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檔案】「志願軍」人海戰術破產真相

2013年03月17日私密檔案
【新唐人2013年3月17日訊】一九五零年十月十日,周恩來在蘇聯獲承諾先進武器和技術支援建設後,派出兩百多萬至三百多萬中國最優秀的軍人作為「志願軍」前往朝鮮與聯合國軍隊開戰。

傷亡百萬的數字早在N年前就有公布,當時中共官方沒承認也沒否認。之所以非戰鬥傷亡遠遠高於正常水平,其根本原因是後勤補給不足,對於出國戰爭的後勤補給的困難被低估了,準備不足。

第一次戰役,是「志願軍」入朝後進行的首次作戰。這次戰役,「志願軍」不宣而戰。從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五日開始至十一月五日結束,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取得了初戰勝利。

第二次戰役,一九五零年11月長津水庫之戰,原第三野戰軍精銳宋時輪第九兵團十二個師十五萬人馬,企圖圍殲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兩萬兩千人,結果是美國陸戰一師殺出重圍從海上安全撤離。不僅沒丟棄重裝備,而且帶走了所有傷兵,陣亡將士屍體,以及九萬平民。第九兵團此役傷亡九萬五千人,除伙夫、馬弁、參謀、幹事、醫院的護士、文工團員,能拿槍桿的剩下不多了。

從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七到十二月五日,僅僅八天,宋時輪第九兵團的四個軍十五萬人活活凍死的有四萬多,凍傷幾萬人,第九兵團活下來的人也都凍壞了手和腳,基本上等於是全軍覆滅。要到第五次戰役才又參戰,但戰鬥能力顯然不行。

後來在統計中竟然統計「志願軍」九兵團傷亡四萬多人,其中犧牲七千多,也就是說有三萬三千多受傷,其中大多數是凍傷,就算三萬三千多人都是凍傷吧,九兵團十五萬人總數中凍傷率是多少?僅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師兩萬多人,凍傷有七千,陸戰一師一共多少人?兩萬人吧,凍傷率多高?九兵團多少人?十五萬!我們的凍傷率居然比美軍低?這可能嗎?這是真相嗎?連我們自己都承認「美軍禦寒裝備比我們好的多,『志願軍』都是穿單衣作戰」,結果「志願軍」凍傷率大大低於美軍!---請問這可能嗎?難道「志願軍」比美國人耐凍?何況當時「志願軍」穿單衣,每天只能啃兩個生土豆充饑。


在第四次戰役中,在糧食供應困難的情況下,「志願軍」戰士用土豆充饑。(網路圖片)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志願軍」發起第三次戰役,聯合國軍稍加抵抗後便立馬撤出漢城。

不過不管怎樣,步兵師對抗機械師打成這樣已經不錯了,這還多虧了朝鮮半島少平原多山嶺的地行,美軍的機械師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戰役的經過幾乎是第三次戰役加第四次戰役的翻板,戰役的第一階段主動進攻,結果和第三次戰役一樣,佔了城地,沒殲滅對方多少兵力。第二階段是再次進攻後轉入防禦,這回又吃了第四次戰役那樣的苦頭,面對具有優勢火力和機動力的美軍反擊,損失超過了第四次戰役。

美軍在第五次戰役中的表現卻顯得成熟,先以迅速的撤退消耗中國軍隊的糧彈,再以快速有力的反擊殺傷對手的有生力量,連橫城反擊戰那樣的機會也沒給對方留下。三兵團180師的折損是發動第五次戰役的直接惡果,折損180師主要責任在三兵團指揮部。三兵團是輪番作戰的新部隊,兵團司令王近山對朝鮮戰爭的特點沒有切身感受,拿著國內戰爭時的經驗來指揮作戰,尤其要命的是驕傲自滿,戰前滿不在乎地說:就美軍那點兵力,還不夠一場淮海戰役打的。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第九兵團主力因為在長津湖戰役中傷亡巨大,仍留在元山休整;第三、十九兵團在入朝途中,尚未抵達前線。「志願軍」的一線部隊僅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五十、六十六軍,共六個軍二十一萬餘人。而且連續兩個半月的進攻,也讓「志願軍」各部隊異常疲勞。其實作為前線指揮官,彭德懷清楚了解美軍實力受損並不嚴重,原先是連發起第三次戰役都不同意的,三次戰役打完後更是出現前面所述的對戰局的極度憂慮。


