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11月17日訊】一天用大部分時間看手機,目前已成成普遍「時尚」。但這樣做對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影響?中國大陸一篇關於孩子觀察父親看手機的作文,在網上引起共鳴。
日前,重慶市一名小學6年級老師在微信轉發了一名小學生小希的作文《爸爸看手機》,成了老師和家長討論的熱門話題。
從上傳的圖片看,作文只有3段。第一段描述了爸爸的外貌,第二段第一句點明了主題:「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每次有空他都會拿出手機來看。有一次,我叫爸爸進來跟我一起看書、玩、畫畫,可我叫完後,爸爸沒聽見,還是沒有進來,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終於把爸爸叫進來了,爸爸進來的時候還拿著手機。」
第三段寫道:「我爸爸在廁所解便的時候,也在看手機,爸爸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來,還在裡面看手機……」因為放學時間到,這篇作文還未寫完。
老師回憶,自己被這心酸的作文觸動了。於是她配圖轉發、呼籲:「我無意間發現這個孩子的習作,孩子寫的是你嗎?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別讓手機成為你和孩子間的第三者。」
這條微信下有許多老師和家長跟帖評論。有的問:「一個孩子的習作戳中了你的狀態嗎?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而陪伴並不是陪著。」有的說:「希望寫的不是你和我。」
11月16日,《重慶晚報》記者聯繫上了珊瑚康恆小學3年級小希的班主任周琴(化名)。周琴說,上周五放學前,她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寫最熟悉的人」。放學時間到了,她把作文全部收到講台上後,就開始組織放學。老師們翻閱學生的作文,都被小希的作文觸動。
「這已經不是小希第一次寫爸爸愛玩手機了。」周琴說,之前看到作文後找到小希談心。「這篇作文寫得很棒,生活中,爸爸這麼喜歡玩手機啊?」小希低下頭沒有說話。
小希第一次寫關於爸爸愛玩手機後,周琴在課堂上朗讀了小希的作文,當場做一個調查。結果,班上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舉手表示家長常常這樣愛玩手機,忽視他們。
記者準備採訪小希爸爸核實時,遭到拒絕,他認為玩手機現象很普遍,同時他向班主任表示,以後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陪孩子學習。
確實象小希爸爸所言,家住重慶江北東源D7小區的陳敏,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剛上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完成一項家庭作業:寫爸爸媽媽的職業。陳敏隨口問孩子:「你知道爸媽是做什麼工作的嗎?」孩子抬頭看著媽媽,眨巴著眼睛立馬答道:「爸爸是用手機查資料的。」陳敏愣住了,原來在孩子眼裡,父母就是拿著手機工作的。
想法避免長期掛在手機上
報導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賀小燕,生活中作為家長的她也曾被女兒控訴。賀小燕說,平時在家自己很少玩手機,但是有一段時間工作太忙,有事情來了,剛好Wifi開著,就在手機上處理。女兒走過來,嘟著小嘴問:「媽媽,到底手機是你女兒,還是我是你女兒啊?」
賀小燕表示,孩子寫的作文是不少父母的現狀,很多家長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連Wifi,微博、微信、看電影都在用手機,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比陪孩子更多。
她提醒家長,「言傳不如身教」。當家長沉迷於手機,孩子或許會模仿家長,逐漸沉迷於電子產品中。
在賀小燕看來,家長在家時應該多陪孩子出去散步、湯鞦韆,甚至一起去玩玩娛樂設施。還應每天花半個小時聽孩子講他和學校小夥伴的故事。「對孩子好,應該是陪伴他成長,聽孩子講述成長的煩惱,只有了解孩子的情況,和孩子做朋友,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之後的事情。」
賀小燕建議,家長可以放下自己的權威,與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監督家長使用手機。例如規定散步的時候把手機放在家裡,吃飯的時候不準玩手機等。
報導舉例說,家長張先生的女兒正在上高一,他們家裡規定,一家三口到家後要把手機放在一個固定地方,三人都不準玩手機。晚上10點後才能玩。現在10點前,張先生跟愛人陪女兒看一會兒電視,聊聊天。女兒做作業時間,張先生就陪妻子聊天。感覺家更像家了,不僅跟女兒更親近,跟妻子的關係也更融洽。
