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7月18日訊】雖然沒有嫘祖傳說和織女神話加持,瀕臨大湖的北意科莫(Como)卻是歷久不衰的絲綢之都,幾個世紀以來為王公貴族和時尚名家生產最絢麗精緻的絲織品。
據中央社報導,古代中國嚴守絲綢製造技術,不過根據歷史紀錄,意大利大約在11、12世紀時已經懂得養蠶、種桑、繅絲和織綢,科莫的絲織業在16世紀時進入鼎盛時期,不僅養活許多農人和工匠,也創造無數紡織大亨。
科莫絲綢教育博物館館員潔拉琪(Ester Geraci)告訴中央社記者,與北意其他鄰波河平原的城市相比,科莫的地力不夠肥沃,且地勢崎嶇不適合栽種榖物,在丘陵上種桑、養蠶成為農家重要收入。
科莫位在大湖邊,為絲織業的染整提供豐沛水源。
絲綢博物館讓訪客可以遙想數百年來的科莫人是怎樣手腦並用,編織出精美的綾羅綢緞。館內的機械全都是可以實際操作的古董真品,只是擔心耗損,所以採取靜態展出。
意大利的絲綢業與中國相比雖是後起之秀,卻展現了精湛先進的工程設計能力,即使在號稱黑暗時代的中古世紀,也開發出許多精良、分工精細的設備。
科莫的冬天濕冷,養蠶人在木製蠶窩的底部安裝了加熱器,以免蠶寶寶著涼。
波隆那(Bologna)的工程師在14世紀時已經建造出結構複雜的捻線機,隨後傳入科莫一帶並加以改良。館內有1部19世紀打造,分為3層、高度超過兩公尺的捻線機,利用水力帶動,可以同時加工288綑紗線。
紡織業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當意大利城邦越來越富裕,勞動力也越來越昂貴,荷蘭等北方國家的低價品帶來競爭壓力,於是研發更省人力的機械、製造更精美高端的絲綢,是產業升級的關鍵。
提花的編織需要多人同時操作機械,科莫在19世紀引入法國人賈卡(Joseph Marie Jacquard)設計的穿孔織布機,大大提升生產效率,甚至引來工人抗議惟恐因此被機械取代,這些織機的穿孔卡更成為現代計算機的前身。
科莫擅長印染艷麗多彩、圖案多變的布料,即使面對印度和中國廉價織品威脅,透過設計和細緻的完工手續,至今仍是高階布料首選,像是教宗祭袍、時尚品牌的絲巾和領帶通常還是指名要「Made in Como」。
據中央社報導,古代中國嚴守絲綢製造技術,不過根據歷史紀錄,意大利大約在11、12世紀時已經懂得養蠶、種桑、繅絲和織綢,科莫的絲織業在16世紀時進入鼎盛時期,不僅養活許多農人和工匠,也創造無數紡織大亨。
科莫絲綢教育博物館館員潔拉琪(Ester Geraci)告訴中央社記者,與北意其他鄰波河平原的城市相比,科莫的地力不夠肥沃,且地勢崎嶇不適合栽種榖物,在丘陵上種桑、養蠶成為農家重要收入。
科莫位在大湖邊,為絲織業的染整提供豐沛水源。
絲綢博物館讓訪客可以遙想數百年來的科莫人是怎樣手腦並用,編織出精美的綾羅綢緞。館內的機械全都是可以實際操作的古董真品,只是擔心耗損,所以採取靜態展出。
意大利的絲綢業與中國相比雖是後起之秀,卻展現了精湛先進的工程設計能力,即使在號稱黑暗時代的中古世紀,也開發出許多精良、分工精細的設備。
科莫的冬天濕冷,養蠶人在木製蠶窩的底部安裝了加熱器,以免蠶寶寶著涼。
波隆那(Bologna)的工程師在14世紀時已經建造出結構複雜的捻線機,隨後傳入科莫一帶並加以改良。館內有1部19世紀打造,分為3層、高度超過兩公尺的捻線機,利用水力帶動,可以同時加工288綑紗線。
紡織業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當意大利城邦越來越富裕,勞動力也越來越昂貴,荷蘭等北方國家的低價品帶來競爭壓力,於是研發更省人力的機械、製造更精美高端的絲綢,是產業升級的關鍵。
提花的編織需要多人同時操作機械,科莫在19世紀引入法國人賈卡(Joseph Marie Jacquard)設計的穿孔織布機,大大提升生產效率,甚至引來工人抗議惟恐因此被機械取代,這些織機的穿孔卡更成為現代計算機的前身。
科莫擅長印染艷麗多彩、圖案多變的布料,即使面對印度和中國廉價織品威脅,透過設計和細緻的完工手續,至今仍是高階布料首選,像是教宗祭袍、時尚品牌的絲巾和領帶通常還是指名要「Made in C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