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陸的青年朋友希望聽聽我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看法,為此從來不看電影的我,昨天上網搜索這部電影,看到電影的鏈接,也看到youtube的鏈接中有個石濤評述介紹影片鏈接。有意思的是,卻就在昨天晚上(2017/2/25),Vox臺八點十五播出了這部電影的德文翻譯版。於是我看完電影,立即也看了石濤是如何評介的。看的過程中,順手打下了這幾點看法,和大家分享。
1.
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我和所有對生活充滿好奇和希望享受到一切的孩子們一樣,喜歡看電影,並且到處找電影看。懂事以後,立志以後,也就是六九年以後,我決心一不再打牌下棋,虛度光陰;二不再看電影,浪費生命。這讓我與電影的關係變得十分簡單,將近五十年下來只有可數的幾個事件。
我很少看電影,是因為不再把它當作感知社會和生活的一個手段、一個窗戶。雖然有幾部電影始終讓我無法自拔,回味無窮,如《卡薩布蘭卡》、《海角情潮》,可更多的電影,尤其是最近三、四十年的電影,電視上的電影,很少有能夠打動我的。這中間最慘痛的經歷是看《鬼屋》。那是我到德國後唯一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因為在報上和電視上看到對它的介紹,說它如何好。可我看了後,覺得很上當,因為根本沒有任何像《卡薩布蘭卡》那樣讓我感到雋永著迷,迴腸斷氣的東西。從此我決定再也不進影院,消費自己。
我不看電影大約也和另外一位朋友對電影的評價類似。他認為電影是通俗藝術,稱不上是一種上檔次的藝術。我也覺得電影不是一種無可替代的藝術。因為人類能夠利用並且能夠深刻而豐富表達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內容的工具是文字和音、像。在這三個感知表達手段上產生了文學、音樂和繪畫。而正是在這方面,電影的深度和豐富性無法達到,甚至無法和文學、音樂和繪畫的高度和深度相比。那位朋友說,電影的特長,即別的表達方法不能達到的只有「科幻」和「性」,可這兩點給人的更多的不過是感官的刺激。對此,我非常同意,而電影市場的走向也的確如此。
在這個意義上,我不愛看電影,尤其是改變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如果看,大約喜歡看些充滿感情和生活趣味的故事,用來消磨時間。但是儘管如此,很多時候在飛機上雖然百無聊賴,可還是難以靜心看完一個電影。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李察.吉爾的《風情佳麗》(Pretty Women)。我居然在飛機上看完,後來在家中,電視播出的時候又看了兩次。而其它絕大多數著名電影,包括《肖申克的救贖》我都沒有看過。現在這位青年人再三希望我看看,並且要傳給我影片的下載,為此,趁著週末的休息,我決定找來看看。
2.
