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寂寞的日子
(續前節)
9
睜眼又是頭上的白屋頂,張良想起了前一天晚上的夢。
夢裡好像是過年了,因為忙自己的事兒沒有去看奶奶,張良心裡特別難受,埋怨自己:怎麼都在一個城市,還不知道去看奶奶呢?以前張良每年都要回老家陪奶奶一起過年,一起照個相。奶奶是可憐的孤寡老人,父親的去世使她老年喪子,長年一個人生活,經常在街上靠揀破爛攢點錢,她最喜愛張良,老說自己是個沒錢的窮奶奶,沒有給孫子留下財產,上大學時她還給張良寄過好不容易攢下的十元錢。工作以後,張良像父親生前一樣,月月給她寄生活費,可是老人捨不得花,都攢著,臨死還給張良留著。其實她去世很多年了,在夢中,張良不知道她已去世,醒來後心裡很不好受,想自己生前盡孝不夠,追悔不已。
想起奶奶,又想起父親,瑣碎平常的記憶,一件件湧上來。
父親在燈下和他一起研究刁鑽的數學試題,那是母親抄的因式分解練習題……
為了給他湊齊整套的《十萬個為甚麼》,每個星期天父親都去逛書店,有時能看到一本農業的,有時能看到一本天文或者地理的,只要是家裡沒有的散冊,父親就毫不猶豫的用省下的煙錢買下,父親最愛抽煙啦,但只抽最便宜的煙……
他還記得父親有一次打了他,那是父親望子成龍心切,每天要求他嚴格記錄當地的溫度,製作氣候表格,張良沒有持之以恆,父親不高興就打了他,後來母親偏袒,不許父親打……這個被打的記憶竟讓張良感受到小時候家庭的溫馨。
他想起與父親訣別的最後一個場景。
那時他剛上大學,父親到學校看他,讓他一定要保證營養和休息,給他買了在家都捨不得吃的燒雞,還帶他逛公園,最後帶他到了那個大城市的百貨商場。
在賣錄音機的櫃檯前,穿著很土的父親,翻開裡三層外三層的衣服,解開了褲子,從縫在內衣裡面的貼身兜裡,很費勁的掏出了一百多塊錢,為了讓兒子學好外語,父親下決心要給兒子買個錄音機。
張良記得,當時因為擔心有人會笑話父親,自己還往四周看了看。現在想想,母親怕父親丟錢,把錢縫的太結實了。錢一定是攢了很長時間,那是父親兩個月的工資呢。
父親是出差順路看他的,沒想到那次見面竟成了永別……
門突然開了,一個人栽栽歪歪的走進來,是馬援朝,三大隊把他隔離在特管室了。他得了肺結核,要觀察一段時間,看他的結核是否鈣化。
李萬年和他聊起來。
馬援朝是偷錢包的,2010年的瀋陽「嚴打」把他送進了馬三家。
馬援朝自己說,「我還不算冤,有個人在路邊掰了幾穗玉米就給勞教了,『嚴打』啊!」
他父母參加過朝鮮戰爭,爸爸是烈士,媽媽是殘廢軍人,馬援朝生下來就有軟骨病,小時候就被當村支書的繼父遺棄在瀋陽北站了。
五十多歲的馬援朝一想起母親就哭,「繼父強占了我媽的撫恤金,還背著我媽把我扔火車站了,我媽想兒子把眼睛都哭瞎了……」
「現在我每個月給我媽寄一千塊錢,偷的錢。」
「那你現在住哪兒啊?」李萬年問他。
「我就住在瀋陽北站二樓錄像廳。」
10
看著馬援朝,張良想起小時候在老家看到的逃荒人。
是河南逃荒出來的,他們帶著小孩趕路、要飯,路過他老家時,就在他家附近的毛坯房裡生火留宿。
頭一天張良和姥姥一起去給他們送飯,他問姥姥:能不能把家裡的銅勺子賣點錢給他們?他們沒有自己的家,真可憐啊。
晚上他也沒睡好,惦記著第二天給逃荒的再帶些吃的。
第二天起個大早,小張良就跑去了,結果毛坯房裡,只剩下一堆灰燼,逃荒的人很早就離開了。他心裡很悲傷:這些人的命運為甚麼這麼可憐呢?
