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0月13日訊】二戰一代美國軍人是捍衛人類自由的英雄,是「天下一家」中國古訓的踐行者。現在大樹飄零,一個傳奇的時代已到尾聲。二戰期間,文達爾作為一名軍人,用自己短暫的青春書寫了美國的國際主義精神:人類一家,分擔苦難,扶助弱小,抗拒奴役,共享自由和平等。在二戰之後的和平日子裡日子裡,作為美國公民,他用自己剩餘的全部生命,體現了另一種人生價值,那就是:正直、誠實;謙虛、寬容;智慧、優雅;合作、自律。
生平
文達爾是在教堂的歌聲中長大的,「教堂永遠是我生活的中心」(Church was always a central part of his lives)。十九歲,從那樣一個和諧、美麗、安寧環境裡出來不久,他就從上帝的人間天堂落到了魔鬼的人間地獄:從二戰的歐洲戰區德國的天空被擊落,成為德軍戰俘,接著轉戰中緬印戰區,從中國的天空失事,成了日軍的戰俘。那時他二十二歲,日本人對他的非人折磨造成的影響,導致他對這段歷史沉默三十五年之久,對他的親朋好友甚至父母妻子均隻字不提,直到他與自己的戰友們在美國中緬印老兵協會重逢,他終於用對上帝的感恩克服了那黑暗歲月造成的心靈陰影。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文達爾在賓州自己的公寓病逝,享年八十九歲。
青年時期的文達爾·菲利普斯。(圖片由作者提供)
德軍戰俘
文達爾•菲利普斯是清教徒的後代,成長於美國東部一個安謐鄉村。十九歲,他離開正在就讀的紐約州立大學波茨坦音樂學院,應徵入伍;二十歲,他被分配到空軍航空運輸部做空中無線電機械操作員,接著被派往二戰歐洲戰區參戰。
文達爾先進入英格蘭和北歐戰場,駐守在英格蘭南部海岸線,為法國抵抗納粹入侵緊急運送軍用物資,後轉移到巴黎市郊的美國空軍基地執行同樣的任務。他曾經五次從飛機失事的險境中奇跡般脫險。
一九四四年八月,他的戰鬥運輸機飛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上空,被納粹飛機擊落,被納粹俘虜,在醫院接受治療。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與另外兩名戰俘一起,越出了戰俘營的高壓電鐵絲網。他們夜行敵占區,晝宿林莽或藏身於農家牲圈。第三天,一個農民在自家羊圈羊群中發現了他,弄清了他的身份,把他藏進了地窖。直到有一天,來了一位天主教神父,與法國地下組織接上了關係,幫助他返回隊伍。
十月初,文達爾•菲利普斯剛過完二十一歲生日,就奉命奔赴中緬印戰區,編入美國十四航空隊,他的使命是從印度加布瓦(Chabua)空軍基地運送軍用物資到中國昆明。多年後,菲利普斯在他那極為簡單的簡歷中寫道:「一九四四年感恩節前後。我們要飛越喜馬拉雅山,航線介於中國和我駐紮的印度或緬甸之間,叫做『駝峰』」。
日軍戰俘
空運軍事物資到中國,需要在世界屋脊上保持六千一百米飛行高度,並與嚴酷詭譎的氣候搏鬥。美國空軍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幾乎每天都有事故發生。失事的飛機殘骸在駝峰山谷中隱約可見,陽光晴好時,甚至連為飛行員們的地面路標,被稱為「鋁谷」。文達爾抵達時,美軍為了減少事故率、增加運輸量,已經撤換了三任指揮官,建立了嚴格的空運安全規章制度,運輸量一路飆升。文達爾受命於空運的第四位總指揮,威廉•騰納爾(William H.Tunner)將軍,幾乎參與了空運高效運行的全過程。他是空運主力飛機C-四六大型運輸機的導航員,一百一十六次飛越駝峰。一年前他步入本土飛行訓練基地時,從未想到要在地球上最高山峰、最惡劣氣候中施展自己的導航技術。
飛越駝峰航線的運輸機。(網路圖片)
C-四六是個龐然大物,液壓助動,雖然操作簡單,但危機潛伏。盛夏七月,他與兩名飛行員飛往上海附近執行任務,中途飛機劇烈震動,導致嚴重漏油,終於動力系統失靈,飛機在一片稻田上空急速沉落,轟然墜地,機身裂成了兩半。螺旋槳旋轉飛出,兩名飛行員在他眼前被打成了肉醬。他作為導航員的位置使他免遭同樣厄運——他的位置在飛機的另一半裡,遠離螺旋槳。他掙紮起身,想脫離可能即將爆炸的殘骸,接著意識模糊,失去了知覺……
