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 日本大隅良典獲獎

2016年10月03日其他城市
【新唐人2016年10月03日訊】2016年「諾貝爾獎」10月3日揭開序幕,首先登場的是通稱醫學獎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獲此殊榮。



負責遴選得主的斯德哥爾摩卡羅林學院諾貝爾會議(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指出,大隅良典發現細胞的「自噬作用」(autophagy)運作的機制,因此獲獎。自噬作用可以想像為「細胞的大掃除」,讓細胞得以降解與循環再利用(degrading and recycling)內部的細胞組件(cellular components)。

大隅良典研究進一步發現15個與「自噬作用」密切相關的基因,為人類瞭解細胞內部循環樹立了典範。

「自噬作用」一旦異常或其基因發生突變,可能會引發癌症、第二型糖尿病、神經疾病、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大隅良典獨得800萬瑞典克朗(SEK,約新台幣3000萬元)獎金,頒獎儀式將於12月10日諾貝爾(Alfred Nobel)忌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舉行。

諾貝爾接下來還將揭曉物理獎10月4日,化學獎10月5日,和平獎10月7日,經濟學獎10月10日,文學獎將隨後揭曉。


諾貝爾頒獎日期(臉書截圖)



大隅良典背景




大隅良典10月3日參加日本科技學院新聞發佈會(Ken Ishii/GettyImages)


現年71歲的大隅良典出生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父親是九州帝國大學教授,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大量閱讀兄長贈送的自然科學讀物,啟發了對科學的興趣。後來他考入東京大學理科,研究所時期師從今堀和友教授,專攻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研究,1974年取得東大理學博士學位。

1974至1977年間,大隅良典曾赴笈美國紐約洛克斐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3年,返國後回到母校東京大學,1988年成立研究小組。2009年,大隅良典轉往東京工業大學任教,目前是該校科學技術創成研究院特任教授。

什麼是「自噬作用」?



自噬作用(autophagy)是指細胞自體清理老舊的蛋白質、失常的胞器以及入侵的微生物的作用。科學家早造1960年代就注意到細胞的自噬作用。當細胞膜接受到養分或氧氣不足等訊息時,會將訊號往細胞內回報,此時細胞內的蛋白質和脂質會形成彎月狀的雙層膜構造,稱為吞噬泡(phagophore),吞噬泡會不斷增加新的膜,不斷長大將受損胞器或蛋白質包圍,最後形成自噬小體(autophagosome)。



(記者王蘭報導/責任編輯: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