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大揭毛澤東老底:《論持久戰》是抄襲

2015年09月01日時政
【新唐人2015年09月01日訊】(新唐人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長期以來,中共一直宣傳當年抗日戰爭打響後毛澤東提出了持久戰。但越來越多研究歷史的學者指出,最早提出持久戰的是國民黨陸軍大學的代校長蔣百裡。日前,美媒採訪抗戰老兵,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8月31日,《美國之音》發表了對台灣抗戰老兵郝柏村的專訪報導。

回憶往事,曾經先後擔任台灣的參謀總長、國防部長和行政院長的郝柏村上將感慨萬千。在談到「持久戰」究竟是誰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是,他說:「我們抗戰一開始,當時蔣百裡是陸軍大學的代校長,他就說過,抗戰,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與它講和。」

他還特別說明,那是民國26年,也就是1937年的事,「不是毛澤東那個論持久戰,那是以後的事。我們從抗戰一開始就決心要打持久戰。」

郝柏村接著分析說,打持久戰有兩個核心問題:第一,是中國軍隊需要一個好的根據地;第二,我們要長期抗戰,我們要維持一個國際交通線。所以,當年蔣委員長(即蔣介石)為了把日本人由北往南的作戰路線轉變成由東向西打,就發動了「八一三」上海作戰,把日軍的主力統統移到上海來了。

據介紹,上海戰役整整打了三個月,共有70萬國軍參加這場戰役。

郝柏村總結上海戰役的戰略意義時說:「第一個打出我們一個持久抗戰的信心。光在上海就打了三個月,那全國那麼大,打三年、三十年我們都可以打。第二呢,上海有租界。國際人可以看到。原來國際人認為中國同日本打,大概打不了幾天。可是上海我們就打了三個月。國際人認為蔣委員長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還是行,得到國際的同情。第三就是我講的,爭取了14個月的時間。我們把該遷到四川和雲南的遷過去。所以,把日本的三個月解決中國的戰略打破了。」

郝柏村表示,最早提出持久抗戰的蔣百裡是中國近代史上「了不起的軍事學家」。


抗戰時期陸軍大學代校長蔣百裡。(網絡圖片)


時光網3月21日曾發表題為《揭祕中國軍神蔣百裡: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戰策略》的報導。

據這篇報導,蔣百裡生於1882年,是浙江杭州府海寧州硤石鎮人,本名叫蔣方震,字百裡,筆名飛生,晚年號澹寧。蔣百裡從小稟賦超群,所讀詩文過目不忘,被譽為「神童」。

抗日戰爭打響後,當時住在上海的蔣百裡對自己的家人說「現在打仗了,我是軍人,我也要上戰場」。於是,他開著自己的汽車到南京去,向當時駐南京的國民政府報告,要把汽車捐給國家,他本人則要求上前線帶兵抗日。但國民政府安排他擔任陸軍大學的代校長。

1937年初,蔣百裡撰寫了一部題為《國防論》的新書。在這本書中,他闡述的對日戰略主要有三點:第一,持久抗戰,用空間換時間,等待時局扭轉;第二,不畏鯨吞,只怕蠶食,全面抗戰;第三,開戰上海,變日軍南北進攻軸線為東西進攻軸線,利用地理條件削弱日軍攻勢,阻擊日軍到第二稜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

1937年至1938年,蔣百裡到處作報告、演講,並在報上連續發表文章,被稱作「戰時的文壇健將」,乃至中國政府抗日政策的「發言人」。而蔣百裡所宣講的「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它講和」成了抗日時期的名言。

1938年11月4日,蔣百裡因操勞過度而病逝於廣西宜山,年僅56歲。噩耗傳來,舉國震驚,陪都重慶各界舉行公祭,蔣介石親臨主祭。國民政府明令褒獎,追贈蔣百裡為陸軍上將。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