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北京高層毅然救市,中國股市出現了世界奇觀:雖然一度只有3%的上市公司參與交易,也未達到4500點這一預定目標,但卻在若干天內將股指勉力維持在3900─4000點這一區間。如今,政府終於發現,救市已成騎虎難下之勢,讓股市回覆常態變成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
國家隊退意甫露,眾股指齊齊跳水
這次救市的主角是中國證金公司。據中國媒體介紹,證金公司的資金約有1.3萬億,共有兩部分,一部分是21家券商以2015年6月底淨資產15%出資,合計1280億元,另一部分是證金公司從銀行系統獲得的資金,據《財經》採訪「知情人士」,這部分資金的買入規模超過萬億元。這一救市資金規模顯然遠 遠低於彭博社估算的5000億美元(3萬多億人民幣)。
由於外資裹足不前,股市缺少足夠的資金玩擊鼓傳花遊戲,國家隊奉命臨危受命托市,現在淹留股市多日,也在思考如何安全撤出。7月20日,中國改革網 登出一條消息,稱證券管理層正在考慮用何種方式,在二級市場上撤回救市資金。市場對此消息立刻做出強烈反應,上午10時30分,就在市場沖高之際突然來了個急跳水,直至收盤,幾大指數也未能收復早盤創下的高點,午後證監會出來澄清,雖然沒有出現連續跳水,但市場的熱情已經大減。可以預測,政府救市資金如果馬上退出,中國股市將回歸低位,導致此前救市的努力付之東流。
中國散戶當中的大多數已在今年股市上摺戟沉沙,據說這輪股災一共消滅了60萬中產階級。儘管許多險中求富的夢想者還想繼續搏一把,但因對場外配資有限制,美夢難以成真。無大規模資接盤,就導致政府資金無法撤退。
救市資金被套牢,不知救市方案的設計者們在設計之時想到過這一後果沒有?
救市留下三大後遺症
中國政府救市舉措,因其偏離國際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太遠,近期內至少給中國留下了以下三大後遺症:
第一,對A股被納入MSCI指數將造成直接影響。路透社曾於4月底報導過,摩根斯坦利公司負責製作新興市場指數(明晟指數)的部門在接受路透社採訪 時聲稱,據估算,全球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資金約有1.7萬億美元,假如中國A股能被納入MSCI旗下指數,應可吸引4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6 月10日明晟決定不將中國A股納入該指數,但認為今後幾年內,把中國A股納入該指數將是不可避免之事。
經過此番政府救市之後,很多境外機構投資者的看法有所改變,他們認為中國股市在暴跌後的大規模停牌以及禁止賣空的做法,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信譽,「中國當局的救市行動意味著,中國A股事實上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可投資的市場」。
資產管理公司GAM的投資總監Michael Lai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過去幾週的事情生動地提醒了許多投資者,中國是一個受政策驅動的市場,」明晟決定將推遲以人民幣計價、在滬深兩地上市的股票被納入MSCI全球基準指數的進度,據說原定於2016年的納入計劃現在將延後至2017年。
第二、可能影響WTO評定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自加入WTO之日起(2001年),中國就被定義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期限長達15年。中國政府非常不喜歡這一頭銜,不憚勞煩地說服一個又一個國 家。通過多方努力,在入世十週年時,全球已有包括俄羅斯、巴西、新西蘭、瑞士、澳大利亞在內的81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令這張「成績單」大打折扣的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等約30個左右、佔全球3/4的「高收入國家」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中國政府倒也不太在意,認為按照WTO的規定,到2016年,中國將自動成為市場經濟國家。
但政府救市這一舉措實在太不「市場化」。明年WTO在進行相關討論時,除非美國、日本、歐盟等國閉上眼睛,硬迫使自己吞下這只蒼蠅,否則中國如何能在明年「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第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
相比WTO的所謂「市場經濟地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使中國政府管理層更為憂心,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於今年年底對特別提款權、一 籃子貨幣的構成進行每五年一次的覆核,人民幣是否能夠成為IMF認可的全球儲備貨幣,將於此次會議上見分曉。錯過這次機會,就得再等5年。如果中國經濟這 5年內再發生點什麼不測,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可能將永失機會。
7月18日,2015年國際貨幣論壇在北京舉行,IMF駐華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表示,加入到SDR一籃子貨幣,至少有四個維度的評估,除了貨幣在一國再出口當中是否起到門戶作用、是否是自由使用的貨幣,將來該國是否能夠提供相應的貸款等之外,還有北京最難把握的「IMF要檢查的一系列的指標,由IMF成員國來進行評估」。
中國金融業高管層對上述評判標準爛熟於心。因此,當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資委、證金公司等各機構受命聯手救市之後,業內就已預知《A股強力救市打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認為這次股災與救市暴露出中國資本市場的軟肋,即市場透明度與穩定性都乏善可陳,「政府對股市的干預傷害了政府建立一個兼具深度和流動性的金融市場的努力。令管理層推進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努力受挫」。
美國彭博社發文指出,人民幣想要加入IMF的儲備貨幣籃子,必須更加開放,使用上限制更少。而在這次救市行動中,IPO暫停,央企被要求增持,企業高管禁止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這些都凸顯出國家力量對市場的影響非常大。
對中國政府一直比較友好的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對於中國政府這輪救市也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是個發達經濟體,但「有一個資本錯配和定價不當的封閉式金融體系」,希望中國繼續未曾完成的金融改革。
救市影響明天,但股市卻關係到今天
最後,要回答一個問題:既然後遺症這麼大,中國政治高層基於何種考慮決定出手救市?