這部影片的德文名字被改成《Verurteilten》(被判刑者)。實在說,單從題目的改變就可以說明德文版的製作者是一位缺乏深度的人,即如李察.吉爾的《風情佳麗》中文居然翻譯為《風月俏佳人》,讀來滿口生俗,立即讓人覺得味兒無聊了很多。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的很多影片,如《飄》、《亂世佳人》,譯名直讓後人叫絕,這精神和文字的蛻化處處可見。
一口氣看完這部電影,這次真的要讓我感謝這位敦促我的年輕人了。他推薦的這部電影激發了我很多感觸和思緒。我以為,這絕對是一部好電影,在我看來甚至覺得在某些方面是比《卡薩布蘭卡》還要深刻的影片。但是,它卻絕對不僅僅是那些流行的影評中的老生常談的說法,「這部影片讓人們看到一個人為了能夠自由生活,能夠多麼有毅力和耐心」,而是遠遠超出了這類泛泛的評述和感覺。它深深地觸及到生命、人生和人組成的社會的最敏感,最疼痛的部位。
這部電影讓我極為壓抑,社會織成了一個網,那些名利權熏心的人無處不在地鑄成了形形色色的「肖申克」——「監獄」,在所有的領域,大的如制度,局部的如各不同性質的社會群體領域,小的,最具體的就是無處不在的司法和監獄。你的真誠讓你幼稚,他們利用你的幼稚,讓你和你的同類時時處於危險之中。
回顧半生,我一路走來,看這部電影立即驚出一身冷汗的是,我居然沒如杜弗倫那樣,被中國知識界的那些知識人系統化的「監獄」,被各個不同層次的典獄長,被異議人士的「獄友們」為了齷齪的各類私慾,甚至小名小利而傾軋、迫害致死,我能走到今日,真的也是如杜弗倫那樣,只能夠說是幸運——蒼天眷顧。
那個典獄長直接讓我想到的不是別人,就我曾經經歷過的那些個躋身於、或者一直在《真理部》的自然辯證法及哲學領域中盤踞、或者曾經盤踞在此的人,而那些個獄警就是至今還在他們周圍的同輩,他們也是只會使用棍棒——意識形態化的征伐,而已經不會說話。一切都是正如影片所不斷點明的,那些及其周圍的人都被徹底地系統化、體制化了,在這個框架中他們為了謀取一些東西,互相顧忌聯繫的都已經絕對不是學術及思想問題、不是事實如何,而是現實的存在。為此,無論過去在西方學界曾經有過的討論和澄清,還是你正在努力做出的辨析,他們都不會去看、去思考。他們要的是「適應現實」,然而,杜弗倫卻是心存希望,我心亦然。
「希望」是「人」的生活最根本的衝動,說實話是「人」最重要的本能。因此在我覺醒後首先感到的就是,既然一直生活在謊言中,一直是在被誣陷中,我就一定要反抗它。為此四十多年來我一直在追求徹底解脫出來的「希望」,而在這個過程中,在掙脫禁錮的過程中,它讓我痛徹地體會到,如果他們沒有能夠徹底地系統化、制度化你,而你卻讓他們感到,你瞭解他們太多了,這就如杜弗倫瞭解那位典獄長一樣,你不跟著他們,就一定會被他們視為死敵。即如戈革在九四年勸我的時候對我所說的,「此間,最痛恨你的不是共產黨,而是北京的那些知識人。」後來九六年劉遼先生勸我,「千萬不要回到北京,安心在海外研究自己的題目」的原因也在於此。因為我在,對於那些真理部的馬列宣傳分子及其孽種子弟來說,就是一個直接的對比,就一定會妨礙了他們在這個運作系統中的規則和利益交換。所以最終就一定會被他們用一種「體面」的方法排除掉。
這部電影之深意,真的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總結的。它在廣闊的背景上有著卡夫卡式的的雋永。
3.
對這部影片的評論已經不計其數,但是Youtube上石濤對這部影片的評述,我認為非常具體,並且可以說驚人準確地聯繫了時下在大陸存在的共產黨社會的情況評點詮釋了這部影片。可這樣的一二三的看法居然在youtube上引來一些攻擊甚至謾罵,為此,關於這部影片要寫的感想真的是太多了。那種處處存在的,無法去除的被系統化、制度化的言論迫使我在youtube上順手留下以下幾點看法。
①一個來自中國社會的人,如果看這樣一部電影不立即聯想到共產黨統治的社會是比這部電影的監獄還可怕,還殘暴的監獄,那這個人真的可說是已經沒了人的感覺,他們的人性已經被那個制度徹底地制度化、系統化了。
②看這樣一部電影如果你隻限於對共產黨社會的質問,這無異於把問題隻限於肖申克這個監獄及把那個典獄長隻作為特殊的個人。它其實是對普遍的社會,以及各個領域中,作為人的社會形成的那類無法問真、向善,禁錮每個人自由的天性的制度化的利益團夥的探究和質疑。是對人生及其存在,人活著一次的意義的徹底質詢。它的結尾不過還是逃離了這個社會,而不是在社會中尋找到的。
而正是在這樣一種普遍化的質詢下,你立即就又會看到,共產黨社會是最典型、最壞的一個案例,真的是比肖申克監獄還要惡的案例,所以又回到第一個問題,如果在這樣的一個絕望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質問追求下,居然還不能得到最簡單、最直接的對共產黨社會的厭惡,那這個人真的是已經徹底地被廢了,被閹割了。真的可說是枉為人也!