人的命運為甚麼有那麼大的差異?為甚麼有人那麼貧苦?連自己的家都沒有?……
很多很多的問題,都是《十萬個為甚麼》解答不了的。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張良的知識面已經非常豐富了,從天文到地理,從物理到化學,但他找不到答案。
父親的早逝,又一次翻騰出讓張良難以排解的疑問:為甚麼好人沒有好報?張良對善惡有報的普世價值開始產生了懷疑。
聽奶奶說,父親從小上不起學,只能一邊給人放羊一邊看書認字,特別能吃苦,可憐的父親,吃了一輩子苦卻只活了五十多歲,是家族中最早離世的。父親死的時候,癌細胞擴散到腦子裡,打杜冷丁都不能止住劇痛,父親為甚麼會遭那麼大的罪?
父親為人忠厚善良,是廠裡有名的勞模,外號「老黃牛」,真像老黃牛一樣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個人頂四個人,帶頭幹最危險的工作,永遠吃苦在前,父親的徒弟們都喜歡他,母親說,「連廠長去世時都沒有的那麼多的人給你爸送行。」可是,為甚麼長壽的不是父親這種人?為甚麼很多偷奸耍滑的人就比父親活的好呢?為甚麼他們能當官入黨呢?
在爭取入黨、靠近組織的過程中,父親被一再考查,臨死前考查期還沒有過呢,知道他要死了,黨組織才提前結束考查,滿足了父親臨死前的願望:加入中國共產黨。
11
小時候,戴紅領巾對張良來說是一種光榮,只有學習好、各方面都優秀的人才能當上少先隊員呢,自己沒戴上紅領巾,只怪自己不優秀吧,張良入隊時已經很晚了,是最後一批。
入團張良也是最後一批,因為他自己不寫申請書。
張良喜歡古文。語文課中,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德,與孔子甘居百川之下而成其大的胸懷,張良很是嚮往,他寫的日記得到了班主任的賞識。有一次班主任找張良談入團的事兒,因為他想讓張良當班長,而張良對這方面不積極,就得給他做工作,班主任勸他入團後再當班長。
那時候,張良已經開始獨立思考問題了,他第一次問了一個關於信仰的問題。
班主任出身於地主家庭,運動中挨過整,但他一直積極要求加入黨組織,很大年紀才入了黨。
被黨打成「地富反壞右」的人,又去要求入黨,於個性方面張良是不理解的。
張良問班主任:您出身不好,一定受了很多委屈,為甚麼還要入黨呢?您是信仰共產主義嗎?
