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1月15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近年來,院士評選、資質審查和院士德行規範一直是學界和社會關註的熱點話題。日前,有大陸地方網站發表一篇舉報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學術腐敗內幕的文章,其中涉及對王論文數目造假、專著抄襲以及臨床試驗造假等指控,並披露了不少王正敏申報中科院院士的過程細節。
11月14日《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博士生舉報自己導師學術造假的報導。
據報導,被舉報者是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而舉報者是王正敏的學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宇澄還曾兼任王正敏的祕書,是導師在單位最親密的夥伴。王正敏的傳呼機和個人郵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的身份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
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遞交了舉報材料,內容涉及論文數目造假、專著抄襲以及臨床試驗造假等多個方面,並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規範的專著、論文獲得了院士頭銜。
王宇澄提供給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違規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裡,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
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出版於1989年。這本專著中,有一百多幅關於如何實施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Ugo Fisch教授的兩本專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術和鐙管切除術:技術手冊)》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Base(顱底顯微手術)》中的圖片相同。但《耳顯微外科》一書中,並未註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裡,也未提及這兩本書。這種做法從嚴格學術規範上講就屬於抄襲。
2005年前後,王正敏為當選院士「湊」夠論文數目,便是將《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當時王宇澄擔任王正敏的祕書,目睹了的全過程。
公開的資料顯示,《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辦,創刊於2001年,是一份雙月刊,自創刊起王正敏一直擔任該刊主編。
王正敏申報院士前,共發表論文271篇。但其中有88篇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發表。這88篇「論文」中,除了14篇是從《耳顯微外科》一書摘取之外,還有40余篇文章是作為非研究性文章發表在「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此外,還有6篇文章屬於「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外兩處發表,在計算學術成果時,卻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報導回顧了王宇澄考取王正敏的研究生,並留院被聘為王正敏的祕書,並參與王正敏出版其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事務,協助王正敏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往事。披露出這個過程中王正敏涉學術造假的細節。
1999年,當時31歲的王宇澄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因為表現優秀,王宇澄從碩士生變更為碩博連讀,並獲得了留院的機會。2003年,王宇澄被聘為王正敏的祕書,負責協助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2003年開始,王正敏開始寫作他的第三本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這本書出版於2005年院士增選之前。王宇澄參與了這本書的出爐過程,負責校對書中一些知識錯誤,並負責圖片編輯。
王宇澄說:「那本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都是抄襲。數十幅圖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示從其他書籍上摳下來的,英文的說明就翻譯為中文,後來成書中並沒有註明這些圖片的來源。」
除了幫導師出版專著,王宇澄當時最緊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導師王正敏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宇澄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王正敏準備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資料,其中包括整理王某新增加的專著、論文和科技獎項。
在資料準備工作進行的同時,王正敏也開始帶著王宇澄拜訪院士,爭取推薦。
王宇澄說:「我的親屬還幫助他尋找到了兩位院士推薦人。」
2005年12月,王正敏順利當選中科院院士。然而,接下來師生關系發生了逆轉。
「我幫他申請上了院士,他卻拋棄了我。」王宇澄稱,王正敏在當選院士後對自己多方為難,導致他在醫院難以立足,這是他憤而舉報的原因。
2006年春節過後,王宇澄與王正敏的關系沒有預兆地起了變化。
「他主動找到我談話,說外面有人說我們搞小集團,以後你不要到我這裡來了。」王宇澄回憶。
「我2006年本就應該提副教授,當時三個人參評,我的論文等等條件最好。」王宇澄說,等到第二年他才評上。之後有人提醒他,他之所以沒有第一年評上,就是因為他的導師王正敏不支持。這令旁人都感到大惑不解。
此後,王宇澄接連遭遇挫折。他未能進入科室的耳科組,提職稱也總被要求「禮讓」,他感到自己工作全無希望了。王宇澄認為,正是自己的導師在故意為難自己,於是王宇澄決定反擊。他借助自己曾擔任王正敏祕書
11月14日《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博士生舉報自己導師學術造假的報導。
據報導,被舉報者是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而舉報者是王正敏的學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宇澄還曾兼任王正敏的祕書,是導師在單位最親密的夥伴。王正敏的傳呼機和個人郵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的身份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
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遞交了舉報材料,內容涉及論文數目造假、專著抄襲以及臨床試驗造假等多個方面,並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規範的專著、論文獲得了院士頭銜。
王宇澄提供給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違規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裡,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
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出版於1989年。這本專著中,有一百多幅關於如何實施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Ugo Fisch教授的兩本專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術和鐙管切除術:技術手冊)》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Base(顱底顯微手術)》中的圖片相同。但《耳顯微外科》一書中,並未註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裡,也未提及這兩本書。這種做法從嚴格學術規範上講就屬於抄襲。
2005年前後,王正敏為當選院士「湊」夠論文數目,便是將《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當時王宇澄擔任王正敏的祕書,目睹了的全過程。
公開的資料顯示,《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辦,創刊於2001年,是一份雙月刊,自創刊起王正敏一直擔任該刊主編。
王正敏申報院士前,共發表論文271篇。但其中有88篇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發表。這88篇「論文」中,除了14篇是從《耳顯微外科》一書摘取之外,還有40余篇文章是作為非研究性文章發表在「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此外,還有6篇文章屬於「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外兩處發表,在計算學術成果時,卻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報導回顧了王宇澄考取王正敏的研究生,並留院被聘為王正敏的祕書,並參與王正敏出版其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事務,協助王正敏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往事。披露出這個過程中王正敏涉學術造假的細節。
1999年,當時31歲的王宇澄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因為表現優秀,王宇澄從碩士生變更為碩博連讀,並獲得了留院的機會。2003年,王宇澄被聘為王正敏的祕書,負責協助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2003年開始,王正敏開始寫作他的第三本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這本書出版於2005年院士增選之前。王宇澄參與了這本書的出爐過程,負責校對書中一些知識錯誤,並負責圖片編輯。
王宇澄說:「那本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都是抄襲。數十幅圖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示從其他書籍上摳下來的,英文的說明就翻譯為中文,後來成書中並沒有註明這些圖片的來源。」
除了幫導師出版專著,王宇澄當時最緊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導師王正敏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宇澄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王正敏準備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資料,其中包括整理王某新增加的專著、論文和科技獎項。
在資料準備工作進行的同時,王正敏也開始帶著王宇澄拜訪院士,爭取推薦。
王宇澄說:「我的親屬還幫助他尋找到了兩位院士推薦人。」
2005年12月,王正敏順利當選中科院院士。然而,接下來師生關系發生了逆轉。
「我幫他申請上了院士,他卻拋棄了我。」王宇澄稱,王正敏在當選院士後對自己多方為難,導致他在醫院難以立足,這是他憤而舉報的原因。
2006年春節過後,王宇澄與王正敏的關系沒有預兆地起了變化。
「他主動找到我談話,說外面有人說我們搞小集團,以後你不要到我這裡來了。」王宇澄回憶。
「我2006年本就應該提副教授,當時三個人參評,我的論文等等條件最好。」王宇澄說,等到第二年他才評上。之後有人提醒他,他之所以沒有第一年評上,就是因為他的導師王正敏不支持。這令旁人都感到大惑不解。
此後,王宇澄接連遭遇挫折。他未能進入科室的耳科組,提職稱也總被要求「禮讓」,他感到自己工作全無希望了。王宇澄認為,正是自己的導師在故意為難自己,於是王宇澄決定反擊。他借助自己曾擔任王正敏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