在這個意義上,石濤對號入座的揭示是十分必要的,而聽的人,如果是人,就一定會進一步擴展到對周圍每一個存在、對人生的更為廣泛的追問。他不會來厭惡石濤,而一定是來感謝石濤。其實,這樣的感受本來是根本不需要別人來指著鼻子提醒的。可現在居然到了對於人家善意的提醒,卻還之以惡毒的謾罵的地步。情何以堪!
③於我來說,這樣的制度化、系統化首先讓我感到的是人生的一個普遍傾向;我不僅在共產黨社會,而且在我的思想追求、學術生涯中都直接遭遇到這個知識界的肖申克監獄。
第二個感受是,我覺得這又是典型的西方教會化社會的典型,現代社會的縮影,即如我前面說的共產黨社會也是西方的一個極端產物。
第三,是否相對來說,中國傳統社會卻先天地給了逃避這個牢獄的空間和可能,在地理上和精神上都是如此。這樣的電影產生在西方及當代,而我們古代的質問,即如六月雪等冤獄,人生悲劇並非到如此地步,是否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形而上學前提下的社會的人生的不同,以及避免一個社會系統化、制度化對人性和社會的扭曲的一種可能。
科學哲學家波普最後一本著述題目就是尋找一個更好的社會,這部電影的良苦用心也是如此,但是人世間究竟是否有結尾的湛藍的太平洋的「岸邊」,真的其實還是個問題。自然佛教說是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這個岸是什麼?它肯定不是那個湛藍的實體。
人生的問題究竟又如何來讓人理解,讓人體味?它難道永遠是一個問題,甚至是一個斯芬克斯之謎。
2017.2.26德國.埃森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
1.
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我和所有對生活充滿好奇和希望享受到一切的孩子們一樣,喜歡看電影,並且到處找電影看。懂事以後,立志以後,也就是六九年以後,我決心一不再打牌下棋,虛度光陰;二不再看電影,浪費生命。這讓我與電影的關係變得十分簡單,將近五十年下來只有可數的幾個事件。
我很少看電影,是因為不再把它當作感知社會和生活的一個手段、一個窗戶。雖然有幾部電影始終讓我無法自拔,回味無窮,如《卡薩布蘭卡》、《海角情潮》,可更多的電影,尤其是最近三、四十年的電影,電視上的電影,很少有能夠打動我的。這中間最慘痛的經歷是看《鬼屋》。那是我到德國後唯一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因為在報上和電視上看到對它的介紹,說它如何好。可我看了後,覺得很上當,因為根本沒有任何像《卡薩布蘭卡》那樣讓我感到雋永著迷,迴腸斷氣的東西。從此我決定再也不進影院,消費自己。
我不看電影大約也和另外一位朋友對電影的評價類似。他認為電影是通俗藝術,稱不上是一種上檔次的藝術。我也覺得電影不是一種無可替代的藝術。因為人類能夠利用並且能夠深刻而豐富表達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內容的工具是文字和音、像。在這三個感知表達手段上產生了文學、音樂和繪畫。而正是在這方面,電影的深度和豐富性無法達到,甚至無法和文學、音樂和繪畫的高度和深度相比。那位朋友說,電影的特長,即別的表達方法不能達到的只有「科幻」和「性」,可這兩點給人的更多的不過是感官的刺激。對此,我非常同意,而電影市場的走向也的確如此。
在這個意義上,我不愛看電影,尤其是改變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如果看,大約喜歡看些充滿感情和生活趣味的故事,用來消磨時間。但是儘管如此,很多時候在飛機上雖然百無聊賴,可還是難以靜心看完一個電影。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李察.吉爾的《風情佳麗》(Pretty Women)。我居然在飛機上看完,後來在家中,電視播出的時候又看了兩次。而其它絕大多數著名電影,包括《肖申克的救贖》我都沒有看過。現在這位青年人再三希望我看看,並且要傳給我影片的下載,為此,趁著週末的休息,我決定找來看看。
2.