班主任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話:「頭戴三尺帽,不怕砍三刀。」
意思是有了黨員的這個身分,就算運動來了整到自己頭上,也能起到保護的作用,這是班主任一生坎坷留下的人生經驗,他當作心裡話告訴了張良。
這句話對張良影響很大,他發現,原來這個共產主義信仰是很功利的,它把人變得不是更高尚,而是變得更世俗,它把君子變成了小人,黨員入黨的動機很值得懷疑,他們不是真的信仰,而是在利用信仰。
後來張良雖然勉強入了團,內心卻已懷疑這個信仰,入團的宣誓,也沒有甚麼莊嚴的感覺了。
現在想想,估計父親入黨的動機也是一種現實的考慮吧,父親希望自己上進,是要給這個家的幸福做點甚麼,因為在中國社會裡,中上層都是黨員的天下,要想提高社會身分,就必須入黨。回想起來,父親生前從來沒有教育過張良在政治方面要上進,他經常說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誰上台都離不開搞技術的,搞技術的人在政治風浪中不容易受傷害,人生會比較保險和平安,這是經歷過文革運動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有的想法吧。
12
按照父母的願望,張良考上了理工科的重點大學。
上大學時,正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期,文化和學術上的自由,使張良接觸到了薩特存在主義、弗洛伊德性動力、黑格爾的哲學等等,反傳統的道德觀,漸漸轉變了他從小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
「人還是要世故一點兒。」父親去世後,母親總是這樣給張良說,「要學會保護自己,可不能像你爸那樣老實,做人不能太傻太實在了。」張良的人生觀確實變得越來越現實了。
如果人只有一生一世,就只能是現實主義的人生觀了,短暫的人生,不享受就白活了,及時行樂吧;現實主義也必然是唯物的,要比別人過的好,要獲取更大的利益,就要拚搏、進取、學習更多的技能,這也是那個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態。
畢業後,憑藉優良的成績,張良成功競聘為北京一家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開始了他現實主義的人生。
他曾以為多掌握些技術就可以靠本事吃飯了,幾年打拚下來,他才發現,社會現實遠不像他想像的那麼簡單。在單位裡,處理人際關係的難度遠遠超過技術本身,複雜的幫派紛爭,經常使他左右為難、窮於應對,卻又無法逃避。
他竟然羨慕起一個在街頭修打火機的小伙子了,那是他師傅的侄子,一個個體手工經營者。這小伙子背著一個小箱子,全國到處漂游,給人修打火機、修錶,一個地方呆上幾個月,再去另一個地方。竟然有這麼生活的,張良很是羨慕:走到哪兒把箱子一蹲,就可以生活了,到哪裡都能生活!他感歎,自己寒窗苦讀這麼多年,上了大學,學了這麼多技能,竟然還不如一個修打火機的逍遙自在!
小時候,受麥哲倫、達爾文的影響,他對航海探險非常神往,曾一直想當個海員,環遊世界……
突然,李萬年湊近他的耳朵,把他從大海上拽回了「死人床」:
「東方昊要解教回家了,你要不要讓他給你家人打個電話?」
文章來源:大紀元網站
(續前節)
9
睜眼又是頭上的白屋頂,張良想起了前一天晚上的夢。
夢裡好像是過年了,因為忙自己的事兒沒有去看奶奶,張良心裡特別難受,埋怨自己:怎麼都在一個城市,還不知道去看奶奶呢?以前張良每年都要回老家陪奶奶一起過年,一起照個相。奶奶是可憐的孤寡老人,父親的去世使她老年喪子,長年一個人生活,經常在街上靠揀破爛攢點錢,她最喜愛張良,老說自己是個沒錢的窮奶奶,沒有給孫子留下財產,上大學時她還給張良寄過好不容易攢下的十元錢。工作以後,張良像父親生前一樣,月月給她寄生活費,可是老人捨不得花,都攢著,臨死還給張良留著。其實她去世很多年了,在夢中,張良不知道她已去世,醒來後心裡很不好受,想自己生前盡孝不夠,追悔不已。
