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軟埋》在大陸引發風波。自去年出版後,這部涉及中共土改運動的作品,獲得了媒體的普遍讚揚和讀者的認可。該書被指「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和美學的豐富性」,作者方方被譽為「嚴肅的良心作家」。而另一方面,左派對這部作品發起了文革式批判和攻擊:「大毒草」、「嚴重的政治錯誤」、「美化地主階級」等定性謾罵不斷。還有人質問作協「還管不管創作導向」?
兩極的迥異評價,折射出深刻的意識形態之爭。今天,在自由浪潮席捲而來之際,在中共窮途末路之時,一部分左派人士仍然以「黨性」為導向,以中共的標準左右一切、衡定一切,足見紅色毒害之深。
《軟埋》究竟是顛覆了歷史,還是呈現了真相?土改以及中共的統治,到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什麼?
《軟埋》聚焦女主人翁丁子桃的經歷,時間跨度五十多年。丁子桃原是鄉紳兒媳,在「土改」運動中,她的娘家人被殺,婆家集體自殺和軟埋(不入棺槨直接被泥土埋葬)。變故之後,丁子桃失去了記憶,靠給別人做保姆為生。生活雖然安定下來,可是昔日的噩夢卻始終纏繞於心。為了幫助她解開心結,丁子桃的兒子吳青林在探尋往事中發現,歷史的真相令人震驚和痛苦。於是,吳青林選擇逃避和遺忘。
據陸媒報導,丁子桃的原型,是方方一位朋友的母親。「軟埋」書名也源自她的故事。這位老太太患上老年痴呆症多年,但仍然多次明確地表達:我不要軟埋!因此,在她去世後火葬時,方方的朋友為母親準備了一口上好的棺材。
「軟埋」一詞深深地觸動了作家方方。她以文章「我們不要軟埋」作為小說後記,其中提到了肉體的軟埋和時間的軟埋:「而一個活著的人,以決絕的心態屏蔽過去,封存來處,放棄往事,拒絕記憶,無論是下意識,還是有意識,都是被時間在軟埋。」
小說關注的是一個丁子桃,而在現實中,成千上萬個「丁子桃」和他們的子女,兩代人的人生因「土改」而改變。多少人,因為「黨」發起的一場運動,失去了事業、親人和家庭,失去了自尊、希望、甚至生命。
在丁子桃的記憶裡,「軟埋」代表著死亡和恐怖。因此她說:「我不要軟埋。」而對於整個民族而言,拒絕軟埋,則需要找尋和記錄真相。
土地改革,是中共建政初期前後發動的第一場運動。土改消滅了中國農村的精英階層,摧毀了中國農村的倫理和文化傳統。《九評共產黨》指出,土改「表面上是實現類似『太平天國』『有田同耕』的理想,實際上真正的目的卻是要找藉口殺人。中共黨內後來的第四號人物陶鑄提出『村村流血,戶戶鬥爭』的土改口號。也就是每村都要槍斃地主。」
土改時常常召開鬥爭會,把地主富農押上臺,扣上莫須有的罪名,然後問台下怎麼辦。台下則安排好了中共黨員或積極份子,領頭高喊「該殺!」於是地主富農被就地槍殺。
「美國之音」曾經發表《1949之後:土改何以要殺人?》,其中寫:「在土改時有大量的人死亡。前新華社社長穆青1950年6月2日在《內部參考》中報導說,河南土改運動中一個多月即發生逼死人命案件40餘起。蘭封縣瓜營區在20天裡逼死7個人。在廣東省,省委書記處書記古大存在東江地區調查以後報告說,亂打亂吊發展得很普遍,自殺現象很嚴重,追挖底財顯得混亂。幹部有寧左勿右思想:『打死地主100、死不了一個雇貧農,就不要緊。』」