這部影片的德文名字被改成《Verurteilten》(被判刑者)。實在說,單從題目的改變就可以說明德文版的製作者是一位缺乏深度的人,即如李察.吉爾的《風情佳麗》中文居然翻譯為《風月俏佳人》,讀來滿口生俗,立即讓人覺得味兒無聊了很多。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的很多影片,如《飄》、《亂世佳人》,譯名直讓後人叫絕,這精神和文字的蛻化處處可見。
一口氣看完這部電影,這次真的要讓我感謝這位敦促我的年輕人了。他推薦的這部電影激發了我很多感觸和思緒。我以為,這絕對是一部好電影,在我看來甚至覺得在某些方面是比《卡薩布蘭卡》還要深刻的影片。但是,它卻絕對不僅僅是那些流行的影評中的老生常談的說法,「這部影片讓人們看到一個人為了能夠自由生活,能夠多麼有毅力和耐心」,而是遠遠超出了這類泛泛的評述和感覺。它深深地觸及到生命、人生和人組成的社會的最敏感,最疼痛的部位。
這部電影讓我極為壓抑,社會織成了一個網,那些名利權熏心的人無處不在地鑄成了形形色色的「肖申克」——「監獄」,在所有的領域,大的如制度,局部的如各不同性質的社會群體領域,小的,最具體的就是無處不在的司法和監獄。你的真誠讓你幼稚,他們利用你的幼稚,讓你和你的同類時時處於危險之中。
回顧半生,我一路走來,看這部電影立即驚出一身冷汗的是,我居然沒如杜弗倫那樣,被中國知識界的那些知識人系統化的「監獄」,被各個不同層次的典獄長,被異議人士的「獄友們」為了齷齪的各類私慾,甚至小名小利而傾軋、迫害致死,我能走到今日,真的也是如杜弗倫那樣,只能夠說是幸運——蒼天眷顧。
那個典獄長直接讓我想到的不是別人,就我曾經經歷過的那些個躋身於、或者一直在《真理部》的自然辯證法及哲學領域中盤踞、或者曾經盤踞在此的人,而那些個獄警就是至今還在他們周圍的同輩,他們也是只會使用棍棒——意識形態化的征伐,而已經不會說話。一切都是正如影片所不斷點明的,那些及其周圍的人都被徹底地系統化、體制化了,在這個框架中他們為了謀取一些東西,互相顧忌聯繫的都已經絕對不是學術及思想問題、不是事實如何,而是現實的存在。為此,無論過去在西方學界曾經有過的討論和澄清,還是你正在努力做出的辨析,他們都不會去看、去思考。他們要的是「適應現實」,然而,杜弗倫卻是心存希望,我心亦然。
「希望」是「人」的生活最根本的衝動,說實話是「人」最重要的本能。因此在我覺醒後首先感到的就是,既然一直生活在謊言中,一直是在被誣陷中,我就一定要反抗它。為此四十多年來我一直在追求徹底解脫出來的「希望」,而在這個過程中,在掙脫禁錮的過程中,它讓我痛徹地體會到,如果他們沒有能夠徹底地系統化、制度化你,而你卻讓他們感到,你瞭解他們太多了,這就如杜弗倫瞭解那位典獄長一樣,你不跟著他們,就一定會被他們視為死敵。即如戈革在九四年勸我的時候對我所說的,「此間,最痛恨你的不是共產黨,而是北京的那些知識人。」後來九六年劉遼先生勸我,「千萬不要回到北京,安心在海外研究自己的題目」的原因也在於此。因為我在,對於那些真理部的馬列宣傳分子及其孽種子弟來說,就是一個直接的對比,就一定會妨礙了他們在這個運作系統中的規則和利益交換。所以最終就一定會被他們用一種「體面」的方法排除掉。
這部電影之深意,真的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總結的。它在廣闊的背景上有著卡夫卡式的的雋永。
3.