想起奶奶,又想起父親,瑣碎平常的記憶,一件件湧上來。
父親在燈下和他一起研究刁鑽的數學試題,那是母親抄的因式分解練習題……
為了給他湊齊整套的《十萬個為甚麼》,每個星期天父親都去逛書店,有時能看到一本農業的,有時能看到一本天文或者地理的,只要是家裡沒有的散冊,父親就毫不猶豫的用省下的煙錢買下,父親最愛抽煙啦,但只抽最便宜的煙……
他還記得父親有一次打了他,那是父親望子成龍心切,每天要求他嚴格記錄當地的溫度,製作氣候表格,張良沒有持之以恆,父親不高興就打了他,後來母親偏袒,不許父親打……這個被打的記憶竟讓張良感受到小時候家庭的溫馨。
他想起與父親訣別的最後一個場景。
那時他剛上大學,父親到學校看他,讓他一定要保證營養和休息,給他買了在家都捨不得吃的燒雞,還帶他逛公園,最後帶他到了那個大城市的百貨商場。
在賣錄音機的櫃檯前,穿著很土的父親,翻開裡三層外三層的衣服,解開了褲子,從縫在內衣裡面的貼身兜裡,很費勁的掏出了一百多塊錢,為了讓兒子學好外語,父親下決心要給兒子買個錄音機。
張良記得,當時因為擔心有人會笑話父親,自己還往四周看了看。現在想想,母親怕父親丟錢,把錢縫的太結實了。錢一定是攢了很長時間,那是父親兩個月的工資呢。
父親是出差順路看他的,沒想到那次見面竟成了永別……
門突然開了,一個人栽栽歪歪的走進來,是馬援朝,三大隊把他隔離在特管室了。他得了肺結核,要觀察一段時間,看他的結核是否鈣化。
李萬年和他聊起來。
馬援朝是偷錢包的,2010年的瀋陽「嚴打」把他送進了馬三家。
馬援朝自己說,「我還不算冤,有個人在路邊掰了幾穗玉米就給勞教了,『嚴打』啊!」
他父母參加過朝鮮戰爭,爸爸是烈士,媽媽是殘廢軍人,馬援朝生下來就有軟骨病,小時候就被當村支書的繼父遺棄在瀋陽北站了。
五十多歲的馬援朝一想起母親就哭,「繼父強占了我媽的撫恤金,還背著我媽把我扔火車站了,我媽想兒子把眼睛都哭瞎了……」
「現在我每個月給我媽寄一千塊錢,偷的錢。」
「那你現在住哪兒啊?」李萬年問他。
「我就住在瀋陽北站二樓錄像廳。」
10
看著馬援朝,張良想起小時候在老家看到的逃荒人。
是河南逃荒出來的,他們帶著小孩趕路、要飯,路過他老家時,就在他家附近的毛坯房裡生火留宿。
頭一天張良和姥姥一起去給他們送飯,他問姥姥:能不能把家裡的銅勺子賣點錢給他們?他們沒有自己的家,真可憐啊。
晚上他也沒睡好,惦記著第二天給逃荒的再帶些吃的。
第二天起個大早,小張良就跑去了,結果毛坯房裡,只剩下一堆灰燼,逃荒的人很早就離開了。他心裡很悲傷:這些人的命運為甚麼這麼可憐呢?
人的命運為甚麼有那麼大的差異?為甚麼有人那麼貧苦?連自己的家都沒有?……
很多很多的問題,都是《十萬個為甚麼》解答不了的。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張良的知識面已經非常豐富了,從天文到地理,從物理到化學,但他找不到答案。
父親的早逝,又一次翻騰出讓張良難以排解的疑問:為甚麼好人沒有好報?張良對善惡有報的普世價值開始產生了懷疑。
聽奶奶說,父親從小上不起學,只能一邊給人放羊一邊看書認字,特別能吃苦,可憐的父親,吃了一輩子苦卻只活了五十多歲,是家族中最早離世的。父親死的時候,癌細胞擴散到腦子裡,打杜冷丁都不能止住劇痛,父親為甚麼會遭那麼大的罪?
父親為人忠厚善良,是廠裡有名的勞模,外號「老黃牛」,真像老黃牛一樣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個人頂四個人,帶頭幹最危險的工作,永遠吃苦在前,父親的徒弟們都喜歡他,母親說,「連廠長去世時都沒有的那麼多的人給你爸送行。」可是,為甚麼長壽的不是父親這種人?為甚麼很多偷奸耍滑的人就比父親活的好呢?為甚麼他們能當官入黨呢?
