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1月04日訊】近日大陸飲用水「農夫山泉」今天(4日)在官方微博宣布,上午10時派員上北京舉報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旗下的京華時報虛假報導。
根據農夫山泉在官方微博的說法,今年4月10日至5月7日,京華時報「捏造國家行政主管部門意見,持續28天以連續67個版面、76篇報導攻擊農夫山泉,具有明顯的預謀和組織性質,對農夫山泉實行輿論暴力。」
大陸媒體報導,截至目前,京華時報尚未對農夫山泉的指控作出回應。
今年5月份,新華網報導說,業內人士肖先生(化名)爆料稱,2012年曾對北京地區1000餘家使用桶裝水的企業進行了調查 ,結果發現 ,50%以上被調查企業使用的桶裝水為假水。
在北京市國貿、建國門等高檔 商務樓較為集中的區域,假桶裝水的「 成 災 」—— 每層樓都有飲用假水。如位於北京國貿附近的和喬大廈內30%左右的商戶訂購的是假水,其中農夫山泉、雀巢、樂百氏、 燕京和娃哈哈這五大品牌占假水的80%以上。
標題為「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之爭,有贏家麼?」的文章說:連日來,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的關係,由輿論監督、說明回應,演變義氣之爭、行為對抗。整個事件的不斷升級、發酵,看似只是京華時報和農夫山泉的爭論,但實質上,媒體、企業、政府和公眾,卻沒有贏家,成為多輸之局。
首先,食品企業受重創。近期,中國的食品安全負面事件接二連三、層出不窮,整個食品行業的信譽出現嚴重危機。廣大消費者、或者說社會公眾,對中國食品安全的信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紛紛到香港等地搶購食品,產生了諸多不該發生的矛盾和問題。
此次頂尖的農夫山泉飲用水被曝「不如自來水」,不僅使農夫山泉公司受到重創,而且使國產品牌的質量和信譽在社會公眾和國際社會上,變得更加脆弱。
其次,媒體公信遭質疑。在公眾心目中,新聞媒體應該是「鐵肩擔道義」,因而廣受社會公眾的依賴和尊敬。但隨著近年來媒體公司化改制,很容易讓公眾產生媒體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公司。特別是當前一些媒體以謀利為目的「有償新聞」、「有償不聞」、「強拉廣告」、「監督相脅」、甚至敲詐勒索等現象的存在,影響媒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公信力;特別是被監督的企業,更容易按這種心理暗示推測媒體的動機,從而排斥媒體監督。此次事件中,很容易讓公眾把有關媒體、農夫山泉的競爭對手劃到一個圈子裡。另外,媒體與企業對抗,有違正常輿論監督的初衷;5月6日下午,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上的正面爭執,社會公眾很難給雙方加分。
第三,監管部門不給力。本來是一起常見的輿論監督事件,在長達1個月的時間裡,媒體和有關企業圍繞安全標準、質量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之爭不斷升級,演變為一場雙方為了捍衛自己名譽和生存的爭鬥,最後矛盾激化、雙方對簿公堂,雙方誰也不服誰、誰也說服不了誰。期間,有關監管部門應該採取有效措施,及時發揮建設性作用,儘快叫停爭論、平抑情緒、鈍化矛盾、解決問題。但監管部門似乎並不給力。
據悉,在這場紛爭中,京華時報投入了幾十個版面進行曝光和報導;而農夫山泉則投入大量財力,在全國數十家媒體進行宣傳和回擊。中國各媒體、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紛紛報導、轉載。各說各的裡。目前的結果是,農夫山泉撤出了北京市場。
文章說,在這一事件中,媒體、企業、政府監管部門,都有值得思考和總結之處。
根據農夫山泉在官方微博的說法,今年4月10日至5月7日,京華時報「捏造國家行政主管部門意見,持續28天以連續67個版面、76篇報導攻擊農夫山泉,具有明顯的預謀和組織性質,對農夫山泉實行輿論暴力。」
大陸媒體報導,截至目前,京華時報尚未對農夫山泉的指控作出回應。
今年5月份,新華網報導說,業內人士肖先生(化名)爆料稱,2012年曾對北京地區1000餘家使用桶裝水的企業進行了調查 ,結果發現 ,50%以上被調查企業使用的桶裝水為假水。
在北京市國貿、建國門等高檔 商務樓較為集中的區域,假桶裝水的「 成 災 」—— 每層樓都有飲用假水。如位於北京國貿附近的和喬大廈內30%左右的商戶訂購的是假水,其中農夫山泉、雀巢、樂百氏、 燕京和娃哈哈這五大品牌占假水的80%以上。
標題為「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之爭,有贏家麼?」的文章說:連日來,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的關係,由輿論監督、說明回應,演變義氣之爭、行為對抗。整個事件的不斷升級、發酵,看似只是京華時報和農夫山泉的爭論,但實質上,媒體、企業、政府和公眾,卻沒有贏家,成為多輸之局。
首先,食品企業受重創。近期,中國的食品安全負面事件接二連三、層出不窮,整個食品行業的信譽出現嚴重危機。廣大消費者、或者說社會公眾,對中國食品安全的信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紛紛到香港等地搶購食品,產生了諸多不該發生的矛盾和問題。
此次頂尖的農夫山泉飲用水被曝「不如自來水」,不僅使農夫山泉公司受到重創,而且使國產品牌的質量和信譽在社會公眾和國際社會上,變得更加脆弱。
其次,媒體公信遭質疑。在公眾心目中,新聞媒體應該是「鐵肩擔道義」,因而廣受社會公眾的依賴和尊敬。但隨著近年來媒體公司化改制,很容易讓公眾產生媒體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公司。特別是當前一些媒體以謀利為目的「有償新聞」、「有償不聞」、「強拉廣告」、「監督相脅」、甚至敲詐勒索等現象的存在,影響媒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公信力;特別是被監督的企業,更容易按這種心理暗示推測媒體的動機,從而排斥媒體監督。此次事件中,很容易讓公眾把有關媒體、農夫山泉的競爭對手劃到一個圈子裡。另外,媒體與企業對抗,有違正常輿論監督的初衷;5月6日下午,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上的正面爭執,社會公眾很難給雙方加分。
第三,監管部門不給力。本來是一起常見的輿論監督事件,在長達1個月的時間裡,媒體和有關企業圍繞安全標準、質量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之爭不斷升級,演變為一場雙方為了捍衛自己名譽和生存的爭鬥,最後矛盾激化、雙方對簿公堂,雙方誰也不服誰、誰也說服不了誰。期間,有關監管部門應該採取有效措施,及時發揮建設性作用,儘快叫停爭論、平抑情緒、鈍化矛盾、解決問題。但監管部門似乎並不給力。
據悉,在這場紛爭中,京華時報投入了幾十個版面進行曝光和報導;而農夫山泉則投入大量財力,在全國數十家媒體進行宣傳和回擊。中國各媒體、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紛紛報導、轉載。各說各的裡。目前的結果是,農夫山泉撤出了北京市場。
文章說,在這一事件中,媒體、企業、政府監管部門,都有值得思考和總結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