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7月10日訊】1980年位於大陸大興安嶺的嘎仙洞 ,考古學家首度在嘎仙洞內發現鮮卑人鑿刻的祭祖祝文,結合當時在洞內發現的陶器碎片等,認為此處即為史書中記載的北魏祖庭。近日,考古學家在洞內再度發現一批清晰刻文,包括「四」、「開疆」、「馬」、「張」等字,疑似北魏早期所留。
據中央社報導,嘎仙洞位於西南方10公裡處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裡河鎮,為北魏官方認定的鮮卑拓跋部族起源地。此洞位於花崗岩峭壁上,洞口向西南,離地25公尺,南北長92公尺,東西寬27公尺。
洞內西壁有隸書銘文201字,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西元443年)遣大臣李敞所刻,內容與魏書等古代史書相符。
但新發現的疑似北魏早期刻文,則位在刻文對面山壁。
1980年代即被發現刻有北魏鮮卑人的祭祖祝文;但嘎仙洞是否就是鮮卑拓跋氏發源地,史學界尚有爭論。
2007年,研究人員再度於嘎仙洞頂發現規模巨大但未完工的石窟寺廟遺址。人工開鑿的空間長40公尺、寬8至13公尺,高8至12公尺。
這次新發現的刻文位於一處人工打鑿的半圓形平面附近,包括「四」、「開疆」、「是」、「馬」、「張」等字,字體與西側石壁祝文一致,且大小相同,未來將進一步鑒定。
考古學家首度在嘎仙洞內發現鮮卑人鑿刻的祭祖祝文。(網路圖片)
考古學家首度在嘎仙洞內發現鮮卑人鑿刻的祭祖祝文。(網路圖片)
考古學家首度在嘎仙洞內發現鮮卑人鑿刻的祭祖祝文。(網路圖片)
據中央社報導,嘎仙洞位於西南方10公裡處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裡河鎮,為北魏官方認定的鮮卑拓跋部族起源地。此洞位於花崗岩峭壁上,洞口向西南,離地25公尺,南北長92公尺,東西寬27公尺。
洞內西壁有隸書銘文201字,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西元443年)遣大臣李敞所刻,內容與魏書等古代史書相符。
但新發現的疑似北魏早期刻文,則位在刻文對面山壁。
1980年代即被發現刻有北魏鮮卑人的祭祖祝文;但嘎仙洞是否就是鮮卑拓跋氏發源地,史學界尚有爭論。
2007年,研究人員再度於嘎仙洞頂發現規模巨大但未完工的石窟寺廟遺址。人工開鑿的空間長40公尺、寬8至13公尺,高8至12公尺。
這次新發現的刻文位於一處人工打鑿的半圓形平面附近,包括「四」、「開疆」、「是」、「馬」、「張」等字,字體與西側石壁祝文一致,且大小相同,未來將進一步鑒定。
考古學家首度在嘎仙洞內發現鮮卑人鑿刻的祭祖祝文。(網路圖片)
考古學家首度在嘎仙洞內發現鮮卑人鑿刻的祭祖祝文。(網路圖片)
考古學家首度在嘎仙洞內發現鮮卑人鑿刻的祭祖祝文。(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