一些外國觀察者認為,中國政府出手救市,完全是反應過度,《金融時報》在《警惕後股災綜合症》一文中分析: 「股市在中國內地的金融體系中仍只扮演相當小的角色。中國股市的市值大約只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多數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超過100%。」
這些論者忽視了一點:其他發達國家的股市是開放性的,尤其是美國,來自世界各國的資本在華爾街與納斯達克進進出出,翻雲覆雨。中國股市主要是自家資金,外國資本只有4%左右。因此,中國股市對本國經濟的影響遠比他國股市對本國經濟影響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一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究竟在何處,內部人往往比外部觀察者更清楚。
中國現在是百業蕭條,股市一枝獨秀。中國政府不惜工本地將股市做成「牛市」,就是因為將銀行解困、消除壞帳、減少地方債務等寶全押在中國股市上。在 6月份股災中被套牢的不少就是是國家隊,因此不能輕視股市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國內有評論者為政府救市辯護,認為如果不施援手,就好比農民在春耕時宰牛。這段話說的其實是以下道理:救市可能影響明天,但如果不救股市,就連今天也將斷送。沒有今天,當然絕不會再有明天。
再往深裡說,習李接班將近三年,高層政爭紛擾,反腐傷及的內部人數不勝數,等著看他笑話的人實在太多。此情此境之中,股市成了牽一髮動全身的命門所在,事關國運黨運與領導人運數,豈能不救?這就是明知救市這只「老虎」的虎背易上難下,也得咬緊牙關搏一把的緣由。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國內觀察者心中門兒清,但外部觀察者只能霧裡看花。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國家隊退意甫露,眾股指齊齊跳水
這次救市的主角是中國證金公司。據中國媒體介紹,證金公司的資金約有1.3萬億,共有兩部分,一部分是21家券商以2015年6月底淨資產15%出資,合計1280億元,另一部分是證金公司從銀行系統獲得的資金,據《財經》採訪「知情人士」,這部分資金的買入規模超過萬億元。這一救市資金規模顯然遠 遠低於彭博社估算的5000億美元(3萬多億人民幣)。
由於外資裹足不前,股市缺少足夠的資金玩擊鼓傳花遊戲,國家隊奉命臨危受命托市,現在淹留股市多日,也在思考如何安全撤出。7月20日,中國改革網 登出一條消息,稱證券管理層正在考慮用何種方式,在二級市場上撤回救市資金。市場對此消息立刻做出強烈反應,上午10時30分,就在市場沖高之際突然來了個急跳水,直至收盤,幾大指數也未能收復早盤創下的高點,午後證監會出來澄清,雖然沒有出現連續跳水,但市場的熱情已經大減。可以預測,政府救市資金如果馬上退出,中國股市將回歸低位,導致此前救市的努力付之東流。
中國散戶當中的大多數已在今年股市上摺戟沉沙,據說這輪股災一共消滅了60萬中產階級。儘管許多險中求富的夢想者還想繼續搏一把,但因對場外配資有限制,美夢難以成真。無大規模資接盤,就導致政府資金無法撤退。
救市資金被套牢,不知救市方案的設計者們在設計之時想到過這一後果沒有?
