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3月14日訊】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唐人全球新聞。北京兩會期間,中共最高司法官員宣稱,未來將對周永康等高官「公開審判」。香港媒體報導稱,當局不排除會比照薄熙來案,對周案庭審過程進行「文字轉播」。究竟是真公開,還是司法秀,來看記者林瀾的報導。
中共最高法院院長周強週五對媒體說,將在未來一年多對周永康等28名省部級以上高官進行公開審判。另一名中共最高法官員,當天也對香港媒體說,「不排斥」對庭審進行微博文字「直播」。
2013年8月,周永康的政治盟友薄熙來案公開庭審。庭審全程有文字轉播,但據外媒採訪現場旁聽者發現,文字轉播過濾了敏感內容。外界關注,這次周永康案公審,有哪些看點?
美國律師葉寧:「即使公開審理,它還是會避重就輕,估計它會檢控周永康次要的罪,例如他的貪污罪 洩露國家機密罪、違反黨紀國法罪,我估計它不會提謀反叛國罪。」
章天亮:「他以前涉及到的刑事案件,比如他的兒子通過他來包庇黑社會,甚至他以前殺妻的事情,都可能會曝光出來。如果周永康肯配合的話,那中共肯定是不會把可以置他於死地的罪名拋出來。」
美國律師葉寧:「它應該會隱去周永康的真正罪行,就是替中國共產黨幹下的種種反人類罪,像(組織)摘取販賣人體器官這類反人類罪行,它不會提到的。」
本週五,《香港商報》引述中共最高檢官員的話說,周永康相當「配合調查」,並不像外界傳言的那樣守口如瓶。
無獨有偶,在薄熙來案庭審前,路透社引述3名消息來源稱,薄熙來已同意在庭審時承認部分罪行,以換取輕判;但出乎意外,薄熙來當庭推翻所有指控。未來周永康公審是否可能出現意外的變數,各界眾說風雲。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教授夏明:「我覺得(當局對)周永康的審判,應該比薄熙來(案)更容易操控一點,因為周永康沒有在家族政治黨裡、太子黨裡面那麼根深葉茂。那麼他不僅要給自己換條生路,恐怕也想給他家人多留些財產(不被追繳)。
美國律師葉寧:「周永康的情況可能會比薄熙來出現變數的可能性要大。以前是政法口的第一把手,現在手下的人坐在上面要審判他,對周永康這樣一個很驕橫的人來說,不一定能接受的了。」
章天亮:「當時在給薄熙來立罪的時候,一方面還在有太子黨一批人還在支持薄熙來,另一方面就是當時江澤民倒臺的態勢還不是那麼明顯,所以薄熙來肯定會負隅頑抗,這樣讓他認罪就比較困難一些。但是現在當周永康看到自己沒甚麼希望,也看到江澤民保不住他了,所以可能就會在定罪這方面更配合一點。
路透社週五報導說,周永康案涉祕部分,將不會公開審理。人權律師葉寧也批評,中共當局司法不獨立,所謂陽光公審,只是一場華麗的司法秀。
新唐人記者林瀾紐約報導
中共最高法院院長周強週五對媒體說,將在未來一年多對周永康等28名省部級以上高官進行公開審判。另一名中共最高法官員,當天也對香港媒體說,「不排斥」對庭審進行微博文字「直播」。
2013年8月,周永康的政治盟友薄熙來案公開庭審。庭審全程有文字轉播,但據外媒採訪現場旁聽者發現,文字轉播過濾了敏感內容。外界關注,這次周永康案公審,有哪些看點?
美國律師葉寧:「即使公開審理,它還是會避重就輕,估計它會檢控周永康次要的罪,例如他的貪污罪 洩露國家機密罪、違反黨紀國法罪,我估計它不會提謀反叛國罪。」
章天亮:「他以前涉及到的刑事案件,比如他的兒子通過他來包庇黑社會,甚至他以前殺妻的事情,都可能會曝光出來。如果周永康肯配合的話,那中共肯定是不會把可以置他於死地的罪名拋出來。」
美國律師葉寧:「它應該會隱去周永康的真正罪行,就是替中國共產黨幹下的種種反人類罪,像(組織)摘取販賣人體器官這類反人類罪行,它不會提到的。」
本週五,《香港商報》引述中共最高檢官員的話說,周永康相當「配合調查」,並不像外界傳言的那樣守口如瓶。
無獨有偶,在薄熙來案庭審前,路透社引述3名消息來源稱,薄熙來已同意在庭審時承認部分罪行,以換取輕判;但出乎意外,薄熙來當庭推翻所有指控。未來周永康公審是否可能出現意外的變數,各界眾說風雲。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教授夏明:「我覺得(當局對)周永康的審判,應該比薄熙來(案)更容易操控一點,因為周永康沒有在家族政治黨裡、太子黨裡面那麼根深葉茂。那麼他不僅要給自己換條生路,恐怕也想給他家人多留些財產(不被追繳)。
美國律師葉寧:「周永康的情況可能會比薄熙來出現變數的可能性要大。以前是政法口的第一把手,現在手下的人坐在上面要審判他,對周永康這樣一個很驕橫的人來說,不一定能接受的了。」
章天亮:「當時在給薄熙來立罪的時候,一方面還在有太子黨一批人還在支持薄熙來,另一方面就是當時江澤民倒臺的態勢還不是那麼明顯,所以薄熙來肯定會負隅頑抗,這樣讓他認罪就比較困難一些。但是現在當周永康看到自己沒甚麼希望,也看到江澤民保不住他了,所以可能就會在定罪這方面更配合一點。
路透社週五報導說,周永康案涉祕部分,將不會公開審理。人權律師葉寧也批評,中共當局司法不獨立,所謂陽光公審,只是一場華麗的司法秀。
新唐人記者林瀾紐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