奪得了女子63公斤級的冠軍,卻拒絕承認自己出生於中國,「我跟你們說過,我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沒有在中國練過舉重,我曾隨父母在中國呆過短暫的10年。」她說,「我的心代表哈薩克斯坦。」對於馬內扎的回答,中國記者感到十分氣憤。然而,我想說,相比這兩位小選手的弔詭,那些或是公派或是私活去接任外國隊的中國教練們,他們,率領世界挑戰中國;他們,還承認自己的國籍嗎;他們,還會說自己的心代表中國嗎?
結語:英國人有12000個免費開放的游泳池,按照中國的人口對英國人口的比例,我們應該有開放43萬個游泳館,我們可能43個有沒有。
文章來源:《天涯社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叛國」是最好的歸宿
「對得起黨的栽培,對得起人民的期望。」成了能夠站在奧運會賽場上金牌得主的最後心聲,從一個金牌選手的感言、感嘆以及常用語上可以判斷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或者說體制是自由還是專制的,是集權的或者是愚昧的、落後的、先進的,這是一個晴雨表。男子舉重56公斤級比賽的時候,吳景彪輸掉了金牌,只囊獲了銀牌,於是,他泣不成聲,連說對不起祖國,對不起所有關心自己的人。哭了停一停就吼叫,身體都彎下去了。女子自行車公路賽中,英國選手拿了第二名,在過線那一剎那這位選手是低頭失望的,然而,她的團隊卻在歡呼:「我們贏了。」比賽結束好幾分鐘了,這位選手和她的團隊還在笑,還在鬧,還在喊,這種氛圍在我國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中國很多運動員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他的榮辱觀是什麼樣子。很多西方人抓這個吳景彪哭吼的鏡頭,認為這是某一種失常,只有我們知道這是某一類運動員非常正常的表現。我們不用去討論在我們這樣舉國體制下特殊的體育生態裡,運動員從非常健康的生活投入到四年的奧運比賽,結果卻對他們的內心是非常大的摧殘。為什麼?因為我國無論從運動員還是參賽團體以及媒體,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金牌是我們的,這種盲目的自信,是與奧林匹克精神相背駁的。
金牌大國,很不幸卻不是體育強國。金牌領獎台就是一個黃金階梯,銀牌銅牌你去沐浴更衣吧,很明顯的一個細節就是當這些脖子裡挎著金牌的健兒載譽歸來的時候,首都機場外接機的父母是見不到自己的孩兒的,為何呢?被領導接走了。利益軍團的眼界裡,看見的永遠是金牌運動員,銀牌銅牌永遠是被人為屏蔽的,幾乎是消失的,那麼他們在哪裡呢?你說金牌就是英雄,那銀牌就不是英雄,第四、第五名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像跟冠軍孫楊在一起的郝運得了男子400米自由泳的第四名,但是,誰記得他,誰在報導這個孩子的艱辛,難道他沒有故事嗎?我們對於金牌的飢渴和崇拜,已近乎畸形的狀態。正如我國在此次奧運會上奪得首金的女子10米氣步槍選手易思玲,不管她能獲得多少獎金、房產、榮譽,她都被中國記者包圍著,而奪得了銅牌的於丹就沒有人理,6個小時後,於丹在微博上講:「對不起,我盡力了。」當下就是這樣一個功利的時代,金牌背後的利益已遠遠超過體育精神該有的純粹。
北京時間8月1日凌晨,在倫敦奧運會女子舉重63公斤級角逐中,哈薩克斯坦選手馬內扎以245公斤的總成績打破奧運會紀錄獲得金牌。值得一提的是,馬內扎與為哈薩克斯坦贏得金牌的女舉53公斤級冠軍祖爾菲亞一樣都是中國人。馬內扎原名叫姚麗,來自遼寧阜新,曾獲得2010年廣州亞運會冠軍。我們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詞——「養狼計劃」。舉重和乒乓球一樣,也是不得不「養狼」的項目,中國女舉天下無敵、派幾個人拿幾塊奧運金牌的情況,已經威脅到了舉重的奧運設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趙常寧在2007年從湖南省隊去了哈薩克斯坦,改名祖爾菲婭。一場是否「叛國」的大討論由此揭幕。