菲利普斯醒來發現自己被困在一輛行進中的汽車的後備箱。這個美國空軍飛行員淪為日軍的俘虜。
多年以後,文達爾坐在華盛頓雙樹賓館客房柔和的燈光裡,對作者北明講述這段經歷。當時北明不禁打斷他問:「他們知道你是美國軍人吧?」
「當然。」他接著說,「他們對我的所有東西都感興趣,無論什麼!他們利用這些裝備為他們的戰爭目的服務,穿上我們的軍服,他們就可以四處遊動,冒充我們的人!當然,他們最想要的是我們的靴子!為什麼?哦上帝,那可是最棒最棒的靴子!」
文達爾受虐待的地點是上海,被關押的大樓是「國際基督教青年會」大樓。上海市國際基督教青年會大樓裡,當時關押著日軍逮捕的各盟軍戰俘:英軍的、美軍的、印度軍的、澳大利亞軍的,當然還有國軍的。
文達爾被日軍俘虜後關押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大樓,現在改為賓館,對外營業。(圖片由作者提供)
他染上了阿米巴痢疾。被日軍虐待、殘害致死的盟軍戰俘總數接近四萬,文達爾即將加入那個行列,他的生命倒計接近零點了。
就在這時,突然「哐當」一聲巨響,囚門被猛烈踹開了。
他聽見了一句母語,標準的美國東海岸口音:「嘿夥計,戰爭都結束了,你還待著這兒幹什麼!?」
文達爾•菲利普斯偶然從街上的大櫥窗裡看見了自己,被自己的形象嚇得夠嗆:一棵風乾枯竭的樹!枝杈上掛著兩件破衣服。眼睛如同樹榦上深陷進去的兩個鳥窩,被蛇蠍掏得一乾二淨。
在青年會大樓的三十天時間裡,他平均每天減重一點八八公斤。兩個白俄夫婦幫助了他,身體慢慢恢復了。
沉默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文達爾踏上歸途。
回到本土,他急切地追尋中斷的生活。一九四六年,不待大學秋季開學,他已提前半年,踩著新年的鐘聲返回校園,繼續二戰打斷的學業;不到一個學期,他開始跟戰前相識的女生約會。人家戰前是大一,他是大二,現在人家大三,他還是大二。兩年後他大學畢業,立即結婚、生子;又過兩年,他被立為所在地基督教長老會長老,成為正式神職人員……
生活按部就班。他用一把大鎖,把那段在日軍戰俘營的經歷鎖進了保險箱。
文達爾硬是沒有對自己骨肉相連的雙親開口。他對自己的大學戀人、美麗溫柔的天使弗蘭希斯(Frances Wendall),同樣片言不語、隻字不提。
大兒子馬克九月懷胎,出生在即。文達爾進了產房,坐在弗蘭希斯旁邊,握住她的手。弗蘭希斯的陣痛的呻吟變成了嘶喊,文達爾先是如坐針氈,繼而全身發抖,終於四肢癱軟,「他臉都綠了」,止不住地嘔吐起來。醫生開車把他送了家。
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歲月流逝中,弗蘭希斯不再期待他開口解釋,面對沉默的丈夫,弗蘭西斯愛上了喜歡呱呱歌唱的青蛙。她把青蛙,燒瓷的、織布的、蠟染的、泥土的……青蛙模型置放在家裡所有地方:門裡門外、牆上牆下、窗檯書桌、床頭浴室、牆角廚台……
文達爾•菲利普斯說,回憶戰時經歷,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我們中的很多很多人、成千上萬的人,從不提二戰經歷,有些至今仍然不提。他們就是沒法子讓自己回憶。」傳統心理醫學消除心理陰影的方式是打開關閉的黑箱,讓陰影弱化直至完全消解。可是二戰軍人一千六百萬,有幾人會去造訪心理醫生?美國援華抗戰十四航空隊飛行員喬治•馬丁(George Marton)說,百分之九十的二戰老兵妻子後來都改嫁了。
溫柔靦腆的弗蘭希斯不屬於百分之九十之列,她只是一次次地驚訝,並一次次接納丈夫的反常行為,直到習以為常。
回歸
一九八零年早春的一天,文達爾•菲利普斯和弗蘭希斯•菲利普斯結婚第三十二年,弗蘭希斯閑坐客廳裡,看到當地報紙上的一則消息:「全美中緬印老兵協會本地分會成立,現招募牧師一名……」
他決定去看一眼。
那年秋季,協會召開全美會員年會,四面八方的老兵偕同家人前往。戰後多年各自謀生,團聚是荒漠中的甘泉,溫馨和喜悅洋溢在賓館的餐廳、走廊、電梯、會議室、洗手間、大廳、前台、客房裡……會址大樓裡,到處是身著當年戎裝的老爺子!見面順便打個招呼,番號?部隊?任務?地點?哪一年哪一天哪個時辰?那次任務有誰,還有誰誰誰……站下來聊聊,一不小心就是一兩個小時!
