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戴維·甘博(1890—1968)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一位研究中國的學者和社會學家,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業餘攝影師。從1917年至1932年期間,西德尼·甘博曾多次來到中國,拍攝了大量照片,為中國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他的鏡頭記錄了中國各地社會風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珍貴的畫面如今已存世不多。
作為寶潔公司創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的孫子,從小優渥的生活條件不但使小甘博進入常青籐名校普林斯頓大學求學,還培養了他此生最大的興趣愛好——攝影。1908年,少年甘博與父母旅行時第一次來到了中國,他一下子就被這個東方古老神祕的國度迷住了,用甘博自己的話說,這次訪華之旅「就像是被一隻東方的昆蟲叮咬了一口」。正是出於這種魂牽夢繞,使甘博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又三度尋訪中國。
甘博家族與美國在華創辦的教會大學之江大學校長費佩德一家的淵源頗深,甘博在第一次造訪杭州(之江大學所在地)時,便與年長自己十幾歲的費佩德結為摯友。作為同樣對中國人文地理具有強烈興趣的攝影發燒友,甘博於1917年6月和費佩德及另一位朋友在上海會合,溯揚子江而上,一路風塵僕仆地來到了四川境內。他們原本計劃繼續前往拉薩,卻因僧侶暴亂,西藏邊境被關閉而未能如願。但是4個多月的旅途中,他們拍攝了3500多張景致各異、內涵豐富的黑白照片。
1968年,甘博在紐約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發現。1984年,他的後人在一個鞋盒內發現它們。1989年,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個城市及中國13個城市巡迴展出,引起巨大轟動。
為了使這批珍貴的歷史影像得到更為妥善的保管,2006年,凱瑟琳女士將其父拍攝的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贈給了美國杜克大學善本、手稿和特藏圖書館。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9a106506900-ss.jpg)
甘博與他拍攝的照片。(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9a765663943-ss.jpg)
北京一戶人家正在結婚,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6a887177111-ss.jpg)
北京的生意人和帳房先生,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8a98183999-ss.jpg)
北京街頭,一群背著樂器的人,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5a493412281-ss.jpg)
北京幼兒園裡的孩子,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5a683968578-ss.jpg)
北京一個外出做活的木匠,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7a697344371-ss.jpg)
北京,一家工廠內工人在織地毯,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4a551851390-ss.jpg)
北京的一個掏糞人,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50a929496981-ss.jpg)
中國民間的強國訴求,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2a541050827-ss.jpg)
木匠在工房內忙碌著,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8a62140159-ss.jpg)
北京街頭的旗人母子,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3a641808726-ss.jpg)
北京的一個喇嘛,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8a788225092-ss.jpg)
北京雍和宮的喇嘛在儀式上跳舞,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5a221104612-ss.jpg)
北京的一個機械加工廠車間,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5a810096739-ss.jpg)
北京語言學校在考試,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9a773823555-ss.jpg)
北京的囚犯,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6a174103559-ss.jpg)
北京一所監獄內,犯人在做火柴,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6a990824492-ss.jpg)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7a715891124-ss.jpg)
雨後的北京,胡同裡很泥濘,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3a123670990-ss.jpg)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紮紙,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2a965000508-ss.jpg)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紮紙,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4a783917918-ss.jpg)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紙紮馬車,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5a716345917-ss.jpg)
北京葬禮上的紙紮僕人,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1a811946074-ss.jpg)
北京觀火台,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1a883089962-ss.jpg)
天津,一名外國醫生在給中國的孩子看病,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2a405297952-ss.jpg)
天津一戶人家的婚禮,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6a106318204-ss.jpg)
天津一名姓周的男子,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4a709180892-ss.jpg)
天津街頭的馬車,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1a519168875-ss.jpg)
天津住在窩棚的難民們,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8a430466001-ss.jpg)
天津東馬路青年會門口,等候接新郎新娘的馬車,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1a114207361-ss.jpg)
天津的警察,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7a881883992-ss.jpg)
河北山海關街頭賣大蒜的小販,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4a258744548-ss.jpg)
廣東東莞橋頭鎮的一個基督教福音堂,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7a473541801-ss.jpg)
杭州裝大碗茶的茶壺,攝於1919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9a123385853-ss.jpg)
杭州街頭,手藝人表演做鼓,攝於1919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3a541319465-ss.jpg)
杭州一個製傘鋪,攝於1919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80a533600900-ss.jpg)