正常人的奧運
不正常的選撥機制
「一個運動員的運動黃金期也就那麼幾年,在國內連出去比賽的機會都不一定有,換了是誰也會出去找機會的。不然就只有帶著一身傷病回家當小販和城管戰鬥去了。」一語道破天機。
近幾天倫敦奧運會正在舉辦競技類賽事,於是準備了瓜子和開水,熬夜看了幾場比賽,包括舉重、男子女子雙人10米跳台、男子女子團體體操、乒乓球、女子柔道項目,也為奪得冠軍的選手喝彩,也為運動員每一個精彩的高難度動作捏一把汗。我想這就是體育的魅力吧,瞬間的爆發固然奪目耀眼,若不是歷經了艱辛的慘無人道式訓練,就沒有全球關注目光中驕傲的成績。對運動員進行完全軍事化的管理,讓私心雜念儘量減少,儘量變成一種機器,才會更接近金牌。雖然金牌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但是你這種渾身解數地把自己所有的情感、私心雜念解除了以後,這樣去拼肯定是更容易接近金牌,或者說他離金牌的運氣更近。
很多年前,我讀小學的時候,差一點進了體校,當時北京市某區體校到學校來挑人,我被選中去練長跑。我父親得知消息後,特意趕到那所體校去打聽,他打聽的方法很特別,沒有直接去學校詢問,而是問了周邊的小區、商店、小吃店,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體校萬萬不能上。我國的競技體育是舉國體制。苗子都是從地方的專業體校選拔,結構單一,小運動員一般從當地的體校就讀。而地方體校向省運動隊輸送,省運動隊的苗子向國家集訓隊輸送,國家集訓隊拔尖的才能代表國家出去比賽。一般大多數沒上到省隊就被淘汰了。而地方體校是個什麼樣的學校呢?大量的專業訓練、少量低級的文化教育。或者說只要你體育拔尖,文化知識根本不用學。競技體育淘汰率高,一個劉翔後面有幾十萬競技體校的運動員墊背。而且這些墊背被淘汰的娃兒,國家不管後路的,最多去體育學院混個爛文憑,出來教個書。
而國外的競技體育是納入教育系統的,比如NBA選秀是選的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中選的。這個的好處是運動員文化和競技體育兩手抓。奧運會過後,民間的聲音是體育與教育結合,國家體育人才選拔從學校出發。培養也在普通大中小學。而政府的一句話讓體育人無語:奧運會的優異成績證明,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符合中國國情,今後的體育人才培養依然是舉國體制!運動員的競技生涯很短,就拿奪女子舉重48公斤級冠軍的27歲王明娟來說,她的確算「高齡」了,不可能再參加4年後的下一屆奧運會了,等待她的只有退役這一個結局。諸如曾獲全國舉重冠軍的鄒春蘭,在退役後為了生計當起了搓澡工,世界冠軍艾冬梅為生活所迫要靠擺地攤賣獎牌來養家餬口,世界體操冠軍張尚武在王府井賣藝,奧運跳水冠軍桑雪退役後進娛樂圈,只為賺錢為母親治病。等等,這些曾經享有光環的運動員尚且如此,那些慘被運動生涯淘汰的孩子們,其命運多舛更是進入不了人們的視線。像姚明這樣的頂級運動員可以「華麗轉身」的幾率實在是微乎其微。你可以將此看成是這個行業的殘酷性,更應該明了的是,凡是有人操作的事物,就有其規則存在,且這種規則在利益的操縱之下,絕對保證不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去國外任教養狼
和祖國無關與叛國有染