文達爾偕妻子到會,三十六年以來,他第一次看見這麼多的「自己人」!聲勢浩大,莊嚴肅穆;串訪故舊、交流信息、顧盼今生……
那天會議日程結束,晚餐也結束了,文達爾很久沒回客房。弗蘭希斯在走廊裡循聲敲開一扇門,香煙味兒撲面而來,滿屋子都是老兵們,七嘴八舌話鋒正健。擱置在印度原始森林和萬米高空中的個人隱祕,突然在這裡爆發了。妻子們也在,弗蘭希斯走進去,靜靜地坐她們旁邊,隔著床頭燈罩和煙霧,望著她的男人。她與此人執手三十多年,此刻看見他如池林沐熏風,透明而疏豁,全然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
二零零八年七月,陳納德將軍的遺孀、美國「國際協作諮詢」主席陳香梅女士邀請中國抗戰陪都重慶文化研究公司這一民間機構的主持人王康訪問美國。北明陪同老康、建一造訪文達爾•菲利普斯的老年公寓。
在客廳裡,老康展示的是一幅裝裱完好的中國字軸,天藍真絲面料上,綉著美國中緬印戰區的旗徽和中國重慶抗戰記功碑的圖樣,敬贈美國中緬印戰區老兵協會的獻辭是:
靡蒼穹,御罡風,為震遠東自由神;鑒日月,灑碧血,義助中華英雄漢。
另一副中國字幅,是獻給他個人的:
導航駝峰,九死一生;美國精神,中國傳奇。
二零零八年八月抗戰陪都重慶王康遠涉重洋,面贈美國援華抗戰第十四航空隊導航員文達爾·菲利普斯一中國字幅。這幅字軸破例放進了逝者棺木中,陪他長眠於美國賓州國家公墓。(圖片由作者提供)
隨後他在書房裡,為客人一一展示他當年的軍帽、軍裝、血幅、勳章,還有中緬印老兵協會的制服和帽子。最後他應客人的請求,穿上當年的軍裝,與客人一一留影。
北明把合影放大寄給了他。他的書房滿壁都是老照片、老文物,還有布希總統給他的親筆信。他在電話裡對北明說:「嘿,明!剛才電話鈴響的時候,我正給你寫字呢!我這會兒就坐在計算機前,計算機上面就是你送給我的這張合影。我把它裝了鏡框,掛在書房牆上了!」
二零零八年,他作為德國的美軍戰俘,和一位美國的前德國戰俘站在同一個講台,與聽眾同時分享他們戰時的經歷。演講結束前,老文達爾起身走到他的敵人面前,笑眯眯地說:「讓我給你一個擁抱吧,孩子!」他擁抱了當年的敵人。
文達爾說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暴行」,但他「寬恕對他施暴的日本人」。
老年時期的文達爾·菲利普斯。(圖片由作者提供)
送行
二零零五年,全美中緬印老兵協會在首府華盛頓召開最後一次年會,處理文獻數據和所余資金等最後事宜。會議主持人,老兵協會當屆主席,遲遲未報到,兩天之後,翹首以待的與會全體老兵,在大會上正式聆聽了一個消息,是臨時會議主席宣布的:主持人行前突然被送進醫院,終因搶救無效而故亡。——死訊選擇最佳時機襲擊了他們。誰都知道,下一個就在他們中間。
二零一二年九月十八日,文達爾在自己的書房摔倒。十三個小時後,他寫電子信給一位朋友郭恩揚,通報了此訊:「親愛的朋友,我應該通知一下,因為我的疼痛相當劇烈而且藥物控制無效。……我不需要去醫院,只是起來坐在了我的沙發上。我現在必須停止了……別擔心,我老了,這類事情常發生在老人身上。有時候,我們能挺過來。」
「有時候我們能挺過來」這行字,每個字母都是大寫。但他沒能挺過來。
死訊是他的兒子馬克從文達爾的信箱發給所有友人的。「癌細胞擴散到骨頭了」。二十五日夜間老人疼痛到達極限,要求嗎啡用量繼續加大。二十六日下午一點五十分,他在安詳中呼出了最後一口氣。他甚至沒多等一天:次日就是他八十九歲的生日。
二零零八年九月作者北明和文達爾·菲利普斯在他的家中合影。(圖片由作者提供)
