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5月10日訊】大陸食品安全問題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著網路購物的流行,假冒偽劣食品又竄到了網上。今年以來,淘寶、天貓等網路銷售平臺,多次因銷售不合格食品,被食藥總局點名。不過,中國食品安全屢查屢犯的問題,卻令民眾對監管部門越來越失望。
5月3號,中共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新一期食品抽檢名單,8批次食品樣品因抽檢不合格被通報,其中有4批次來自淘寶和天貓網店。據《新華網》統計,僅今年3、4月份,天貓、淘寶等網購平臺就已經4次登上食品抽檢「黑榜」,不合格食品涉及醬菜、點心、糧油、水果乾等,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防腐劑、甜蜜素、苯甲酸等超標。
不少網友看了通報後,大呼自己上過當,有的則抱怨淘寶、天貓縱容假貨、審核不力等。《新華網》調查發現,直到目前仍有2批次不合格食品,還在天貓、淘寶網上銷售。
網友「小非日夜譚」:「這些網路的平臺呀,主要還是由於競爭,它對一些假冒偽劣採取了容忍接納的姿態,這是一個放任的結果。」
也有觀點認為,天貓、淘寶固然要負責任,但根源還在政府監管部門和生產廠家。
「食品藥品安全倡導聯盟」成員、河南律師姬來松:「我覺得是這樣,廠家要承擔最主要的責任,這個平臺也應該做到一定的監管,它就像網上超市一樣,店家在超市賣產品,那店家肯定是要承擔主要責任,然後這個超市呢,也要制定一定的規則、規範。」
《北京青年報》指出,媒體不該將視線只集中在流通環節,為甚麼檢測部門不去重點監管生產環節呢?文章進一步指問,政府監管是不是僅僅檢測、公布,而沒有後繼作為?有網友提出:「問題是這些上了黑榜的企業還允許它重操舊業不?它會不會變本加厲的重來?」
對上述百姓關心的問題,外界的反應並不樂觀。
網友「小非日夜譚」:「咱們政府就是這樣很奇葩,它往往前期不作為,容忍、放縱,但出了問題之後,它應對輿論的壓力,它就會作作秀,迅速的出動、查處啊,然後就沒有下文了,下一次還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錢江晚報》曾援引山東某縣食品審查員披露,基層食品監管部門的工資福利,都是從企業的罰款中出的,他們每天的工作目標就是想著如何「創收」任務,也叫「養魚執法」,即使發現企業造假也不會罰太狠,以免「竭澤而漁」。這種怪象下,監管人員與違規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
去年10月1號,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不過「食品藥品安全倡導聯盟」成員,河南律師姬來松認為,這些越來越細緻的法律並沒有改善大陸食品安全日益惡化的現狀,在中國現有制度下,政策的執行容易受到效率低下和腐敗問題的干擾,法律往往成為官員向不良商家索取利益的依據。
姬來松:「在執行的過程中,權力會被濫用,又沒有新聞自由給予監督,往往對於地方官員來,多了一個尋租的空間。因為這幾十年,很多問題都出現了,制定的法律越多,反而給那些不法官員更多的權力尋租的機會。」
《紐約時報》、《美國之音》等外媒,將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根源,歸結為中國的政治體制:公民沒有政治自由,來選舉能保障他們權利的官員代表﹔媒體和公民社會沒有監督權和自由發聲權﹔司法沒有獨立權。更重要的是,中共的統治破壞了傳統道德體系,導致信仰真空,誠信缺失,追求物質利益成為人們生存的最大動力。也就是說,甚麼體制決定了人民過上甚麼樣的生活。
採訪編輯/張天宇 後製/舒燦
5月3號,中共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新一期食品抽檢名單,8批次食品樣品因抽檢不合格被通報,其中有4批次來自淘寶和天貓網店。據《新華網》統計,僅今年3、4月份,天貓、淘寶等網購平臺就已經4次登上食品抽檢「黑榜」,不合格食品涉及醬菜、點心、糧油、水果乾等,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防腐劑、甜蜜素、苯甲酸等超標。
不少網友看了通報後,大呼自己上過當,有的則抱怨淘寶、天貓縱容假貨、審核不力等。《新華網》調查發現,直到目前仍有2批次不合格食品,還在天貓、淘寶網上銷售。
網友「小非日夜譚」:「這些網路的平臺呀,主要還是由於競爭,它對一些假冒偽劣採取了容忍接納的姿態,這是一個放任的結果。」
也有觀點認為,天貓、淘寶固然要負責任,但根源還在政府監管部門和生產廠家。
「食品藥品安全倡導聯盟」成員、河南律師姬來松:「我覺得是這樣,廠家要承擔最主要的責任,這個平臺也應該做到一定的監管,它就像網上超市一樣,店家在超市賣產品,那店家肯定是要承擔主要責任,然後這個超市呢,也要制定一定的規則、規範。」
《北京青年報》指出,媒體不該將視線只集中在流通環節,為甚麼檢測部門不去重點監管生產環節呢?文章進一步指問,政府監管是不是僅僅檢測、公布,而沒有後繼作為?有網友提出:「問題是這些上了黑榜的企業還允許它重操舊業不?它會不會變本加厲的重來?」
對上述百姓關心的問題,外界的反應並不樂觀。
網友「小非日夜譚」:「咱們政府就是這樣很奇葩,它往往前期不作為,容忍、放縱,但出了問題之後,它應對輿論的壓力,它就會作作秀,迅速的出動、查處啊,然後就沒有下文了,下一次還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錢江晚報》曾援引山東某縣食品審查員披露,基層食品監管部門的工資福利,都是從企業的罰款中出的,他們每天的工作目標就是想著如何「創收」任務,也叫「養魚執法」,即使發現企業造假也不會罰太狠,以免「竭澤而漁」。這種怪象下,監管人員與違規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
去年10月1號,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不過「食品藥品安全倡導聯盟」成員,河南律師姬來松認為,這些越來越細緻的法律並沒有改善大陸食品安全日益惡化的現狀,在中國現有制度下,政策的執行容易受到效率低下和腐敗問題的干擾,法律往往成為官員向不良商家索取利益的依據。
姬來松:「在執行的過程中,權力會被濫用,又沒有新聞自由給予監督,往往對於地方官員來,多了一個尋租的空間。因為這幾十年,很多問題都出現了,制定的法律越多,反而給那些不法官員更多的權力尋租的機會。」
《紐約時報》、《美國之音》等外媒,將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根源,歸結為中國的政治體制:公民沒有政治自由,來選舉能保障他們權利的官員代表﹔媒體和公民社會沒有監督權和自由發聲權﹔司法沒有獨立權。更重要的是,中共的統治破壞了傳統道德體系,導致信仰真空,誠信缺失,追求物質利益成為人們生存的最大動力。也就是說,甚麼體制決定了人民過上甚麼樣的生活。
採訪編輯/張天宇 後製/舒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