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7月5日訊】(新唐人記者李劍綜合報導)過去十多年來,中共當局總共推出了九輪房地產調控,但是中國的房價仍一路飆漲,早已是老百姓不能承受之重。各級政府大力招商引資的開發區,卻充滿著無人辦公與居住的大樓建築。有分析指出,中國窮人如果也能住進體面公寓,其實中國城市面對的住房短缺至少7000萬套。不過,中國房產大享王石夫婦警告,中國樓市泡沫非常危險、樓市繁榮已走到盡頭。
今年6月,中國的新房價格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4%,這是自去年12月以來出現的最快增長。7月1日,美國《大西洋月刊》刊文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五大中國城市在世界最昂貴的房地產市場中名列前茅,甚至超過了東京、倫敦和紐約,同時,世界上十大貴的讓人難以承受的房地產市場中,有七個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廣州和重慶。
3月初,CBS資深記者萊斯莉•司徒在製作的中國房地產系列專題「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中說,中共創造出人類史上最巨大的房地產泡沫,以及其他國家難以想像的空屋率。他認為,中國最有可能邁入嚴重經濟困境的主要經濟體。
王石和張欣也在節目中警告稱,中國樓市泡沫非常危險、樓市繁榮已走到盡頭,美國頂級做空大師吉姆•查諾斯警告,中國樓市泡沫讓人「不可能視而不見」。
2013年3月1日國務院公布一系列旨在冷卻住房市場的新政策,這些規則包括:對個人出售房產所得按20%徵稅、提高首付比例和抵押貸款利率以及要求各市制定年度房價控制目標。然而,這些舉措一方面招致質疑和批評,另一方面上海證劵交易所的地產指數於3天後下跌9.25%。
過去十年中共政府總共推出九輪房地產調控,《紐約時報》發表長住北京的美國商人利明璋的文章指出,儘管如此,房價仍維持顯著上漲,網際網路上出現質疑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徵稅的合法性,並呼籲當局在使用這類稅收上提高透明度和加強問責機制。
《路透社》引用法國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姚煒寫道:「新政策的實際影響可能非常大,也可能非常小,取決於執行情況,不過從措辭來看倒是異常嚴厲……三個月裡影響可能根本不大,但不能否認已引發很高的負面預期。」
利明璋認為,事實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早已遭嚴重扭曲,政府一輪又一輪亡羊補牢的降溫政策唯有讓扭曲加深加廣,不過正因改革住房市場以建立更加理性的供需系統實在難以推行,相較之下,政策制定者只能引鳩止渴,通過行政命令試圖管理。
國際關注中國「鬼城」
報導認為,其中一項扭曲現象是:國際輿論紛紛關注的「鬼城」,意即空無一人的購物中心和開發項目,在中國可說比比皆是,像是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內蒙古的鄂爾多斯等新市鎮,充滿著無人辦公與居住的大樓建築,
這些樓房幾乎都已經賣給這幾年收入逐漸豐的中產階級,他們卻很難順利脫手。這種充斥著「有人買、沒人住」的新興城市,中國每年還會持續增加12到24個。
這些空盪盪的社區,到處豎立肯德基、星巴克、施華洛世奇水晶、伯爵名錶、瑞典時裝品牌H&M、西班牙服飾Zara等招牌,但招牌僅供參考,沒有實體店面、店員,因為也不會有消費者,這種花費數十億人民幣建起來的超現實新市鎮,是中國特有的另類海市蜃樓。
分析人士不為鬼城擔心
但是,有些分析人士倒不為鬼城擔心,如出自新興經濟顧問公司的喬納森•安德森標題為《為鬼城歡呼》的報告提到,浪費投資並不是什麼嚴重問題,而且與其把錢砸在擴建本已過剩的製造業產能,還不如運用於房地產開發。
湯姆‧米勒新書《中國十億城民》同樣對鬼城問題「不屑一顧」,他寫道:「中國並沒有建造太多住房,不能僅僅依據空城區就說中國存在著巨大房地產泡沫化風險,儘管房產投資效率不彰,但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正支撐著此一領域。」
何謂「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關鍵在於農民工,米勒表示:「目前中國的現代住房(含獨立衛生間和廚房的住宅)大約有1.5億套,但仍有兩億農民工住在宿捨或棚戶區,如果窮人哪一天也能住進體面公寓的話,中國城市面對的其實是住房短缺──短少7000萬套,因此中國並非蓋太多新住房,反而是蓋的太少了。」
農村人口買不起房
「中國人的房地產」一書中指出,即便數以千萬計的農村人口,很想儘快在城市定居、取得戶口、擁有房產,但他們買不起,房屋的需求與供給完全搭不上線。中國大部分民眾每天花不到12.5元人民幣,城市空屋價格卻高35萬人民幣左右。
王石接受CBS訪問時曾說,以人均收入較高的上海市情況來看,普通居民需支付的房價,大約是年薪45倍以上,完全脫離民眾可負擔的價格範圍。除了買不起住房,民眾為了配合國家與地方政府「推進城鎮化」的腳步,還必須讓出原來配給的房捨,如果不想當無殼蝸牛,祖輩、父輩與年輕一輩三代省吃儉用存下的有限積蓄,都將被炒房者的無盡貪婪吞噬殆盡。
