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6月21日訊】中華民族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天問》、《九歌》等。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創作手法。在每年端午節陰曆的5月初5,人們為了懷念這為憂國憂民的大詩人都會有祭祀活動。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而端午節和湖北有著深厚淵源,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最早完整、生動記錄了端午習俗。儘管現代學術界對屈原是否到過湖北武漢有不同看法,但紀念屈原,傳承荊楚文化已成為武漢城的傳統。
愛國詩人屈原(網絡圖片)
相傳楚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悲憤地懷石自投汩羅江,人們爭相擺渡打撈,紛紛以雞蛋黃、竹筒裝米(筒粽)投入江中餵魚蝦,以防魚蝦損傷他的軀體。
屈原投汩羅江之後,屈原故鄉的人們因日夜思念,到了夜間忽然夢見屈原回來了,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向他問候。交談間,鄉親們發現屈原的身體已不如從前,就問其原因。屈原說:「您們送給我的飯菜,都讓魚蝦搶吃了。」鄉親們聽後急著問:「那可怎麼辦呢?」屈原說:「您們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了。」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依計將角黍投入江中。但端午節之後,屈原又託夢說:「您們送來的角黍,還是讓水族搶去了。今後您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因為水族歸龍王管,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搶了。」這就是吃粽子的由來。
人們為了保護屈原,向江中投放粽子。(網絡圖片)
根據史料推斷,吃粽子的習俗,最早可能出現在西漢時期。《史記》中說: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但是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延續下來。
到了晉朝時期,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經成為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
粽子有南咸北甜的說法。不同地域特色造就了不同的美味。而武漢人吃粽子,甜咸都愛。
食文化體現了當地的人文特點和地域文化。武漢作為中部城市,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得水獨厚、居中而生,既擁有水文化的「文雅」,又富有楚文化的「霸氣」,因而武漢是一座有朝氣、有個性同時具有多樣性的城市。從口味特點而言,武漢綜合了東辣西酸、南甜北咸不同地區的各種喜好。
粽子如今已經成為人們喜愛的美食(網絡圖片)
秭歸屈原故裡的人們做棕子特別講究,他們既不以廣東粽子有一斤左右而稱奇,也不以蘇州棕子不用糯米而為怪。他們選用上好的糯米,寬寬的蓼葉,把粽子包得有稜有角,然後再纏上細細的五色絲線。最特別的是在糯米中間放顆紅棗。稜角分明的外形,象徵著屈原剛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著屈原廉潔清貧的一生;那顆紅棗既是屈原對楚國也是鄉親們對屈原的一顆火熱的心。
至今故裡還流傳著《粽子歌》: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
而端午節和湖北有著深厚淵源,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最早完整、生動記錄了端午習俗。儘管現代學術界對屈原是否到過湖北武漢有不同看法,但紀念屈原,傳承荊楚文化已成為武漢城的傳統。
愛國詩人屈原(網絡圖片)
相傳楚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悲憤地懷石自投汩羅江,人們爭相擺渡打撈,紛紛以雞蛋黃、竹筒裝米(筒粽)投入江中餵魚蝦,以防魚蝦損傷他的軀體。
屈原投汩羅江之後,屈原故鄉的人們因日夜思念,到了夜間忽然夢見屈原回來了,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向他問候。交談間,鄉親們發現屈原的身體已不如從前,就問其原因。屈原說:「您們送給我的飯菜,都讓魚蝦搶吃了。」鄉親們聽後急著問:「那可怎麼辦呢?」屈原說:「您們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了。」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依計將角黍投入江中。但端午節之後,屈原又託夢說:「您們送來的角黍,還是讓水族搶去了。今後您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因為水族歸龍王管,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搶了。」這就是吃粽子的由來。
人們為了保護屈原,向江中投放粽子。(網絡圖片)
根據史料推斷,吃粽子的習俗,最早可能出現在西漢時期。《史記》中說: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但是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延續下來。
到了晉朝時期,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經成為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
粽子有南咸北甜的說法。不同地域特色造就了不同的美味。而武漢人吃粽子,甜咸都愛。
食文化體現了當地的人文特點和地域文化。武漢作為中部城市,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得水獨厚、居中而生,既擁有水文化的「文雅」,又富有楚文化的「霸氣」,因而武漢是一座有朝氣、有個性同時具有多樣性的城市。從口味特點而言,武漢綜合了東辣西酸、南甜北咸不同地區的各種喜好。
粽子如今已經成為人們喜愛的美食(網絡圖片)
秭歸屈原故裡的人們做棕子特別講究,他們既不以廣東粽子有一斤左右而稱奇,也不以蘇州棕子不用糯米而為怪。他們選用上好的糯米,寬寬的蓼葉,把粽子包得有稜有角,然後再纏上細細的五色絲線。最特別的是在糯米中間放顆紅棗。稜角分明的外形,象徵著屈原剛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著屈原廉潔清貧的一生;那顆紅棗既是屈原對楚國也是鄉親們對屈原的一顆火熱的心。
至今故裡還流傳著《粽子歌》: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