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11月06日訊】冬天來了,很多動物正在大吃準備冬眠,所以這個時候進入叢林要小心,兩名安省遊客就在卡爾加裡班夫國家公園裡遭遇了熊,幸運的是,這隻熊好像對女人並不感興趣。
這個周早些時候,希拉裡(Hilary Grant)和朋友在班夫公園裡爬山,她們離一隻熊只有幾米遠,她倆趕快往叢林跑。
「她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你可以看到它在後面。」希拉裡告訴CTV說。
她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就靜靜的躺在草叢裡。
「我們到底是應該這麼躺著,還是爬上樹?」希拉裡回憶說,「我是不能爬樹。」
幸運的是,這隻熊公園裡是知道的,給它的編號是148,它對女人不感興趣,最後離開了。
但如果這隻熊有幼崽需要餵,或想要吃東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熊是機會主義者,它們會吃任何能吃的東西」班夫公園野生動物專家Steve Michel說。
他補充說,這個季節叢林裡漿果作物短缺,讓一些熊轉向吃人。
所以,徒步旅行者如果進入樹林應該未雨綢繆,攜帶防熊噴霧和防熊鈴鐺。
野外遇到熊怎麼辦?
人們在熱愛大自然的同時,也應該要對它有敬畏之心。盡可能事先準備得更充足些,把危險降到最小可能,之後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喜歡戶外運動的人,背包裡應該永遠有急救包,其他的比如保溫錫毯,驅蟲噴劑,止癢痛消毒藥水,水,能量棒,防水火柴,刀等。包外面可以掛著防熊的熊鈴,帶指南針的求生急救哨,還有夜間專用的SOS閃爍燈,胡椒噴劑(噴灑範圍最好超過3公尺以上)等。登山杖也很管用,實在沒有的話,找根合適的木棍也有效。
台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黃美秀談到遇到熊時要如何面對時表示:「一般來說,並沒有一套人如何對應熊的祕笈,畢竟每次的遭遇都不盡相同,況且每隻熊也不盡相同,人在遭遇熊時所採取的反應措施,絕對會影響到人是否可以全身而退的機率。」
何若(Dr. Stephen Herrero)博士表示:「降低遭受野熊攻擊的最佳武器是你的大腦。當你一決定進入野熊的活動領域,它便立即被派上用場,而且在你停留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持續地使用它。」
在熊出沒頻繁的地區,戶外活動者常會準備罐裝胡椒噴劑,萬一遇到人熊對峙的緊急情況,噴灑熊以擊退不速之客。
*如果你在遠距離看見一隻熊
你可以稍稍享受一下這稀有難得的美麗景緻,然後繞個大遠路避過熊所在的位置,如果可能最好走在順風處,讓熊嗅不到你的氣味。並且盡量避開熊的視線,並沿途製造金屬聲響,讓熊知道你在那兒,然後快速地離開該地,但別用跑的!
