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被曝半年虛增逾萬億 恰涵蓋股災期間

2015年11月25日2015習江股市博弈
【新唐人2015年11月25日訊】(新唐人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中國證券業協會日前發布外證券業務開展情況報告稱,中信證券在今年4月至9月期間,累計虛增互換業務規模1.06萬億元。中信證券隨後通過電子郵件發布聲明稱,上述虛增情況系該公司的系統升級造成對外報送個別信息的錯誤所致。但也大陸財經類傳媒引述業內人士分析稱,虛增業務規模可能是為了掩蓋資金的真實去處,為了能更靈活地運用資金。中證協則稱,目前正對相關情況作進一步的調查核實中。

11月24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場外證券業務開展情況報告稱,中信證券自4月至9月報送的場外衍生品月報數據出現重大誤差,造成其間各月互換業務新增規模及終止規模同時虛增,但未對每月存量規模造成影響。目前,協會正在進一步調查核實,如果發現違規情況,「將視情節相應採取自律管理措施」。

隨後,中信證券發表聲明解釋稱,中信證券透過電子郵件發布聲明表示,這是公司系統升級造成的對外報送個別信息錯誤,但公司的存量規模數據是正確的。公司在發現相關問題後,已於11月初進行了數據更正,當前,公司互換業務規模不超過400億元。

但大陸「財新傳媒」卻在相關報導中引述一位熟悉收益互換的市場人士的說法表示,虛增業務規模,可能是為了掩蓋資金的真實去處。

該人士分析稱:「因為融資融券額度有上限,券商手裡即使有錢也會碰到天花板而借不出去,於是資金可以走收益互換,而且很隱蔽。虛增的這些錢可能做了其他的用途,最後被發現沒有用來做互換業務,所以才是虛增。」

據報導,所謂的收益互換,是監管批准的衍生品工具。就是券商與投資者簽署櫃檯交易合約,雙方根據協議約定在未來某一期限內,針對特定股票的收益表現與固定利率進行現金流交換,投資者與券商互為交易對手方,因為只對收益進行現金流交換,不用股票實物交割,操作起來非常靈活。

分析指,由於受到兩融額度上限以及場外配資清理整頓的影響,股票收益互換業務在今年股災發生後受到券商青睞。通過這一渠道,券商可為投資者加槓桿,槓桿比例可達3倍-5倍。

據稱,2013年,股票收益互換業務啟動試點,中信證券、招商證券、銀河證券、光大證券、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等6家券商率先獲得首批試點資格。而中信是國內市場最大的場外權益衍生工具發行商之一。

業內人士分析,收益互換可以讓券商收到手續費和融資費用,是很大一筆收益和金融創新!而在為數不多做收益互換的券商中,能達到高頻交易交易股指期貨水平的,只有中信一家。

財新特別指出:由於中信證券虛增互換業務規模的時間,恰恰在今年4月至9月,覆蓋率今年夏秋股災和救市的關鍵時點。目前尚不清楚兩者是否有關聯。

眾所周知,今年8月25日,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徐剛等八人涉嫌違法從事證券交易活動已被公安機關要求協助調查。5天之後,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徐剛、劉威,金融業務部負責人房慶利以及另類投資業務部總監陳榮傑四名高管因涉嫌內幕交易被公安機關採取了刑事強制措施。

9月15日,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於新力、信息技術中心副經理汪錦嶺等人因涉嫌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被公安機關帶走調查。

這次中信證券又被踢破虛增互換業務規模,個中是否還隱藏了什麼貓膩尚不得而知,但這個消息被公開,對中信證券來說,確實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