文達爾追思會的前一天晚上十點半,北明一進門,她丈夫就催她打電話給馬克,提議把那幅中國捲軸放進文達爾的棺木。馬克回電:「殯儀館追思會有自己的一套程序,而且在明天追思會開始前,棺木就封了,星條旗就蓋上棺木了,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沒機會了!」
北明解釋說,隨葬逝者生前珍愛物品是中國的祭奠方式之一。阿靈頓國家公墓中的陳納德將軍墓,墓碑後面刻的是中國字。「文達爾的去世不僅是家事,也與中國有關」……
次日,當北明抵達殯儀館時,馬克悄悄告訴她:捲軸已經放進了文達爾的棺木中。
當地媒體關於他的訃告,直陳他的過世是「二戰期間兩次淪為戰俘者過世」(Two-time World War II POW Passes Away)。
告別儀式遵循基督教教會的告別程序,由當地「希望團聚基督教會」牧師裡根先生主持。
「在我生命的短暫尾聲中,看著友人和家人漸漸老去,在那最後的黃金之路上一個接一個地走去,我意識到,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我可能還有些重要的任務要在上帝注視下執行……」這段文字是文達爾•菲利普斯他在自己的簡歷中寫下的最後一段文字。
座席間響起了歌聲:「又一名士兵回家了」!(Another Soldier's Coming Home)
「他弓腰駝背又勞傷,他嗓音沙啞又空茫,他刀劍在格鬥中磨損,他步履蹣跚頹唐。但他曾移動群山而挺立,為自由而征戰遠涉重洋。
「開始奏樂,列隊合唱,又一名士兵在回家路上!又一名勇士聽見呼招,久已盼望。他的戰火消散,他已凱旋,請確保他在天堂的榮光。唱一支歡迎的歌曲,又一名士兵正在回家路上。
「他面對過落葉秋風悲涼,他知道撤退沒有方向。他毅然進入窄門,他知道耶穌不會退讓。但他此刻踏上回家的道路,為接受獎勵而呻吟思鄉……」
一千六百萬美國青年從和平的本土出發,越洋奔赴歐洲、亞洲、非洲戰區,為其他民族國家爭取主權,打擊侵略者。四十萬馬革盛屍,六十萬負傷或致殘。歲月倥傯如白駒過隙,一千五百萬在本世紀初相繼進入人生暮年,二零零九到二零一零年間,他們如相約好了一樣,大批離去。
全美中緬印戰區老兵協會解散已然八年,老兵們紛然故去如諾曼底海水退潮,留下了無垠的平靜的沙灘。現在,為他們送行的牧師終於尾隨而來了,步他們後塵,躺進了無數次追思會上停放在他身後的棺木。
雨中,靈柩車隊緩緩進入賓州國家墓地。數百面星條旗出現了,藍底上象徵各州的五十顆白色星星、紅底上象徵十三個最早殖民地的十三條白紋的星條旗。
……牧師在漫天細雨中為文達爾做最後的祈禱。他的妻子伸出顫抖的雙手,肅然接過了那面摺疊成型的星條旗,滴淚成行。
美國賓夕法尼亞國家公墓「中緬印戰區」紀念碑銘文這樣寫道:當你們回家的時候,告訴他們關於我們的故事,告訴他們:「為了你們的明天,我們奉獻了我們的今天」。
親愛的文達爾,你的中國朋友,將永遠感激你對中國自由事業的付出,也將永遠銘記你為另一個國家的付出和你的高貴人格。是的,星條旗永不落,——那就是你!在美國這個偉大國家的旗幟上,永遠飄揚著著你的榮耀。
原題目:兩次逃離戰俘營的美國駝峰飛行員(有刪節)
文章來源:新三才網
生平
文達爾是在教堂的歌聲中長大的,「教堂永遠是我生活的中心」(Church was always a central part of his lives)。十九歲,從那樣一個和諧、美麗、安寧環境裡出來不久,他就從上帝的人間天堂落到了魔鬼的人間地獄:從二戰的歐洲戰區德國的天空被擊落,成為德軍戰俘,接著轉戰中緬印戰區,從中國的天空失事,成了日軍的戰俘。那時他二十二歲,日本人對他的非人折磨造成的影響,導致他對這段歷史沉默三十五年之久,對他的親朋好友甚至父母妻子均隻字不提,直到他與自己的戰友們在美國中緬印老兵協會重逢,他終於用對上帝的感恩克服了那黑暗歲月造成的心靈陰影。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文達爾在賓州自己的公寓病逝,享年八十九歲。