此外,中國住房不均的問題就像收入不均一樣。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這種極端差別已達到歷史新高位,不僅一線城市的房價走勢與小城大異其趣,兩者間的住房開發量也有明顯差異,人口超過1000萬的主要大都市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中低收入居民長期缺乏住房。只有富人才買得起住房,加上小城市存在一排排空置的住宅樓都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今年6月,中國的新房價格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4%,這是自去年12月以來出現的最快增長。7月1日,美國《大西洋月刊》刊文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五大中國城市在世界最昂貴的房地產市場中名列前茅,甚至超過了東京、倫敦和紐約,同時,世界上十大貴的讓人難以承受的房地產市場中,有七個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廣州和重慶。
3月初,CBS資深記者萊斯莉•司徒在製作的中國房地產系列專題「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中說,中共創造出人類史上最巨大的房地產泡沫,以及其他國家難以想像的空屋率。他認為,中國最有可能邁入嚴重經濟困境的主要經濟體。
王石和張欣也在節目中警告稱,中國樓市泡沫非常危險、樓市繁榮已走到盡頭,美國頂級做空大師吉姆•查諾斯警告,中國樓市泡沫讓人「不可能視而不見」。
2013年3月1日國務院公布一系列旨在冷卻住房市場的新政策,這些規則包括:對個人出售房產所得按20%徵稅、提高首付比例和抵押貸款利率以及要求各市制定年度房價控制目標。然而,這些舉措一方面招致質疑和批評,另一方面上海證劵交易所的地產指數於3天後下跌9.25%。
過去十年中共政府總共推出九輪房地產調控,《紐約時報》發表長住北京的美國商人利明璋的文章指出,儘管如此,房價仍維持顯著上漲,網際網路上出現質疑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徵稅的合法性,並呼籲當局在使用這類稅收上提高透明度和加強問責機制。
《路透社》引用法國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姚煒寫道:「新政策的實際影響可能非常大,也可能非常小,取決於執行情況,不過從措辭來看倒是異常嚴厲……三個月裡影響可能根本不大,但不能否認已引發很高的負面預期。」
利明璋認為,事實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早已遭嚴重扭曲,政府一輪又一輪亡羊補牢的降溫政策唯有讓扭曲加深加廣,不過正因改革住房市場以建立更加理性的供需系統實在難以推行,相較之下,政策制定者只能引鳩止渴,通過行政命令試圖管理。
國際關注中國「鬼城」
報導認為,其中一項扭曲現象是:國際輿論紛紛關注的「鬼城」,意即空無一人的購物中心和開發項目,在中國可說比比皆是,像是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內蒙古的鄂爾多斯等新市鎮,充滿著無人辦公與居住的大樓建築,
這些樓房幾乎都已經賣給這幾年收入逐漸豐的中產階級,他們卻很難順利脫手。這種充斥著「有人買、沒人住」的新興城市,中國每年還會持續增加12到24個。
這些空盪盪的社區,到處豎立肯德基、星巴克、施華洛世奇水晶、伯爵名錶、瑞典時裝品牌H&M、西班牙服飾Zara等招牌,但招牌僅供參考,沒有實體店面、店員,因為也不會有消費者,這種花費數十億人民幣建起來的超現實新市鎮,是中國特有的另類海市蜃樓。
分析人士不為鬼城擔心
但是,有些分析人士倒不為鬼城擔心,如出自新興經濟顧問公司的喬納森•安德森標題為《為鬼城歡呼》的報告提到,浪費投資並不是什麼嚴重問題,而且與其把錢砸在擴建本已過剩的製造業產能,還不如運用於房地產開發。
湯姆‧米勒新書《中國十億城民》同樣對鬼城問題「不屑一顧」,他寫道:「中國並沒有建造太多住房,不能僅僅依據空城區就說中國存在著巨大房地產泡沫化風險,儘管房產投資效率不彰,但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正支撐著此一領域。」
何謂「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關鍵在於農民工,米勒表示:「目前中國的現代住房(含獨立衛生間和廚房的住宅)大約有1.5億套,但仍有兩億農民工住在宿捨或棚戶區,如果窮人哪一天也能住進體面公寓的話,中國城市面對的其實是住房短缺──短少7000萬套,因此中國並非蓋太多新住房,反而是蓋的太少了。」
農村人口買不起房
「中國人的房地產」一書中指出,即便數以千萬計的農村人口,很想儘快在城市定居、取得戶口、擁有房產,但他們買不起,房屋的需求與供給完全搭不上線。中國大部分民眾每天花不到12.5元人民幣,城市空屋價格卻高35萬人民幣左右。
王石接受CBS訪問時曾說,以人均收入較高的上海市情況來看,普通居民需支付的房價,大約是年薪45倍以上,完全脫離民眾可負擔的價格範圍。除了買不起住房,民眾為了配合國家與地方政府「推進城鎮化」的腳步,還必須讓出原來配給的房捨,如果不想當無殼蝸牛,祖輩、父輩與年輕一輩三代省吃儉用存下的有限積蓄,都將被炒房者的無盡貪婪吞噬殆盡。
此外,中國住房不均的問題就像收入不均一樣。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這種極端差別已達到歷史新高位,不僅一線城市的房價走勢與小城大異其趣,兩者間的住房開發量也有明顯差異,人口超過1000萬的主要大都市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中低收入居民長期缺乏住房。只有富人才買得起住房,加上小城市存在一排排空置的住宅樓都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