*如果你在路徑上看見一隻熊
如果在路徑上或附近看見一隻熊,若熊並未顯示任何威嚇的行為,則在不驚擾熊的情況下,安靜地離開現場是上上策。如果可能的話,則繞遠一點的路;但若地形限制了你繞道,請順著路徑往回走數百公尺遠,休息一陣子再折返,並邊走邊製造一些喧鬧聲響,如大聲唱歌或聊天、金屬噪音。當你再返回到原來位置後時,熊或許已經從你的視線裡消失了;但如果熊還留在原地,或許你或可考量再延緩一下行程了。
*如果你在短距離內看見一隻熊
最重要的是不要驚慌失措、狂跑和尖叫。肆意跑步和其他突發的大動作,都可能被熊誤以為是某種威脅,而讓熊產生防禦性的威嚇反應,甚至發動攻擊。
首要的工作就是什麼也不要做-不要做任何突然的動作或發出突然的聲音。靜靜地站著,準備好你隨身攜帶的哨子、鋼杯或辣椒噴劑,然後花幾秒鐘的時間,小心評估整個狀況,包括看看四周有沒有小熊、偵測周圍的逃生路線等,再決定你的下一個步驟(可能留在現場繼續觀察,或撤退)。只要你保持頭腦冷靜,不失控,就有絕佳的機會可以為這次的相遇,留下栩栩如生的記憶,而不是傷害。
當然,很重要的是試著分辨出熊僅只是好奇,或具有威嚇性。
留意熊表現出具有威嚇性的行為特徵,例如耳朵後翻、豎起背頸上的毛做出備戰的姿勢、頭部快速地左右晃動、發出威嚇的吼叫「嗚-」聲、或四肢重重地拍擊地面。如果熊將牙齒搓磨或咬合發出「啪-啪-」的響聲,則表示牠騷動不安,很有可能發動攻擊。
如果熊用牠的二隻後腳站立起來,將口鼻部位抬高,這並不是一個具有攻擊的記號,而是典型的威嚇行為,表示這隻熊可能只想嚇嚇你。
熊多數的攻擊行為屬防禦性,常發生於熊感覺受到威脅或做困獸之鬥的情況。攻擊的表現可以當成一種線索,熊或許只想警告你,要你遠離牠。你最好乖乖地照著做。任何熊只要走向你都該視為攻擊的行動,此時都應該立即撤退!萬一遇到熊追逐人時,可考慮立即丟下沉重的背包或其他裝備,或可稍微絆住或拖延熊前進的速度,但千萬別丟下裝有食物的袋子,你總不希望丟下食物的獎賞給追趕你的熊。就熊每小時可達三十公裡的速度而言,上坡或下坡跑應該都差不多。
最最無可奈何的辦法,裝死吧。記得臉朝下趴,雙手護住頭和脖子。傷殘程度和死活概率,就只能請求神靈保佑了。
(新唐人記者王蘭綜合報導)
◇【新唐人】編輯整理作品,歡迎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及地址,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這個周早些時候,希拉裡(Hilary Grant)和朋友在班夫公園裡爬山,她們離一隻熊只有幾米遠,她倆趕快往叢林跑。
「她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你可以看到它在後面。」希拉裡告訴CTV說。
她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就靜靜的躺在草叢裡。
「我們到底是應該這麼躺著,還是爬上樹?」希拉裡回憶說,「我是不能爬樹。」
Close call for 2 Ontario tourists after grizzly bear encounter in Banff
https://t.co/gJ2CHF0lKe pic.twitter.com/ZsIsDPlL4j
— CTV News (@CTVNews) November 6, 2015
幸運的是,這隻熊公園裡是知道的,給它的編號是148,它對女人不感興趣,最後離開了。
但如果這隻熊有幼崽需要餵,或想要吃東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熊是機會主義者,它們會吃任何能吃的東西」班夫公園野生動物專家Steve Michel說。
他補充說,這個季節叢林裡漿果作物短缺,讓一些熊轉向吃人。
所以,徒步旅行者如果進入樹林應該未雨綢繆,攜帶防熊噴霧和防熊鈴鐺。
野外遇到熊怎麼辦?