青年時期的文達爾·菲利普斯。(圖片由作者提供)
德軍戰俘
文達爾•菲利普斯是清教徒的後代,成長於美國東部一個安謐鄉村。十九歲,他離開正在就讀的紐約州立大學波茨坦音樂學院,應徵入伍;二十歲,他被分配到空軍航空運輸部做空中無線電機械操作員,接著被派往二戰歐洲戰區參戰。
文達爾先進入英格蘭和北歐戰場,駐守在英格蘭南部海岸線,為法國抵抗納粹入侵緊急運送軍用物資,後轉移到巴黎市郊的美國空軍基地執行同樣的任務。他曾經五次從飛機失事的險境中奇跡般脫險。
一九四四年八月,他的戰鬥運輸機飛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上空,被納粹飛機擊落,被納粹俘虜,在醫院接受治療。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與另外兩名戰俘一起,越出了戰俘營的高壓電鐵絲網。他們夜行敵占區,晝宿林莽或藏身於農家牲圈。第三天,一個農民在自家羊圈羊群中發現了他,弄清了他的身份,把他藏進了地窖。直到有一天,來了一位天主教神父,與法國地下組織接上了關係,幫助他返回隊伍。
十月初,文達爾•菲利普斯剛過完二十一歲生日,就奉命奔赴中緬印戰區,編入美國十四航空隊,他的使命是從印度加布瓦(Chabua)空軍基地運送軍用物資到中國昆明。多年後,菲利普斯在他那極為簡單的簡歷中寫道:「一九四四年感恩節前後。我們要飛越喜馬拉雅山,航線介於中國和我駐紮的印度或緬甸之間,叫做『駝峰』」。
日軍戰俘
空運軍事物資到中國,需要在世界屋脊上保持六千一百米飛行高度,並與嚴酷詭譎的氣候搏鬥。美國空軍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幾乎每天都有事故發生。失事的飛機殘骸在駝峰山谷中隱約可見,陽光晴好時,甚至連為飛行員們的地面路標,被稱為「鋁谷」。文達爾抵達時,美軍為了減少事故率、增加運輸量,已經撤換了三任指揮官,建立了嚴格的空運安全規章制度,運輸量一路飆升。文達爾受命於空運的第四位總指揮,威廉•騰納爾(William H.Tunner)將軍,幾乎參與了空運高效運行的全過程。他是空運主力飛機C-四六大型運輸機的導航員,一百一十六次飛越駝峰。一年前他步入本土飛行訓練基地時,從未想到要在地球上最高山峰、最惡劣氣候中施展自己的導航技術。
飛越駝峰航線的運輸機。(網路圖片)
C-四六是個龐然大物,液壓助動,雖然操作簡單,但危機潛伏。盛夏七月,他與兩名飛行員飛往上海附近執行任務,中途飛機劇烈震動,導致嚴重漏油,終於動力系統失靈,飛機在一片稻田上空急速沉落,轟然墜地,機身裂成了兩半。螺旋槳旋轉飛出,兩名飛行員在他眼前被打成了肉醬。他作為導航員的位置使他免遭同樣厄運——他的位置在飛機的另一半裡,遠離螺旋槳。他掙紮起身,想脫離可能即將爆炸的殘骸,接著意識模糊,失去了知覺……
菲利普斯醒來發現自己被困在一輛行進中的汽車的後備箱。這個美國空軍飛行員淪為日軍的俘虜。
多年以後,文達爾坐在華盛頓雙樹賓館客房柔和的燈光裡,對作者北明講述這段經歷。當時北明不禁打斷他問:「他們知道你是美國軍人吧?」
「當然。」他接著說,「他們對我的所有東西都感興趣,無論什麼!他們利用這些裝備為他們的戰爭目的服務,穿上我們的軍服,他們就可以四處遊動,冒充我們的人!當然,他們最想要的是我們的靴子!為什麼?哦上帝,那可是最棒最棒的靴子!」