2013年7月30日,重慶師範大學的副教授、作家譚松,在香港中文大學發表了「川東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專題演講。譚松認為,土改設立所謂的「人民法庭」,下放殺人權,鼓勵殺人。據他介紹,積極參與土改的地痞流氓,為了向地主逼財,使出種種殘暴下流的手段,包括動用酷刑。一位當年土改工作隊員戴廷珍說:「批鬥之後就是槍斃,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殺人,共產黨要這樣做才嚇得住人。」
據有關專家保守估計,當年土改總共殺死了約200萬「地主分子」。一位美國學者估計,有多達450萬人在土改中死亡。
關於土改帶來的創傷,方方寫道:「我小說裡寫到的土改部分,正是她母親經歷過的一段歷史。非但她家,我自己的父母家、我諸多的朋友家,以及我四周很多鄰居的家人,無數無數,也都共同經歷過。他們的人生各不相同,但他們背後家人的不幸卻幾近雷同。而株連到的子女們,亦都如前生打著烙印一般,活在卑賤的深淵之中。這些人數,延展放大開來,難以計算。當一個人成為『地富反壞右』分子,或成為『地富反壞右』的子女,那就意味著你的人生充滿屈辱。這種屈辱,從肉身到心靈,全部浸透,一直深刻至骨。」
方方對媒體表示,歷史學家、作家應當承擔起記憶的責任。她說:「我的這部小說,只是想通過人的命運或那些導致命運轉折的細微事件,來提醒人們,我們曾經經歷過什麼。」
譚松在2002年開始調查川東土改歷史,走訪了12個縣市,訪問了400多個土改親歷者,最後完成一部36萬字的土改專訪錄。譚松表示,他要搶救歷史,拒絕讓血腥的歷史真實被吞噬和淹沒。他說,如果我們不去正視苦難和殘酷的真相,這樣的歷史就會重演。
中國攝影記者李振盛累積十萬張照片,記錄了從「四清」到「文革」的荒誕運動史。他對「美國之音」記者說:「文革後來發展到我的親屬家裡發生被迫自殺的現象,包括我太太的父親;後來又發展到我也被批鬥了。當革命張開了血盆大口要吃掉自己的兒女的時候,我還能擁護它嗎?我還能繼續歡呼嗎?所以,我記錄的軌跡就更加深了。」
李振盛表示:「如果說我此生有什麼成就可言,那就是我為世人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歷史碎片。敢於正視自己歷史的民族,稱得上是偉大的民族。」
在過去的68年裡,中共接連不斷髮動政治運動,為了鞏固政權,以「革命」的名義殺人、整人,以黨性泯滅人性。中共的統治史,充滿了謊言和暴力,製造恐怖、悲劇和災難。有人選擇忘記,是為了逃避苦痛。然而,忘記並不能抹掉過去,也無法改變暴政的殺人本質。
幾十年來,有許多學者、專家和普通的善良人,憑著勇氣和毅力,拼接起無數的歷史碎片。他們收集資料,走訪證人,撰寫著作,傳送訊息。真相,收錄在文字、數據、圖片、繪畫、電影和錄像中。這些記錄者,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付出了不為人知的代價。他們的努力實踐,揭露邪惡,警醒世人。真相,不會隨風而逝。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兩極的迥異評價,折射出深刻的意識形態之爭。今天,在自由浪潮席捲而來之際,在中共窮途末路之時,一部分左派人士仍然以「黨性」為導向,以中共的標準左右一切、衡定一切,足見紅色毒害之深。
《軟埋》究竟是顛覆了歷史,還是呈現了真相?土改以及中共的統治,到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什麼?