杭州大運河上運送木材的船隻,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2a840601786-ss.jpg)
杭州的私塾,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3a554359635-ss.jpg)
杭州的牛拉車,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8a292735254-ss.jpg)
杭州街邊的小吃店,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4a742939402-ss.jpg)
杭州基督教青年會情景,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0a975094072-ss.jpg)
杭州雷峰塔,攝於1917-1919之間,塔之後於1924年坍塌。(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2a374925725-ss.jpg)
安徽省安慶迎江寺內的鎮風塔,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4a288496848-ss.jpg)
山東濟南太廟的香客,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5a70131817-ss.jpg)
河北保定育嬰堂收養的棄兒,攝於1919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5a833026683-ss.jpg)
農民使用的一種農具——簍,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6a289270610-ss.jpg)
中國農村的一個生豬買賣集市,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7a862737028-ss.jpg)
河南開封一個外國人家庭,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2a133489566-ss.jpg)
廣州的士兵,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3a469179032-ss.jpg)
一群中國人,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6a87680510-ss.jpg)
湖北宜昌街頭理髮攤,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4a335910091-ss.jpg)
湖北宜昌,一艘船打算靠岸,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9a674185824-ss.jpg)
湖北宜昌街邊小販,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1a676167077-ss.jpg)
四川成都的挑夫,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3a65587750-ss.jpg)
四川,一群孩子走過一個喇嘛廟的圍牆,他們身後是喇嘛廟的窗戶,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1a683426090-ss.jpg)
四川一戶藏族人家庭,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7a397428235-ss.jpg)
四川理縣雜谷吞高益齋(藏族)與妻兒,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9a230791408-ss.jpg)
四川帶遮陽棚的獨輪車,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6a948550267-ss.jpg)
四川遂寧的水果攤,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2a104247627-ss.jpg)
四川新都縣一所寺廟的住持,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7a412159606-ss.jpg)
重慶街頭的孩子們,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3a156220113-ss.jpg)
在澳門的尼泊爾人,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20a172097760-ss.jpg)
四川潼川一戶農家在磨面,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8a473431827-ss.jpg)
一群農民,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責任編輯:任浩)
作為寶潔公司創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的孫子,從小優渥的生活條件不但使小甘博進入常青籐名校普林斯頓大學求學,還培養了他此生最大的興趣愛好——攝影。1908年,少年甘博與父母旅行時第一次來到了中國,他一下子就被這個東方古老神祕的國度迷住了,用甘博自己的話說,這次訪華之旅「就像是被一隻東方的昆蟲叮咬了一口」。正是出於這種魂牽夢繞,使甘博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又三度尋訪中國。
甘博家族與美國在華創辦的教會大學之江大學校長費佩德一家的淵源頗深,甘博在第一次造訪杭州(之江大學所在地)時,便與年長自己十幾歲的費佩德結為摯友。作為同樣對中國人文地理具有強烈興趣的攝影發燒友,甘博於1917年6月和費佩德及另一位朋友在上海會合,溯揚子江而上,一路風塵僕仆地來到了四川境內。他們原本計劃繼續前往拉薩,卻因僧侶暴亂,西藏邊境被關閉而未能如願。但是4個多月的旅途中,他們拍攝了3500多張景致各異、內涵豐富的黑白照片。
1968年,甘博在紐約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發現。1984年,他的後人在一個鞋盒內發現它們。1989年,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個城市及中國13個城市巡迴展出,引起巨大轟動。
為了使這批珍貴的歷史影像得到更為妥善的保管,2006年,凱瑟琳女士將其父拍攝的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贈給了美國杜克大學善本、手稿和特藏圖書館。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9a106506900-ss.jpg)
甘博與他拍攝的照片。(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9a765663943-ss.jpg)
北京一戶人家正在結婚,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6a887177111-ss.jpg)
北京的生意人和帳房先生,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8a98183999-ss.jpg)
北京街頭,一群背著樂器的人,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5a493412281-ss.jpg)
北京幼兒園裡的孩子,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5a683968578-ss.jpg)
北京一個外出做活的木匠,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7a697344371-ss.jpg)
北京,一家工廠內工人在織地毯,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4a551851390-ss.jpg)
北京的一個掏糞人,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50a929496981-ss.jpg)
中國民間的強國訴求,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2a541050827-ss.jpg)
木匠在工房內忙碌著,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8a62140159-ss.jpg)
北京街頭的旗人母子,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3a641808726-ss.jpg)
北京的一個喇嘛,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8a788225092-ss.jpg)
北京雍和宮的喇嘛在儀式上跳舞,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5a221104612-ss.jpg)
北京的一個機械加工廠車間,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5a810096739-ss.jpg)
