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今日】汶川:一個人一座城

2013年05月09日社會
【新唐人2013年05月09日訊】汶川:一個人一座城

2008年8月,汶川強震後的三個月。成都志願者譚作人,在地震後第二次踏上北川的土地。震後百天,這裡的景象,依然怵目驚心。

行走在這片廢墟之上,譚作人等一行志願者,一次又一次翻開那些吞噬了無數生命的殘磚斷瓦。為了那些在這場災難中痛失孩子的父母們,他們要向這片廢墟,要一個答案。

七度設防,是汶川地震-震中三個縣的建築,應有的抗震設防標準。如果建築物能達到七度設防,那麼在罕見地震中,就能做到,不至於倒塌。

這樣的“奇蹟”,讓學生家長們質問,奪走孩子的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這樣的豆腐渣校捨,在地震中十幾秒內就完全垮塌,孩子們根本沒有逃生的機會。

遇難學生的家長趕在政府清理廢墟之前,留下倒塌校捨的樣本,作為起訴的物證。但法院拒絕受理,聲稱牽涉面太廣,不能追究。

究竟有多少孩子在這次地震中遇難?2009年5月,官方公布的人數是5335人。

但民間調查者譚作人和謝林蓉在一年前的實地調查結果,就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

在北川中學的廢墟前,譚作人對死在豆腐渣工程下的孩子們承諾:現在,他要拿起筆,寫出真相。雖然他知道,提起這支筆,他就可能失去自由。

譚作人:“在這樣一個世界大災難面前,如果沒有人出來說話,大家都是縮頭烏龜的話,我想這三年五年,我跟大家不見面好一點。(後面幾句切掉)等到以後,大家對這些事情,有了更深刻的反省,知道做人應該怎麼做,特別是做中國人。特別困難的做中國人。”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