文達爾受虐待的地點是上海,被關押的大樓是「國際基督教青年會」大樓。上海市國際基督教青年會大樓裡,當時關押著日軍逮捕的各盟軍戰俘:英軍的、美軍的、印度軍的、澳大利亞軍的,當然還有國軍的。
文達爾被日軍俘虜後關押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大樓,現在改為賓館,對外營業。(圖片由作者提供)
他染上了阿米巴痢疾。被日軍虐待、殘害致死的盟軍戰俘總數接近四萬,文達爾即將加入那個行列,他的生命倒計接近零點了。
就在這時,突然「哐當」一聲巨響,囚門被猛烈踹開了。
他聽見了一句母語,標準的美國東海岸口音:「嘿夥計,戰爭都結束了,你還待著這兒幹什麼!?」
文達爾•菲利普斯偶然從街上的大櫥窗裡看見了自己,被自己的形象嚇得夠嗆:一棵風乾枯竭的樹!枝杈上掛著兩件破衣服。眼睛如同樹榦上深陷進去的兩個鳥窩,被蛇蠍掏得一乾二淨。
在青年會大樓的三十天時間裡,他平均每天減重一點八八公斤。兩個白俄夫婦幫助了他,身體慢慢恢復了。
沉默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文達爾踏上歸途。
回到本土,他急切地追尋中斷的生活。一九四六年,不待大學秋季開學,他已提前半年,踩著新年的鐘聲返回校園,繼續二戰打斷的學業;不到一個學期,他開始跟戰前相識的女生約會。人家戰前是大一,他是大二,現在人家大三,他還是大二。兩年後他大學畢業,立即結婚、生子;又過兩年,他被立為所在地基督教長老會長老,成為正式神職人員……
生活按部就班。他用一把大鎖,把那段在日軍戰俘營的經歷鎖進了保險箱。
文達爾硬是沒有對自己骨肉相連的雙親開口。他對自己的大學戀人、美麗溫柔的天使弗蘭希斯(Frances Wendall),同樣片言不語、隻字不提。
大兒子馬克九月懷胎,出生在即。文達爾進了產房,坐在弗蘭希斯旁邊,握住她的手。弗蘭希斯的陣痛的呻吟變成了嘶喊,文達爾先是如坐針氈,繼而全身發抖,終於四肢癱軟,「他臉都綠了」,止不住地嘔吐起來。醫生開車把他送了家。
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歲月流逝中,弗蘭希斯不再期待他開口解釋,面對沉默的丈夫,弗蘭西斯愛上了喜歡呱呱歌唱的青蛙。她把青蛙,燒瓷的、織布的、蠟染的、泥土的……青蛙模型置放在家裡所有地方:門裡門外、牆上牆下、窗檯書桌、床頭浴室、牆角廚台……
文達爾•菲利普斯說,回憶戰時經歷,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我們中的很多很多人、成千上萬的人,從不提二戰經歷,有些至今仍然不提。他們就是沒法子讓自己回憶。」傳統心理醫學消除心理陰影的方式是打開關閉的黑箱,讓陰影弱化直至完全消解。可是二戰軍人一千六百萬,有幾人會去造訪心理醫生?美國援華抗戰十四航空隊飛行員喬治•馬丁(George Marton)說,百分之九十的二戰老兵妻子後來都改嫁了。
溫柔靦腆的弗蘭希斯不屬於百分之九十之列,她只是一次次地驚訝,並一次次接納丈夫的反常行為,直到習以為常。
回歸
一九八零年早春的一天,文達爾•菲利普斯和弗蘭希斯•菲利普斯結婚第三十二年,弗蘭希斯閑坐客廳裡,看到當地報紙上的一則消息:「全美中緬印老兵協會本地分會成立,現招募牧師一名……」
他決定去看一眼。
那年秋季,協會召開全美會員年會,四面八方的老兵偕同家人前往。戰後多年各自謀生,團聚是荒漠中的甘泉,溫馨和喜悅洋溢在賓館的餐廳、走廊、電梯、會議室、洗手間、大廳、前台、客房裡……會址大樓裡,到處是身著當年戎裝的老爺子!見面順便打個招呼,番號?部隊?任務?地點?哪一年哪一天哪個時辰?那次任務有誰,還有誰誰誰……站下來聊聊,一不小心就是一兩個小時!