在爭取入黨、靠近組織的過程中,父親被一再考查,臨死前考查期還沒有過呢,知道他要死了,黨組織才提前結束考查,滿足了父親臨死前的願望:加入中國共產黨。
11
小時候,戴紅領巾對張良來說是一種光榮,只有學習好、各方面都優秀的人才能當上少先隊員呢,自己沒戴上紅領巾,只怪自己不優秀吧,張良入隊時已經很晚了,是最後一批。
入團張良也是最後一批,因為他自己不寫申請書。
張良喜歡古文。語文課中,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德,與孔子甘居百川之下而成其大的胸懷,張良很是嚮往,他寫的日記得到了班主任的賞識。有一次班主任找張良談入團的事兒,因為他想讓張良當班長,而張良對這方面不積極,就得給他做工作,班主任勸他入團後再當班長。
那時候,張良已經開始獨立思考問題了,他第一次問了一個關於信仰的問題。
班主任出身於地主家庭,運動中挨過整,但他一直積極要求加入黨組織,很大年紀才入了黨。
被黨打成「地富反壞右」的人,又去要求入黨,於個性方面張良是不理解的。
張良問班主任:您出身不好,一定受了很多委屈,為甚麼還要入黨呢?您是信仰共產主義嗎?
班主任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話:「頭戴三尺帽,不怕砍三刀。」
意思是有了黨員的這個身分,就算運動來了整到自己頭上,也能起到保護的作用,這是班主任一生坎坷留下的人生經驗,他當作心裡話告訴了張良。
這句話對張良影響很大,他發現,原來這個共產主義信仰是很功利的,它把人變得不是更高尚,而是變得更世俗,它把君子變成了小人,黨員入黨的動機很值得懷疑,他們不是真的信仰,而是在利用信仰。
後來張良雖然勉強入了團,內心卻已懷疑這個信仰,入團的宣誓,也沒有甚麼莊嚴的感覺了。
現在想想,估計父親入黨的動機也是一種現實的考慮吧,父親希望自己上進,是要給這個家的幸福做點甚麼,因為在中國社會裡,中上層都是黨員的天下,要想提高社會身分,就必須入黨。回想起來,父親生前從來沒有教育過張良在政治方面要上進,他經常說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誰上台都離不開搞技術的,搞技術的人在政治風浪中不容易受傷害,人生會比較保險和平安,這是經歷過文革運動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有的想法吧。
12
按照父母的願望,張良考上了理工科的重點大學。
上大學時,正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期,文化和學術上的自由,使張良接觸到了薩特存在主義、弗洛伊德性動力、黑格爾的哲學等等,反傳統的道德觀,漸漸轉變了他從小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
「人還是要世故一點兒。」父親去世後,母親總是這樣給張良說,「要學會保護自己,可不能像你爸那樣老實,做人不能太傻太實在了。」張良的人生觀確實變得越來越現實了。
如果人只有一生一世,就只能是現實主義的人生觀了,短暫的人生,不享受就白活了,及時行樂吧;現實主義也必然是唯物的,要比別人過的好,要獲取更大的利益,就要拚搏、進取、學習更多的技能,這也是那個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態。
畢業後,憑藉優良的成績,張良成功競聘為北京一家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開始了他現實主義的人生。
他曾以為多掌握些技術就可以靠本事吃飯了,幾年打拚下來,他才發現,社會現實遠不像他想像的那麼簡單。在單位裡,處理人際關係的難度遠遠超過技術本身,複雜的幫派紛爭,經常使他左右為難、窮於應對,卻又無法逃避。
他竟然羨慕起一個在街頭修打火機的小伙子了,那是他師傅的侄子,一個個體手工經營者。這小伙子背著一個小箱子,全國到處漂游,給人修打火機、修錶,一個地方呆上幾個月,再去另一個地方。竟然有這麼生活的,張良很是羨慕:走到哪兒把箱子一蹲,就可以生活了,到哪裡都能生活!他感歎,自己寒窗苦讀這麼多年,上了大學,學了這麼多技能,竟然還不如一個修打火機的逍遙自在!
小時候,受麥哲倫、達爾文的影響,他對航海探險非常神往,曾一直想當個海員,環遊世界……
突然,李萬年湊近他的耳朵,把他從大海上拽回了「死人床」:
「東方昊要解教回家了,你要不要讓他給你家人打個電話?」
文章來源:大紀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