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桃符、春聯與門神

2013年12月19日民風民俗
【新唐人2013年12月19日訊】新春時節,貼在門側的對聯又叫春聯。春聯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早從周代開始,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和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有關。

相傳在東海的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幹彎曲伸展,樹蔭可以遮住三千裡的地面。鬼門就在大桃樹東北方的樹枝間,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鬱壘把守。這兩位神將很厲害,只要發現傷害好人的惡鬼,就用蘆葦繩捆住他們,丟到山上餵老虎。神荼、鬱壘日夜在桃樹下巡邏,惡鬼妖魔都不敢來搗亂了。於是,人們用桃木雕了兩位神將的像,放在大門兩旁,以驅鬼壓邪,祈求平安。後來逐漸簡化成畫上他們的神像──左神荼、右鬱壘;最後更只把他們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在門兩旁,據說一樣有效。神荼、郁壘就成了民間俗稱的「門神」。這樣的桃木板就是桃符。


桃符(網絡圖片)


後來桃符又漸漸簡化,以方形紅紙畫個桃形,再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這紅紙寫些吉祥話,再修飾對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蜀後主孟昶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後,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於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春聯欣賞(網絡圖片)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布新。

而把桃符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下令全京城的人們都得在門口張貼春聯,而且皇帝還親自出巡,一家一家觀賞取樂。春聯日盛,已有千年歷史,至今不衰。新年時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已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文章來源:《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