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頭反抗藝術受各方關注

2014年11月18日社會
【新唐人2014年11月18日訊】到11月18日,香港佔中運動已進入第53天。有美國媒體報導,被稱為「雨傘運動」(Umbrella Movement)的示威抗議,帶來的不僅僅是政治聲明和交通堵塞,它還推動了公共藝術的爆發,現場變成了大型戶外藝術展覽。

在香港的一條主要道路上,學生們將數百把損壞的雨傘縫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遮蓬。從9月底以來,示威者一直在這條要道上露營。

在香港政府總部大樓外一個樓梯的牆壁上,成千上萬張彩色的便利貼,形成了一幅拼貼畫。這些紙片上,寫滿了支持親民主示威者的話語。旁邊立著一個高約3.6米的木質雕像,手中舉著一把亮黃色的雨傘。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說,這些明顯帶有政治意味、往往構思巧妙的藝術品,已經成為一種表達抗議的方式,就像通過擴音器發表講話,以及在街道上設置金屬路障一樣。

消息指,警方將協助執行法庭命令,派出共七千名警察協助執行法庭命令的人士,清除抗議現場的障礙物 。紐時說,這促使保育人士、歷史學者和藝術愛好者,想方設法地為後代記錄並保存這些藝術品。

由於大多數藝術品還留在街道上,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正在建立開放數據平台,並通過谷歌(Google)地圖標記這些藝術品所在的位置。一些數字記錄和物品已經成為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反抗之物」展覽的一部分。

目前,一個名為「雨傘運動藝術存庫」(簡稱UMAP)的新組織在抗議現場安排了「救援小組」,他們帶著手機,準備在接到通知清理抗議現場時,快速動員志願者撤走藝術品。

參與UMAP計劃的藝術家、教師黃國才(Kacey Wong)說 ,這些藝術品和圖像記錄了時代精神,2014年的精神,以及我們對政治改革、民主和正義的呼籲,今後的25年裡,我們都會因此而被銘記。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比較重視秩序,塗鴉及其他街頭藝術受到嚴格限制。不過,在示威活動現場,抗議者佔領、控制的區域內部不受法律約束,於是催生了一個可供藝術家利用的自由空間。

「這場運動及運動背後的熱情推動了創造力和表現力的爆發,」幫助保存藝術品的畫廊老闆卡蒂·德·蒂利(Katie de Tilly)說。「這是新事物,值得慶祝。」

佔中運動熱情推動創造力的爆發

許多藝術作品都是眾人共同搭建的大型裝置。抗議者曾用雨傘保護自己不受胡椒噴霧和催淚瓦斯的傷害,後來雨傘便成了一個突出的抗議符號。

隨後,亮黃色的雨傘就不停地出現在橫幅、圖畫、漫畫和攝影作品當中,把抗議變成了一場巨型的展覽。一幅真人大小的紙版畫裡,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舉著一把黃色雨傘。這幅紙版畫啟發了許多諷刺作品,人們還紛紛在這個紙板前自拍。

漫畫家還對香港領導人梁振英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詮釋,其中既包括露著獠牙的狼等。

一面布滿便利貼的牆面,被命名為「列儂牆」(Lennon Wall),該名稱源自布拉格用來紀念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紀念牆。

30歲的劇評人、參與UMAP工作的米根·麥格根(Meaghan McGurgan)說,她「看到一個標牌上寫著,『列儂牆』可能會被扔進垃圾堆,所以我發布了幾篇博文和幾條Tweet詢問『有人能幫幫忙嗎?』 」

於是,人們紛紛開始往她的收件箱發送抗議藝術品的照片。她說。「每天,我們都可以收到人們發來的數以百計的照片。」不到一周就彙集了3000張圖片。

21歲的艾米莉·唐(Emily Tang)是一名學習社會工作的學生,她和朋友們每天都要為示威活動創作一件藝術品,並在這些藝術品中融入傳統的漢字和關於香港的插畫。

UMAP的黃國才說「這全都是裝置藝術,這些作品充滿了幽默、創意與智慧。」

「有一個路障令人驚嘆,」他還說。「是幫助學生的傳統竹藝師傅搭建的。他們想得十分周到,不想讓竹子刺傷任何人,就在竹子尖端套上了手套。他們把所有手指都折了回去,只留下中指,讓它指向警署的方向。」

前立法會議員、民主派政黨公民黨(Civic Party)創始人之一余若薇(Audrey Eu)說「我幾乎每天都要來看看藝術品,」「它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香港的身份認同。我們擁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法治,我們寫繁體字,講廣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