救市留下三大後遺症
中國政府救市舉措,因其偏離國際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太遠,近期內至少給中國留下了以下三大後遺症:
第一,對A股被納入MSCI指數將造成直接影響。路透社曾於4月底報導過,摩根斯坦利公司負責製作新興市場指數(明晟指數)的部門在接受路透社採訪 時聲稱,據估算,全球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資金約有1.7萬億美元,假如中國A股能被納入MSCI旗下指數,應可吸引4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6 月10日明晟決定不將中國A股納入該指數,但認為今後幾年內,把中國A股納入該指數將是不可避免之事。
經過此番政府救市之後,很多境外機構投資者的看法有所改變,他們認為中國股市在暴跌後的大規模停牌以及禁止賣空的做法,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信譽,「中國當局的救市行動意味著,中國A股事實上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可投資的市場」。
資產管理公司GAM的投資總監Michael Lai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過去幾週的事情生動地提醒了許多投資者,中國是一個受政策驅動的市場,」明晟決定將推遲以人民幣計價、在滬深兩地上市的股票被納入MSCI全球基準指數的進度,據說原定於2016年的納入計劃現在將延後至2017年。
第二、可能影響WTO評定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自加入WTO之日起(2001年),中國就被定義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期限長達15年。中國政府非常不喜歡這一頭銜,不憚勞煩地說服一個又一個國 家。通過多方努力,在入世十週年時,全球已有包括俄羅斯、巴西、新西蘭、瑞士、澳大利亞在內的81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令這張「成績單」大打折扣的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等約30個左右、佔全球3/4的「高收入國家」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中國政府倒也不太在意,認為按照WTO的規定,到2016年,中國將自動成為市場經濟國家。
但政府救市這一舉措實在太不「市場化」。明年WTO在進行相關討論時,除非美國、日本、歐盟等國閉上眼睛,硬迫使自己吞下這只蒼蠅,否則中國如何能在明年「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第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
相比WTO的所謂「市場經濟地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使中國政府管理層更為憂心,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於今年年底對特別提款權、一 籃子貨幣的構成進行每五年一次的覆核,人民幣是否能夠成為IMF認可的全球儲備貨幣,將於此次會議上見分曉。錯過這次機會,就得再等5年。如果中國經濟這 5年內再發生點什麼不測,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可能將永失機會。
7月18日,2015年國際貨幣論壇在北京舉行,IMF駐華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表示,加入到SDR一籃子貨幣,至少有四個維度的評估,除了貨幣在一國再出口當中是否起到門戶作用、是否是自由使用的貨幣,將來該國是否能夠提供相應的貸款等之外,還有北京最難把握的「IMF要檢查的一系列的指標,由IMF成員國來進行評估」。
中國金融業高管層對上述評判標準爛熟於心。因此,當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資委、證金公司等各機構受命聯手救市之後,業內就已預知《A股強力救市打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認為這次股災與救市暴露出中國資本市場的軟肋,即市場透明度與穩定性都乏善可陳,「政府對股市的干預傷害了政府建立一個兼具深度和流動性的金融市場的努力。令管理層推進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努力受挫」。
美國彭博社發文指出,人民幣想要加入IMF的儲備貨幣籃子,必須更加開放,使用上限制更少。而在這次救市行動中,IPO暫停,央企被要求增持,企業高管禁止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這些都凸顯出國家力量對市場的影響非常大。
對中國政府一直比較友好的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對於中國政府這輪救市也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是個發達經濟體,但「有一個資本錯配和定價不當的封閉式金融體系」,希望中國繼續未曾完成的金融改革。
救市影響明天,但股市卻關係到今天
最後,要回答一個問題:既然後遺症這麼大,中國政治高層基於何種考慮決定出手救市?
一些外國觀察者認為,中國政府出手救市,完全是反應過度,《金融時報》在《警惕後股災綜合症》一文中分析: 「股市在中國內地的金融體系中仍只扮演相當小的角色。中國股市的市值大約只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多數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超過100%。」
這些論者忽視了一點:其他發達國家的股市是開放性的,尤其是美國,來自世界各國的資本在華爾街與納斯達克進進出出,翻雲覆雨。中國股市主要是自家資金,外國資本只有4%左右。因此,中國股市對本國經濟的影響遠比他國股市對本國經濟影響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一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究竟在何處,內部人往往比外部觀察者更清楚。
中國現在是百業蕭條,股市一枝獨秀。中國政府不惜工本地將股市做成「牛市」,就是因為將銀行解困、消除壞帳、減少地方債務等寶全押在中國股市上。在 6月份股災中被套牢的不少就是是國家隊,因此不能輕視股市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國內有評論者為政府救市辯護,認為如果不施援手,就好比農民在春耕時宰牛。這段話說的其實是以下道理:救市可能影響明天,但如果不救股市,就連今天也將斷送。沒有今天,當然絕不會再有明天。
再往深裡說,習李接班將近三年,高層政爭紛擾,反腐傷及的內部人數不勝數,等著看他笑話的人實在太多。此情此境之中,股市成了牽一髮動全身的命門所在,事關國運黨運與領導人運數,豈能不救?這就是明知救市這只「老虎」的虎背易上難下,也得咬緊牙關搏一把的緣由。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國內觀察者心中門兒清,但外部觀察者只能霧裡看花。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