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9大最受爭議的食物

2014年05月31日美國
【新唐人2014年5月31日訊】(新唐人記者陳虎綜合報導)您是否特別鍾愛異域風味的美食?在異國他鄉品嚐當地獨特的美味,已成為全球旅行的重要體驗之一。但同時環保專家們也提醒國際遊客們,有些食物還是應避免吃為好。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這9個最受爭議的食物是哪些,以及為何要避免食用。

圃鵐(法國)

圃鵐是歐洲的一種鳴禽。在法國有最大的圃鵐種群,但它也是法國人的傳統美食之一。偷獵者每年會非法殺害數千隻圃鵐。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估計,近十多年中該物種的數量下降了30%。威斯康星大學的環保專家斯坦利∙坦博(Stanley Temple)教授說:「由於非法捕殺,圃鵐種群數量不斷的在下降,而這些僅僅是為了滿足美食主義者們的胃口。」


圃鵐。(Pierre Dalous/維基百科)

魚翅(中國)

「有四分之一的鯊魚物種處於瀕危,造成這一威脅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魚翅的需求。」墨爾本大學的環保主義者邁克爾∙麥卡錫(Michael McCarthy)教授說。

魚翅湯在中國是一道傳統佳餚,這一昂貴的菜常常出現在婚宴、迎賓宴、以及一些正式餐會上。在亞洲,唯有台灣禁止了獵取鯊魚鰭。通常人們捕獲到鯊魚後,只取其鰭,而將剩下的屍體再扔回海中,這種做法很受爭議。最近,香港的一些酒店和航空公司已經取消了魚翅這一道菜。


魚翅。(Sun Tung Lok BOZZ/維基百科)

綠海龜(開曼群島)

在開曼群島、加勒比地區、亞洲和一些美國南部的州,綠海龜肉是比較受歡迎的食物之一,其在開曼群島被視為一道國菜。

開曼群島有世界上唯一合法的綠海龜養殖場,但其日益減少的養殖數量和惡劣的條件令人擔憂,因此有人建議旅客們應避免吃綠海龜肉。


綠海龜。(Mak Thorpe/維基百科)

穿山甲(中國)

儘管穿山甲外表看起來並不能引起人們的食慾,但對其增長的需求已經給它帶來了浩劫。穿山甲在中國的餐桌上最受歡迎,而且其甲片可入藥。

穿山甲是一種身體覆蓋著鱗甲的哺乳動物,其生性害羞,生存的環境很隱蔽,而且是夜行性動物。所以人們很難估計它現存的數量。儘管中國現在已禁止捕殺穿山甲,但記錄顯示其數量下滑的非常大。


穿山甲。(Piekfrosch/de.wikipedia.org)

長喙針鼴(巴布亞新幾內亞)

長喙針鼴是新幾內亞的本土物種,它是除鴨嘴獸以外唯一下蛋的哺乳動物。但由於為提供人們食用而遭捕殺,其現存的數量非常稀少,正瀕臨繆絕。儘管新幾內亞政府已禁止商業捕殺,但傳統的用狗捕殺還是允許的。


長喙針鼴。(Jaganath/維基百科)

山雞蛙(多米尼克、蒙特塞拉特)

這個巨型的兩棲動物可能看上去並不會讓人垂涎欲滴,但它在加勒比地區相當的流行,致使其數量在過去十多年中下降了80%。過去在菜單上經常能看到這種蛙肉,現在只有在多米尼克、蒙特塞拉特才能吃到。

IUCN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甚至到2002年,每年都還有多達3萬6千隻山雞蛙被殺。目前估計只剩下了8千。

大猩猩(剛果共和國)

由於被人類捕食,大猩猩也被推到了滅絕的邊緣。儘管剛果共和國已經明令禁止,但在一些城市的市場上仍在公開買賣煙熏的大猩猩肉。

人們相信每年有超過400隻大猩猩被捕殺作為獸肉出售。由於其繁殖率較低,輕度的捕殺都會對種群造成極大的破壞力。IUCN將其列為極度瀕危。


大猩猩。(Raul654/維基百科)

中國大鯢,即娃娃魚

中國大鯢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它生活在中國南方的河流湖泊中。過去30年間的過度捕撈使其數量銳減了80%,也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

在食品市場上,一隻娃娃魚就能賣到1千美元。人們傾向於捕捉較大的娃娃魚,這致使它很難長到超過6英寸長。

南極和南大洋聯合會的克萊爾∙克裡斯蒂安(Claire Christian)建議人們,「應始終都不要吃娃娃魚,這個物種已下降到了極低的水平。」


娃娃魚。(網絡圖片)

海豚(日本、台灣)

銷售海豚肉在日本很常見且合法。儘管捕殺海豚的方式備受爭議,尤其是電影《海豚灣》(The Cove)中描述的非常殘忍,但在日本,捕殺海豚並沒有被禁止,而且這一物種並不瀕危。

台灣已於1989年禁止了捕捉、出售和食用海豚肉。儘管如此,在那裡每年還是有1千隻海豚被非法捕撈,海豚魚餅也在市場上公開出售,尤其是在台灣的西部。


海豚。(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