「志願軍」官兵在冰天雪地裡露營(網路圖片)


砥平裡戰鬥是「志願軍」人海戰術的典型之作
第一階段戰役,集合三個軍的四個主力師(而不是什麼八個團)5萬餘人,力圖包圍全殲砥平裡的美軍一個加強營(不是一個團)加一個法國營,加上一個炮兵中隊,一個坦克中隊,共四千人。五萬對四千,若在國內,衝鋒號一吹,兩小時就解決戰鬥了。可這次「志願軍」碰上了硬釘子。美軍這個營和法軍均是職業軍人,被圍後並不慌亂。在美軍中校營長指揮下,全部火力搭成一個環形圈,榴彈跑,坦克炮對付「志願軍」外層後續兵力,重機槍,擲彈筒,衝鋒槍構成內層火網,火力遠近搭配,密不透風,結果讓「志願軍」摔了大跟頭。看看「志願軍」是如何進攻的吧,用一個當年參戰美軍士兵的描述「當夜幕降臨,四周響起了淒厲的軍號聲,他們(指「志願軍」)從地平線滿山滿谷地湧出,不畏生死地往前沖......他們一排排地象麥捆子似的被機槍火力擱倒,後面又一排排地往上沖,又被擱倒......我們的機槍狂吐著火焰,槍管打紅,臂膀打酸,看著滿坑滿谷的屍體,我對自己說,my God!這不是戰鬥,這簡直就是屠殺」。

戰鬥結果,「志願軍」四個主力師強攻兩晝夜,全被打殘,戰鬥到後期,美軍竟敢突出包圍圈,反擊傷亡慘重,兵無鬥志,匆忙後撤的「志願軍」。據美軍統計,「志願軍」沒來得及帶走或掩埋的戰場遺屍就有四千多具。

砥平裡戰鬥讓「志願軍」的人海戰術徹底破產,讓「志願軍」戰場指揮員們明白了以往的軍號一響大部隊一衝就解決戰鬥,不再顯靈。儘管「志願軍」高層還在不顧死活地籌劃大戰役,但前線的軍長師長們已信心不足,不敢再像一、二次戰役那樣猛衝猛打大膽穿插,而是左顧右判,動作遲疑,不敢與美軍大部隊正面強攻。

失敗的第五次戰役
1950年冬天,「志願軍」已經打到朝鮮的三八線,彭德懷主張暫時不過三八線,因為軍隊損失已經很嚴重,而毛否定了彭德懷的意見,結果是:倉促發動的第四次戰役,並沒有取得預想的結果。相反,美軍抓住「志願軍」不具備一周以上連續作戰能力的弱點,制定了「磁性戰術」,大舉反擊,使「志願軍」遭到大挫折。不僅損失了數萬多人,放棄了剛剛佔領不久的仁川和漢城,而且全線被迫後退了一百多公裡,又撤回到了三八線以北。

第五次戰役目標開始決定主要在三八線地區打擊敵人,到後來卻發展到要打回三七線以南去了。第五次戰役開始不久,美軍掌握了「志願軍」的作戰規律,利用其機械化程度高和火力強等優勢,使「志願軍」無法發揮運動戰的特長。結果,「志願軍」全線被迫後撤約四十公裡才勉強阻止住敵人的推進,且損失嚴重。僅此戰役,「志願軍」就有一萬七千人被俘,占整個朝鮮戰爭中「志願軍」被俘人員的百分之八十還多。

後來「志願軍」總算找到了對付美軍的辦法,那就是利用朝鮮北部的山地形勢,挖坑道死守,讓美軍來耗力仰攻,反正我不怕人員傷亡,有的是人,你美軍就耗不起。但「志願軍」再也無力進攻,把「美帝」趕下海也成了一句空話,直耗到停戰。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