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政:打一場局部戰爭 中國準備好了嗎?

2012年09月15日東海爭端
【新唐人2012年9月15日訊】最近中日雙方為了釣魚島可以說是劍弩拔張,朝野氣勢洶洶,咄咄逼人,大有不惜一戰的態勢。特別是在中國,主要領導人紛紛表態,譴責日本購島行為,人大政協、人民團體、軍隊無一例外的紛紛表示支持國家行為,民間更是火上澆油,恨不得親自到釣魚島去,為了國家領土完整,犧牲自己。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打還是不打,當局面臨艱難的選擇。

如果不採取強硬的措施,全國人民會怎麼看我們的政府,怎麼看我們的軍隊,難道養兵千日,就不能用兵一時嗎?我們不是天天喊,我們強大起來了嗎,那麼面對日本的挑釁,面對日本的無禮,面對日本對中國領導人的表態視若無物,我們就不敢派出軍艦,到自己的領海上面去巡航,去盡到保家衛國的責任嗎?更重要的是,不來點強硬的態度,那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怎麼看我們?豈不是要得寸進尺,步步緊逼,使釣魚島成為中國海防的多米羅骨牌嗎?

如果派出海軍空軍,面對日本自衛隊,敢於開戰,敢於在釣魚島上面修建兵站,那麼我們的政府,我們的軍隊準備好了嗎?

一是內部統一了嗎?攘外必先安內,這是一個正確的國策。內部沒有安頓好,就輕啟戰端,最後失敗以至於發生改朝換代的事,史不絕書。明朝、清朝因此而亡,民國因此敗走臺灣都是實實在在的例子。

二是我們有一戰而勝的實力嗎?前幾天看一個電視節目,說我們陸軍比日本強,但是釣魚島用不上,空軍跟日本差不多,有得一打,海軍我們要差一些。歸納起來,我們贏不了!關鍵的海軍既然差一些,還打什麼?這個問題的要害是:我們真的強大嗎?

三是我們有承擔失敗後果的心理承受力嗎?有承擔失敗後果的解決策嗎?

古人說:兵,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古諺語說:甯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事實上,兵凶戰危,世事難料,成敗是很難預計的。由此可見,中國人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中國政府也是不輕開戰端的國家,這是中國的古訓。那麼中國歷史上強大的唐朝,為什麼可以讓日本派來“遣唐使”,老老實實學習中國文化、官制呢?

唐朝強大的祕密是因著孔武有力嗎?唐朝時候既沒有成吉思汗的橫掃天下的軍力,也沒有隋朝時候的那麼多條“好漢”。結果中國歷史最強大的時代正是唐朝初年。研究唐朝的歷史,不難發現,唐朝之所以發達,成為世界的第一強國,讓周邊國家四夷賓服,紛紛來朝的根本原因是:包容。

包容讓唐太宗採取了科舉取士的制度,使那些民間隱逸賢才進入朝廷,成為管理者;包容讓唐太宗廣開言路,聽取並採納諫言,而不是因言獲罪;包容使世界各國先進的東西融合到大唐本土的文化中,成為大唐文化的組成部分;包容才有了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前幾天,看一部電視劇《木府風雲》,男主角木增為了麗江的長久繁榮,放棄武力改行仁道,而後才有了木府幾百年的不敗生涯。雖然是電視連續劇,不是歷史本身。但是,因著文化的強大而使四夷賓服才是正道。

當然,我們今天的仁道不再是什麼儒家文化,更不是什麼共產文化,而是普世價值。一個民主、自由、憲政的國家,一個運行在陽光之下的國家,一個讓人民安居樂業的國家,一個尊重少數讓少數人也能夠享受尊嚴的國家就是新時代的仁道內涵。

由此看來,打不打日本不要緊,要緊的是讓我們自己的國家真正強大起來,這個強大不惟武力,而是有包容的文化內涵,有透明公正的權力運行制度。真正強大的國家,不但海峽兩岸統一可以期待,釣魚島、庫頁島回歸也可以期待,甚至獨立的蒙古也可能回歸,即使周邊的國家也可能申請加入聯邦化的大中國。

這才是我們要的最佳結果。還是那句話,釣魚島就是我們臉上的一個瘡,是癬疥之疾,癬疥之疾不足慮,制度是一切的根源,根源才是心腹大患。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