北京語言學校在考試,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9a773823555-ss.jpg)
北京的囚犯,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6a174103559-ss.jpg)
北京一所監獄內,犯人在做火柴,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6a990824492-ss.jpg)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7a715891124-ss.jpg)
雨後的北京,胡同裡很泥濘,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3a123670990-ss.jpg)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紮紙,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2a965000508-ss.jpg)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紮紙,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4a783917918-ss.jpg)
北京一個葬禮上的紙紮馬車,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5a716345917-ss.jpg)
北京葬禮上的紙紮僕人,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1a811946074-ss.jpg)
北京觀火台,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1a883089962-ss.jpg)
天津,一名外國醫生在給中國的孩子看病,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2a405297952-ss.jpg)
天津一戶人家的婚禮,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6a106318204-ss.jpg)
天津一名姓周的男子,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4a709180892-ss.jpg)
天津街頭的馬車,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1a519168875-ss.jpg)
天津住在窩棚的難民們,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8a430466001-ss.jpg)
天津東馬路青年會門口,等候接新郎新娘的馬車,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1a114207361-ss.jpg)
天津的警察,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37a881883992-ss.jpg)
河北山海關街頭賣大蒜的小販,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4a258744548-ss.jpg)
廣東東莞橋頭鎮的一個基督教福音堂,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7a473541801-ss.jpg)
杭州裝大碗茶的茶壺,攝於1919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69a123385853-ss.jpg)
杭州街頭,手藝人表演做鼓,攝於1919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3a541319465-ss.jpg)
杭州一個製傘鋪,攝於1919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80a533600900-ss.jpg)
杭州大運河上運送木材的船隻,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2a840601786-ss.jpg)
杭州的私塾,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3a554359635-ss.jpg)
杭州的牛拉車,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8a292735254-ss.jpg)
杭州街邊的小吃店,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4a742939402-ss.jpg)
杭州基督教青年會情景,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0a975094072-ss.jpg)
杭州雷峰塔,攝於1917-1919之間,塔之後於1924年坍塌。(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2a374925725-ss.jpg)
安徽省安慶迎江寺內的鎮風塔,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4a288496848-ss.jpg)
山東濟南太廟的香客,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5a70131817-ss.jpg)
河北保定育嬰堂收養的棄兒,攝於1919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5a833026683-ss.jpg)
農民使用的一種農具——簍,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6a289270610-ss.jpg)
中國農村的一個生豬買賣集市,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7a862737028-ss.jpg)
河南開封一個外國人家庭,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2a133489566-ss.jpg)
廣州的士兵,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3a469179032-ss.jpg)
一群中國人,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6a87680510-ss.jpg)
湖北宜昌街頭理髮攤,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4a335910091-ss.jpg)
湖北宜昌,一艘船打算靠岸,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9a674185824-ss.jpg)
湖北宜昌街邊小販,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1a676167077-ss.jpg)
四川成都的挑夫,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3a65587750-ss.jpg)
四川,一群孩子走過一個喇嘛廟的圍牆,他們身後是喇嘛廟的窗戶,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1a683426090-ss.jpg)
四川一戶藏族人家庭,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77a397428235-ss.jpg)
四川理縣雜谷吞高益齋(藏族)與妻兒,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19a230791408-ss.jpg)
四川帶遮陽棚的獨輪車,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6a948550267-ss.jpg)
四川遂寧的水果攤,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82a104247627-ss.jpg)
四川新都縣一所寺廟的住持,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7a412159606-ss.jpg)
重慶街頭的孩子們,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543a156220113-ss.jpg)
在澳門的尼泊爾人,攝於1917-1919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20a172097760-ss.jpg)
四川潼川一戶農家在磨面,攝於1917年。(甘博/網絡圖片)
![](http://i.ntdtv.com/assets/uploads/2017/04/p8123698a473431827-ss.jpg)
一群農民,攝於1917年-1919年之間。(甘博/網絡圖片)
(責任編輯: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