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也拼升學 學術化缺乏特色

2013年02月12日台灣
【新唐人2013年02月12日訊】體檢技職專題3(中央社記者陳至中、許秩維台北12日電)教育部廣設大學後,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如雨後春筍,如今超過7成的高職生繼續升學,而技職體系也逐漸「學術化」,和一般大學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監察院101年7月糾正教育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等單位,認為教改推動以來,技職教育日趨學術化,逐漸喪失技職教育原有的特色和優勢,對台灣的產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89年高職職業類科畢業生,僅42%升學,至99年,升學比率已達81%;綜合高中升學比率更高達92%,就業者寥寥可數。不少業界人士都提出警訊,長久下來將使台灣缺乏基礎人才。

台北工專(現為台北科技大學)知名校友、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表示,當初高職五專大量升格改制,導致「過猶不及」的現象,民眾高學歷的期盼,卻可能毀掉技職體系。

童子賢指出,技職和一般體系最大的不同是「教育方法」,技職著重「體驗」,不是老師直接告訴你知識,而是在做中學,先引發興趣,之後再來歸納、整理。

「逼著所有人都得考前幾名,其中勢必有很多人會感到失落,而錯失了學習的黃金階段。」童子賢認為,升學主義毀了很多人的學習興趣,有些孩子就是喜歡動手做,台灣教育卻逼著他們坐在教室黑板前浪費時間,長期以來浪費掉的教育資源,恐怕要以「百億」計算。

前教育部次長、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表示,過去技職強調動手做,但現在操作時間卻越來越少。加上技職體系膨脹,學生人數越來越多,要為每個人都找到好的實習機會、接受紮實訓練並不容易,實務能力難免有落差。

長期研究技職教育的佛光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林大森表示,大量專科從民國85年開始轉型成技術學院,為符合生師比,只好延攬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因此難免有學術化傾向,加上技職教育無專法,多數制度只能依循高教體系,因此部分共同科系,高教和技職走向也漸趨雷同。

但林大森也指出,並非學院出身就不懂實務,就像台大畢業的老師,可能會被認為是學院派,但只要多經營和強化實務,或發表實務相關研究,同樣能具有一定的實務能力。

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也坦承技職教育有學術化現象。他說,過去評量太過注意SCI等學術論文指標,導致部分教師重學術發表,卻忽視學生實作能力,加上專科剛改制時,學校擔心研究成弱點,所以拚命衝研究績效,因此學術和理論的落差可說是技職改制的副產品。

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表示,技職教育發展通常和國家經濟同步,過去需要大量技術人力,技職也重視學生實務技能。後來經濟轉型,專科跟著改制,並延攬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以符合升格規定,難免影響技職走向學術化。近年不少學校已有警覺,開始引導教師往實務發展,並鼓勵產學交流。

前教育部長吳清基認為,台灣已進入「知識密集」的經濟體系,有必要將技術人才的學歷從高中提升至大學階段。如此一來,才能納入更多的創意、跨領域整合知識。

吳清基表示,升學不是壞事,而是技職體系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落實證照制度,讓學生在跨出校門前,就有好幾把「刷子」,不必擔心經濟危機的衝擊。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