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0月12日訊】(新唐人記者林莉綜合報導)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他在獲獎後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說了一句:「這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時代」,這句話像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引發網路上文學界同行極大的爭議,同時在微博和論壇上開始出現了刪帖的現象。
網路上文學界網民們的爭議
作家冉雲飛表示莫言獲獎後說,這是一個可以自由言說的時代。我只能說,諾貝爾在中國大轉型的時刻,頒給這樣一個毫無操守的人,這說明整個諾貝爾在參與一個混賬的中國。在中國,任何人此前都沒有獲得過的宣傳,莫言都得到過了,整個世界都是睜眼瞎,大家會為此埋單。
新浪專欄作家趙楚:「莫言在獲獎後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說:『這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時代』,這是一句地地道道的謊話,生活在一個連獲獎的讚揚評論都被勒令撤版的國家,面對他前任的獲獎者或被驅離祖國,或在獄中的命運,面對微博上每天這麼多刪帖和註銷賬戶,一個諾貝爾桂冠作家,要多無恥、多昧著良心才能說出這句話?」
不管你們對他的作品多麼偏愛,也不管有多少謾罵和圍攻,你們無法否認一件事:這個時代不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時代,而是一個大量的中國人因言論而支付慘痛代價的時代,而且不管你們如何吹捧文學的獨立價值,你們無法迴避你們的偶像被政治瘋狂消費的命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則持不同的看法,他表示莫言獲獎是諾貝爾委員會的一個大戰略,可以看出諾貝爾委員是從全球格局和視角下考慮看待這個事情的。這次獲獎可以視作是諾貝爾委員會對中國崛起的肯定,是對中華文明、中國成就的肯定。
著名學者許紀霖則提出一個作家是否配得諾獎,除了作品要看其是否對文學真誠。莫言2009年在法拉克福演講中再三聲稱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超越黨派、超越政治,三年之後卻加入抄寫《講話》的行列,而《講話》的精神核心就是政治標準第一。像王安憶那樣「有所不為」不算道德苛求,莫言卻連恪守一己之文學信念都不及格,遑論別的!
經歷過文學被政治戕害時代的作家,如果昧著良心去抄那樣一段噁心的《講話》,那隻能說這是一個缺乏道德底線的人。文學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雖然可以得諾獎,但永遠得不到我的尊重——這一切與酸葡萄無關,只是緣於不太遙遠的文革記憶。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把「謨」反拆開就成了「莫言」。極左路線從50年代末期造成了農村社會的普遍貧困,他家是上中農成分,連領救濟糧的資格都沒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別人家討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生活照片餃子。經濟上的貧困和政治上的歧視給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慘痛記憶,父親過於嚴厲的約束也使他備受壓抑。這種心理特徵直接影響了他後來的小說創作。
莫言在18歲時走後門到縣棉油廠幹臨時工。1976年8月參加解放軍來到渤海邊上,站崗之餘依舊餵豬、種菜。 1979年秋調至解放軍總參謀部,歷任保密員、政治教員、宣傳幹事。1981年開始小說創作,發表處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85年發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引起文壇高度關注。 (消息來源於百度貼吧)
網路上文學界網民們的爭議
作家冉雲飛表示莫言獲獎後說,這是一個可以自由言說的時代。我只能說,諾貝爾在中國大轉型的時刻,頒給這樣一個毫無操守的人,這說明整個諾貝爾在參與一個混賬的中國。在中國,任何人此前都沒有獲得過的宣傳,莫言都得到過了,整個世界都是睜眼瞎,大家會為此埋單。
新浪專欄作家趙楚:「莫言在獲獎後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說:『這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時代』,這是一句地地道道的謊話,生活在一個連獲獎的讚揚評論都被勒令撤版的國家,面對他前任的獲獎者或被驅離祖國,或在獄中的命運,面對微博上每天這麼多刪帖和註銷賬戶,一個諾貝爾桂冠作家,要多無恥、多昧著良心才能說出這句話?」
不管你們對他的作品多麼偏愛,也不管有多少謾罵和圍攻,你們無法否認一件事:這個時代不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時代,而是一個大量的中國人因言論而支付慘痛代價的時代,而且不管你們如何吹捧文學的獨立價值,你們無法迴避你們的偶像被政治瘋狂消費的命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則持不同的看法,他表示莫言獲獎是諾貝爾委員會的一個大戰略,可以看出諾貝爾委員是從全球格局和視角下考慮看待這個事情的。這次獲獎可以視作是諾貝爾委員會對中國崛起的肯定,是對中華文明、中國成就的肯定。
著名學者許紀霖則提出一個作家是否配得諾獎,除了作品要看其是否對文學真誠。莫言2009年在法拉克福演講中再三聲稱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超越黨派、超越政治,三年之後卻加入抄寫《講話》的行列,而《講話》的精神核心就是政治標準第一。像王安憶那樣「有所不為」不算道德苛求,莫言卻連恪守一己之文學信念都不及格,遑論別的!
經歷過文學被政治戕害時代的作家,如果昧著良心去抄那樣一段噁心的《講話》,那隻能說這是一個缺乏道德底線的人。文學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雖然可以得諾獎,但永遠得不到我的尊重——這一切與酸葡萄無關,只是緣於不太遙遠的文革記憶。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把「謨」反拆開就成了「莫言」。極左路線從50年代末期造成了農村社會的普遍貧困,他家是上中農成分,連領救濟糧的資格都沒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別人家討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生活照片餃子。經濟上的貧困和政治上的歧視給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慘痛記憶,父親過於嚴厲的約束也使他備受壓抑。這種心理特徵直接影響了他後來的小說創作。
莫言在18歲時走後門到縣棉油廠幹臨時工。1976年8月參加解放軍來到渤海邊上,站崗之餘依舊餵豬、種菜。 1979年秋調至解放軍總參謀部,歷任保密員、政治教員、宣傳幹事。1981年開始小說創作,發表處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85年發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引起文壇高度關注。 (消息來源於百度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