早教老師楊燕建議,如確有工作需要,父母最好錯峰替換:爸爸忙時,媽媽「離線」陪孩子學習或遊戲;媽媽「聯機」時,爸爸帶著孩子做運動。也可以約定每個周末,大家固定半天都不耍手機。
(編輯:藍采詳)
日前,重慶市一名小學6年級老師在微信轉發了一名小學生小希的作文《爸爸看手機》,成了老師和家長討論的熱門話題。
從上傳的圖片看,作文只有3段。第一段描述了爸爸的外貌,第二段第一句點明了主題:「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每次有空他都會拿出手機來看。有一次,我叫爸爸進來跟我一起看書、玩、畫畫,可我叫完後,爸爸沒聽見,還是沒有進來,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終於把爸爸叫進來了,爸爸進來的時候還拿著手機。」
第三段寫道:「我爸爸在廁所解便的時候,也在看手機,爸爸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來,還在裡面看手機……」因為放學時間到,這篇作文還未寫完。
老師回憶,自己被這心酸的作文觸動了。於是她配圖轉發、呼籲:「我無意間發現這個孩子的習作,孩子寫的是你嗎?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別讓手機成為你和孩子間的第三者。」
這條微信下有許多老師和家長跟帖評論。有的問:「一個孩子的習作戳中了你的狀態嗎?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而陪伴並不是陪著。」有的說:「希望寫的不是你和我。」
11月16日,《重慶晚報》記者聯繫上了珊瑚康恆小學3年級小希的班主任周琴(化名)。周琴說,上周五放學前,她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寫最熟悉的人」。放學時間到了,她把作文全部收到講台上後,就開始組織放學。老師們翻閱學生的作文,都被小希的作文觸動。
「這已經不是小希第一次寫爸爸愛玩手機了。」周琴說,之前看到作文後找到小希談心。「這篇作文寫得很棒,生活中,爸爸這麼喜歡玩手機啊?」小希低下頭沒有說話。
小希第一次寫關於爸爸愛玩手機後,周琴在課堂上朗讀了小希的作文,當場做一個調查。結果,班上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舉手表示家長常常這樣愛玩手機,忽視他們。
記者準備採訪小希爸爸核實時,遭到拒絕,他認為玩手機現象很普遍,同時他向班主任表示,以後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陪孩子學習。
確實象小希爸爸所言,家住重慶江北東源D7小區的陳敏,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剛上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完成一項家庭作業:寫爸爸媽媽的職業。陳敏隨口問孩子:「你知道爸媽是做什麼工作的嗎?」孩子抬頭看著媽媽,眨巴著眼睛立馬答道:「爸爸是用手機查資料的。」陳敏愣住了,原來在孩子眼裡,父母就是拿著手機工作的。
想法避免長期掛在手機上
報導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賀小燕,生活中作為家長的她也曾被女兒控訴。賀小燕說,平時在家自己很少玩手機,但是有一段時間工作太忙,有事情來了,剛好Wifi開著,就在手機上處理。女兒走過來,嘟著小嘴問:「媽媽,到底手機是你女兒,還是我是你女兒啊?」
賀小燕表示,孩子寫的作文是不少父母的現狀,很多家長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連Wifi,微博、微信、看電影都在用手機,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比陪孩子更多。
她提醒家長,「言傳不如身教」。當家長沉迷於手機,孩子或許會模仿家長,逐漸沉迷於電子產品中。
在賀小燕看來,家長在家時應該多陪孩子出去散步、湯鞦韆,甚至一起去玩玩娛樂設施。還應每天花半個小時聽孩子講他和學校小夥伴的故事。「對孩子好,應該是陪伴他成長,聽孩子講述成長的煩惱,只有了解孩子的情況,和孩子做朋友,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之後的事情。」
賀小燕建議,家長可以放下自己的權威,與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監督家長使用手機。例如規定散步的時候把手機放在家裡,吃飯的時候不準玩手機等。
報導舉例說,家長張先生的女兒正在上高一,他們家裡規定,一家三口到家後要把手機放在一個固定地方,三人都不準玩手機。晚上10點後才能玩。現在10點前,張先生跟愛人陪女兒看一會兒電視,聊聊天。女兒做作業時間,張先生就陪妻子聊天。感覺家更像家了,不僅跟女兒更親近,跟妻子的關係也更融洽。
早教老師楊燕建議,如確有工作需要,父母最好錯峰替換:爸爸忙時,媽媽「離線」陪孩子學習或遊戲;媽媽「聯機」時,爸爸帶著孩子做運動。也可以約定每個周末,大家固定半天都不耍手機。
(編輯:藍采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