人們在熱愛大自然的同時,也應該要對它有敬畏之心。盡可能事先準備得更充足些,把危險降到最小可能,之後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喜歡戶外運動的人,背包裡應該永遠有急救包,其他的比如保溫錫毯,驅蟲噴劑,止癢痛消毒藥水,水,能量棒,防水火柴,刀等。包外面可以掛著防熊的熊鈴,帶指南針的求生急救哨,還有夜間專用的SOS閃爍燈,胡椒噴劑(噴灑範圍最好超過3公尺以上)等。登山杖也很管用,實在沒有的話,找根合適的木棍也有效。
台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黃美秀談到遇到熊時要如何面對時表示:「一般來說,並沒有一套人如何對應熊的祕笈,畢竟每次的遭遇都不盡相同,況且每隻熊也不盡相同,人在遭遇熊時所採取的反應措施,絕對會影響到人是否可以全身而退的機率。」
何若(Dr. Stephen Herrero)博士表示:「降低遭受野熊攻擊的最佳武器是你的大腦。當你一決定進入野熊的活動領域,它便立即被派上用場,而且在你停留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持續地使用它。」
在熊出沒頻繁的地區,戶外活動者常會準備罐裝胡椒噴劑,萬一遇到人熊對峙的緊急情況,噴灑熊以擊退不速之客。
*如果你在遠距離看見一隻熊
你可以稍稍享受一下這稀有難得的美麗景緻,然後繞個大遠路避過熊所在的位置,如果可能最好走在順風處,讓熊嗅不到你的氣味。並且盡量避開熊的視線,並沿途製造金屬聲響,讓熊知道你在那兒,然後快速地離開該地,但別用跑的!
*如果你在路徑上看見一隻熊
如果在路徑上或附近看見一隻熊,若熊並未顯示任何威嚇的行為,則在不驚擾熊的情況下,安靜地離開現場是上上策。如果可能的話,則繞遠一點的路;但若地形限制了你繞道,請順著路徑往回走數百公尺遠,休息一陣子再折返,並邊走邊製造一些喧鬧聲響,如大聲唱歌或聊天、金屬噪音。當你再返回到原來位置後時,熊或許已經從你的視線裡消失了;但如果熊還留在原地,或許你或可考量再延緩一下行程了。
*如果你在短距離內看見一隻熊
最重要的是不要驚慌失措、狂跑和尖叫。肆意跑步和其他突發的大動作,都可能被熊誤以為是某種威脅,而讓熊產生防禦性的威嚇反應,甚至發動攻擊。
首要的工作就是什麼也不要做-不要做任何突然的動作或發出突然的聲音。靜靜地站著,準備好你隨身攜帶的哨子、鋼杯或辣椒噴劑,然後花幾秒鐘的時間,小心評估整個狀況,包括看看四周有沒有小熊、偵測周圍的逃生路線等,再決定你的下一個步驟(可能留在現場繼續觀察,或撤退)。只要你保持頭腦冷靜,不失控,就有絕佳的機會可以為這次的相遇,留下栩栩如生的記憶,而不是傷害。
當然,很重要的是試著分辨出熊僅只是好奇,或具有威嚇性。
留意熊表現出具有威嚇性的行為特徵,例如耳朵後翻、豎起背頸上的毛做出備戰的姿勢、頭部快速地左右晃動、發出威嚇的吼叫「嗚-」聲、或四肢重重地拍擊地面。如果熊將牙齒搓磨或咬合發出「啪-啪-」的響聲,則表示牠騷動不安,很有可能發動攻擊。
如果熊用牠的二隻後腳站立起來,將口鼻部位抬高,這並不是一個具有攻擊的記號,而是典型的威嚇行為,表示這隻熊可能只想嚇嚇你。
熊多數的攻擊行為屬防禦性,常發生於熊感覺受到威脅或做困獸之鬥的情況。攻擊的表現可以當成一種線索,熊或許只想警告你,要你遠離牠。你最好乖乖地照著做。任何熊只要走向你都該視為攻擊的行動,此時都應該立即撤退!萬一遇到熊追逐人時,可考慮立即丟下沉重的背包或其他裝備,或可稍微絆住或拖延熊前進的速度,但千萬別丟下裝有食物的袋子,你總不希望丟下食物的獎賞給追趕你的熊。就熊每小時可達三十公裡的速度而言,上坡或下坡跑應該都差不多。
最最無可奈何的辦法,裝死吧。記得臉朝下趴,雙手護住頭和脖子。傷殘程度和死活概率,就只能請求神靈保佑了。
(新唐人記者王蘭綜合報導)
◇【新唐人】編輯整理作品,歡迎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及地址,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