文達爾偕妻子到會,三十六年以來,他第一次看見這麼多的「自己人」!聲勢浩大,莊嚴肅穆;串訪故舊、交流信息、顧盼今生……
那天會議日程結束,晚餐也結束了,文達爾很久沒回客房。弗蘭希斯在走廊裡循聲敲開一扇門,香煙味兒撲面而來,滿屋子都是老兵們,七嘴八舌話鋒正健。擱置在印度原始森林和萬米高空中的個人隱祕,突然在這裡爆發了。妻子們也在,弗蘭希斯走進去,靜靜地坐她們旁邊,隔著床頭燈罩和煙霧,望著她的男人。她與此人執手三十多年,此刻看見他如池林沐熏風,透明而疏豁,全然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
二零零八年七月,陳納德將軍的遺孀、美國「國際協作諮詢」主席陳香梅女士邀請中國抗戰陪都重慶文化研究公司這一民間機構的主持人王康訪問美國。北明陪同老康、建一造訪文達爾•菲利普斯的老年公寓。
在客廳裡,老康展示的是一幅裝裱完好的中國字軸,天藍真絲面料上,綉著美國中緬印戰區的旗徽和中國重慶抗戰記功碑的圖樣,敬贈美國中緬印戰區老兵協會的獻辭是:
靡蒼穹,御罡風,為震遠東自由神;鑒日月,灑碧血,義助中華英雄漢。
另一副中國字幅,是獻給他個人的:
導航駝峰,九死一生;美國精神,中國傳奇。
二零零八年八月抗戰陪都重慶王康遠涉重洋,面贈美國援華抗戰第十四航空隊導航員文達爾·菲利普斯一中國字幅。這幅字軸破例放進了逝者棺木中,陪他長眠於美國賓州國家公墓。(圖片由作者提供)
隨後他在書房裡,為客人一一展示他當年的軍帽、軍裝、血幅、勳章,還有中緬印老兵協會的制服和帽子。最後他應客人的請求,穿上當年的軍裝,與客人一一留影。
北明把合影放大寄給了他。他的書房滿壁都是老照片、老文物,還有布希總統給他的親筆信。他在電話裡對北明說:「嘿,明!剛才電話鈴響的時候,我正給你寫字呢!我這會兒就坐在計算機前,計算機上面就是你送給我的這張合影。我把它裝了鏡框,掛在書房牆上了!」
二零零八年,他作為德國的美軍戰俘,和一位美國的前德國戰俘站在同一個講台,與聽眾同時分享他們戰時的經歷。演講結束前,老文達爾起身走到他的敵人面前,笑眯眯地說:「讓我給你一個擁抱吧,孩子!」他擁抱了當年的敵人。
文達爾說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暴行」,但他「寬恕對他施暴的日本人」。
老年時期的文達爾·菲利普斯。(圖片由作者提供)
送行
二零零五年,全美中緬印老兵協會在首府華盛頓召開最後一次年會,處理文獻數據和所余資金等最後事宜。會議主持人,老兵協會當屆主席,遲遲未報到,兩天之後,翹首以待的與會全體老兵,在大會上正式聆聽了一個消息,是臨時會議主席宣布的:主持人行前突然被送進醫院,終因搶救無效而故亡。——死訊選擇最佳時機襲擊了他們。誰都知道,下一個就在他們中間。
二零一二年九月十八日,文達爾在自己的書房摔倒。十三個小時後,他寫電子信給一位朋友郭恩揚,通報了此訊:「親愛的朋友,我應該通知一下,因為我的疼痛相當劇烈而且藥物控制無效。……我不需要去醫院,只是起來坐在了我的沙發上。我現在必須停止了……別擔心,我老了,這類事情常發生在老人身上。有時候,我們能挺過來。」
「有時候我們能挺過來」這行字,每個字母都是大寫。但他沒能挺過來。
死訊是他的兒子馬克從文達爾的信箱發給所有友人的。「癌細胞擴散到骨頭了」。二十五日夜間老人疼痛到達極限,要求嗎啡用量繼續加大。二十六日下午一點五十分,他在安詳中呼出了最後一口氣。他甚至沒多等一天:次日就是他八十九歲的生日。