奧運會是世界最高的競技舞台,要想登上這個舞台,首先要從國內的眾多高手中脫穎而出。如何才能選出最好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各國有各國的高招。但是無論是何種項目、哪個國家,「公平、公正、透明」都是應該遵循的原則,畢竟,這個舞台的主角們,為了在奧運會的那一刻,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如果屏蔽了一些媒體對於比賽之外的細節評論,比如賽後運動員的言論、表情,再比如看到代表哈薩克斯坦贏得舉重金牌的馬內扎、祖爾菲婭,就表現出來明顯的棒子心態,別人冠軍了就要和自己扯上關係,楞是找尋一種優越感,繼而又爆出了某種「陰謀論」,將簡單的體育競技上升到了政治鬥爭的高度。當然了,我國高層決策者的複雜性是有目共睹的,不排除利用任何一個機會,為個人謀取私利來換取譬如移民、綠卡之類的齷齪行徑,正是緣於無孔不入的不擇手段,養成了國人的「假想敵」式的思維模式,懷疑一切的慣性思想更是讓所有體制內的作為,都演變成了帝國主義的陰謀。
一大包瓜子磕完,一大壺水喝完,在尿了幾泡之後,熬夜的眼睛已經澀到極限了,此時也看出了點名堂。我國的小將們都很優秀,用一種敬業的態度,當然尤其重要的是用一種處變不驚的「麻木」應對著每一項競技。奪冠之後沒有瘋狂的欣喜,只有淡然的程序化「感謝祖國」,但是,這個感謝也只維持在必須的程式化階段,斷然不會像只有1.53米高的朝鮮選手歐雲哲在挺舉階段成功舉起168公斤的重量,打破了奧運會紀錄後表示,「感謝偉大的領袖賜予我力量,讓我能夠舉起這一重量。我相信這個紀錄以及我所有的成績都是金正日領袖賜予我的。」奪冠以後你最需要感謝誰呢?
還有一種現象不得不提及,但凡和我國選手有奪冠競爭的外國選手背後的教練,很多居然是中國教練,且大多是往屆奧運會、世界盃拿過冠軍的前運動員。這個現象是我在嗑到一枚黴瓜子以後才意識到的,是什麼原因導致國內優秀教練資源的流失?為什麼我國沒有全面的運動員機制體系完整的建立起來?從良禽擇木而棲的角度分析,是否說明國外的教練員待遇,是國內退役運動員最適宜競者生存原則的最佳途徑?2008年北京奧運會,頗具符號意義的前中國女排運動員郎平帶領美國隊以3:2戰勝中國隊,其後於半決賽打敗古巴隊,進入決賽,這一舉動在當年就曾引起輿論大潮。僅我看的這幾天比賽,就看到美國、加拿大、等幾個國家的教練中有來自中國的江蘇籍等。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統計,從1957年中國向海外第一次派出援外教練以來,在過去的51年當中,中國共向123個國家和地區派出2547名教練。 其中涉及乒乓球、體操、跳水等36個大項,一些優秀教練員還受聘成為國家隊的主帥,如美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美國體操的主教練喬良、澳大利亞跳水隊總教練童輝。
兩天前,祖爾菲亞奪得女子53公斤級冠軍後接受了中國記者的中文採訪,並表示自己的中文、俄文水平一半一半,但拒絕透露自己交流至哈薩克斯坦的年份、出生地。兩天後,馬內扎預料中奪得了女子63公斤級的冠軍,卻拒絕承認自己出生於中國,「我跟你們說過,我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沒有在中國練過舉重,我曾隨父母在中國呆過短暫的10年。」她說,「我的心代表哈薩克斯坦。」對於馬內扎的回答,中國記者感到十分氣憤。然而,我想說,相比這兩位小選手的弔詭,那些或是公派或是私活去接任外國隊的中國教練們,他們,率領世界挑戰中國;他們,還承認自己的國籍嗎;他們,還會說自己的心代表中國嗎?
結語:英國人有12000個免費開放的游泳池,按照中國的人口對英國人口的比例,我們應該有開放43萬個游泳館,我們可能43個有沒有。
文章來源:《天涯社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