對這部影片的評論已經不計其數,但是Youtube上石濤對這部影片的評述,我認為非常具體,並且可以說驚人準確地聯繫了時下在大陸存在的共產黨社會的情況評點詮釋了這部影片。可這樣的一二三的看法居然在youtube上引來一些攻擊甚至謾罵,為此,關於這部影片要寫的感想真的是太多了。那種處處存在的,無法去除的被系統化、制度化的言論迫使我在youtube上順手留下以下幾點看法。
①一個來自中國社會的人,如果看這樣一部電影不立即聯想到共產黨統治的社會是比這部電影的監獄還可怕,還殘暴的監獄,那這個人真的可說是已經沒了人的感覺,他們的人性已經被那個制度徹底地制度化、系統化了。
②看這樣一部電影如果你隻限於對共產黨社會的質問,這無異於把問題隻限於肖申克這個監獄及把那個典獄長隻作為特殊的個人。它其實是對普遍的社會,以及各個領域中,作為人的社會形成的那類無法問真、向善,禁錮每個人自由的天性的制度化的利益團夥的探究和質疑。是對人生及其存在,人活著一次的意義的徹底質詢。它的結尾不過還是逃離了這個社會,而不是在社會中尋找到的。
而正是在這樣一種普遍化的質詢下,你立即就又會看到,共產黨社會是最典型、最壞的一個案例,真的是比肖申克監獄還要惡的案例,所以又回到第一個問題,如果在這樣的一個絕望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質問追求下,居然還不能得到最簡單、最直接的對共產黨社會的厭惡,那這個人真的是已經徹底地被廢了,被閹割了。真的可說是枉為人也!
在這個意義上,石濤對號入座的揭示是十分必要的,而聽的人,如果是人,就一定會進一步擴展到對周圍每一個存在、對人生的更為廣泛的追問。他不會來厭惡石濤,而一定是來感謝石濤。其實,這樣的感受本來是根本不需要別人來指著鼻子提醒的。可現在居然到了對於人家善意的提醒,卻還之以惡毒的謾罵的地步。情何以堪!
③於我來說,這樣的制度化、系統化首先讓我感到的是人生的一個普遍傾向;我不僅在共產黨社會,而且在我的思想追求、學術生涯中都直接遭遇到這個知識界的肖申克監獄。
第二個感受是,我覺得這又是典型的西方教會化社會的典型,現代社會的縮影,即如我前面說的共產黨社會也是西方的一個極端產物。
第三,是否相對來說,中國傳統社會卻先天地給了逃避這個牢獄的空間和可能,在地理上和精神上都是如此。這樣的電影產生在西方及當代,而我們古代的質問,即如六月雪等冤獄,人生悲劇並非到如此地步,是否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形而上學前提下的社會的人生的不同,以及避免一個社會系統化、制度化對人性和社會的扭曲的一種可能。
科學哲學家波普最後一本著述題目就是尋找一個更好的社會,這部電影的良苦用心也是如此,但是人世間究竟是否有結尾的湛藍的太平洋的「岸邊」,真的其實還是個問題。自然佛教說是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這個岸是什麼?它肯定不是那個湛藍的實體。
人生的問題究竟又如何來讓人理解,讓人體味?它難道永遠是一個問題,甚至是一個斯芬克斯之謎。
2017.2.26德國.埃森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