二零零八年九月作者北明和文達爾·菲利普斯在他的家中合影。(圖片由作者提供)
文達爾追思會的前一天晚上十點半,北明一進門,她丈夫就催她打電話給馬克,提議把那幅中國捲軸放進文達爾的棺木。馬克回電:「殯儀館追思會有自己的一套程序,而且在明天追思會開始前,棺木就封了,星條旗就蓋上棺木了,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沒機會了!」
北明解釋說,隨葬逝者生前珍愛物品是中國的祭奠方式之一。阿靈頓國家公墓中的陳納德將軍墓,墓碑後面刻的是中國字。「文達爾的去世不僅是家事,也與中國有關」……
次日,當北明抵達殯儀館時,馬克悄悄告訴她:捲軸已經放進了文達爾的棺木中。
當地媒體關於他的訃告,直陳他的過世是「二戰期間兩次淪為戰俘者過世」(Two-time World War II POW Passes Away)。
告別儀式遵循基督教教會的告別程序,由當地「希望團聚基督教會」牧師裡根先生主持。
「在我生命的短暫尾聲中,看著友人和家人漸漸老去,在那最後的黃金之路上一個接一個地走去,我意識到,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我可能還有些重要的任務要在上帝注視下執行……」這段文字是文達爾•菲利普斯他在自己的簡歷中寫下的最後一段文字。
座席間響起了歌聲:「又一名士兵回家了」!(Another Soldier's Coming Home)
「他弓腰駝背又勞傷,他嗓音沙啞又空茫,他刀劍在格鬥中磨損,他步履蹣跚頹唐。但他曾移動群山而挺立,為自由而征戰遠涉重洋。
「開始奏樂,列隊合唱,又一名士兵在回家路上!又一名勇士聽見呼招,久已盼望。他的戰火消散,他已凱旋,請確保他在天堂的榮光。唱一支歡迎的歌曲,又一名士兵正在回家路上。
「他面對過落葉秋風悲涼,他知道撤退沒有方向。他毅然進入窄門,他知道耶穌不會退讓。但他此刻踏上回家的道路,為接受獎勵而呻吟思鄉……」
一千六百萬美國青年從和平的本土出發,越洋奔赴歐洲、亞洲、非洲戰區,為其他民族國家爭取主權,打擊侵略者。四十萬馬革盛屍,六十萬負傷或致殘。歲月倥傯如白駒過隙,一千五百萬在本世紀初相繼進入人生暮年,二零零九到二零一零年間,他們如相約好了一樣,大批離去。
全美中緬印戰區老兵協會解散已然八年,老兵們紛然故去如諾曼底海水退潮,留下了無垠的平靜的沙灘。現在,為他們送行的牧師終於尾隨而來了,步他們後塵,躺進了無數次追思會上停放在他身後的棺木。
雨中,靈柩車隊緩緩進入賓州國家墓地。數百面星條旗出現了,藍底上象徵各州的五十顆白色星星、紅底上象徵十三個最早殖民地的十三條白紋的星條旗。
……牧師在漫天細雨中為文達爾做最後的祈禱。他的妻子伸出顫抖的雙手,肅然接過了那面摺疊成型的星條旗,滴淚成行。
美國賓夕法尼亞國家公墓「中緬印戰區」紀念碑銘文這樣寫道:當你們回家的時候,告訴他們關於我們的故事,告訴他們:「為了你們的明天,我們奉獻了我們的今天」。
親愛的文達爾,你的中國朋友,將永遠感激你對中國自由事業的付出,也將永遠銘記你為另一個國家的付出和你的高貴人格。是的,星條旗永不落,——那就是你!在美國這個偉大國家的旗幟上,永遠飄揚著著你的榮耀。
原題目:兩次逃離戰俘營的美國駝峰飛行員(有刪節)
文章來源:新三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