《軟埋》與軟埋
《軟埋》聚焦女主人翁丁子桃的經歷,時間跨度五十多年。丁子桃原是鄉紳兒媳,在「土改」運動中,她的娘家人被殺,婆家集體自殺和軟埋(不入棺槨直接被泥土埋葬)。變故之後,丁子桃失去了記憶,靠給別人做保姆為生。生活雖然安定下來,可是昔日的噩夢卻始終纏繞於心。為了幫助她解開心結,丁子桃的兒子吳青林在探尋往事中發現,歷史的真相令人震驚和痛苦。於是,吳青林選擇逃避和遺忘。
據陸媒報導,丁子桃的原型,是方方一位朋友的母親。「軟埋」書名也源自她的故事。這位老太太患上老年痴呆症多年,但仍然多次明確地表達:我不要軟埋!因此,在她去世後火葬時,方方的朋友為母親準備了一口上好的棺材。
「軟埋」一詞深深地觸動了作家方方。她以文章「我們不要軟埋」作為小說後記,其中提到了肉體的軟埋和時間的軟埋:「而一個活著的人,以決絕的心態屏蔽過去,封存來處,放棄往事,拒絕記憶,無論是下意識,還是有意識,都是被時間在軟埋。」
小說關注的是一個丁子桃,而在現實中,成千上萬個「丁子桃」和他們的子女,兩代人的人生因「土改」而改變。多少人,因為「黨」發起的一場運動,失去了事業、親人和家庭,失去了自尊、希望、甚至生命。
在丁子桃的記憶裡,「軟埋」代表著死亡和恐怖。因此她說:「我不要軟埋。」而對於整個民族而言,拒絕軟埋,則需要找尋和記錄真相。
土改真相
土地改革,是中共建政初期前後發動的第一場運動。土改消滅了中國農村的精英階層,摧毀了中國農村的倫理和文化傳統。《九評共產黨》指出,土改「表面上是實現類似『太平天國』『有田同耕』的理想,實際上真正的目的卻是要找藉口殺人。中共黨內後來的第四號人物陶鑄提出『村村流血,戶戶鬥爭』的土改口號。也就是每村都要槍斃地主。」
土改時常常召開鬥爭會,把地主富農押上臺,扣上莫須有的罪名,然後問台下怎麼辦。台下則安排好了中共黨員或積極份子,領頭高喊「該殺!」於是地主富農被就地槍殺。
「美國之音」曾經發表《1949之後:土改何以要殺人?》,其中寫:「在土改時有大量的人死亡。前新華社社長穆青1950年6月2日在《內部參考》中報導說,河南土改運動中一個多月即發生逼死人命案件40餘起。蘭封縣瓜營區在20天裡逼死7個人。在廣東省,省委書記處書記古大存在東江地區調查以後報告說,亂打亂吊發展得很普遍,自殺現象很嚴重,追挖底財顯得混亂。幹部有寧左勿右思想:『打死地主100、死不了一個雇貧農,就不要緊。』」
2013年7月30日,重慶師範大學的副教授、作家譚松,在香港中文大學發表了「川東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專題演講。譚松認為,土改設立所謂的「人民法庭」,下放殺人權,鼓勵殺人。據他介紹,積極參與土改的地痞流氓,為了向地主逼財,使出種種殘暴下流的手段,包括動用酷刑。一位當年土改工作隊員戴廷珍說:「批鬥之後就是槍斃,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殺人,共產黨要這樣做才嚇得住人。」
據有關專家保守估計,當年土改總共殺死了約200萬「地主分子」。一位美國學者估計,有多達450萬人在土改中死亡。
關於土改帶來的創傷,方方寫道:「我小說裡寫到的土改部分,正是她母親經歷過的一段歷史。非但她家,我自己的父母家、我諸多的朋友家,以及我四周很多鄰居的家人,無數無數,也都共同經歷過。他們的人生各不相同,但他們背後家人的不幸卻幾近雷同。而株連到的子女們,亦都如前生打著烙印一般,活在卑賤的深淵之中。這些人數,延展放大開來,難以計算。當一個人成為『地富反壞右』分子,或成為『地富反壞右』的子女,那就意味著你的人生充滿屈辱。這種屈辱,從肉身到心靈,全部浸透,一直深刻至骨。」
記憶的責任
方方對媒體表示,歷史學家、作家應當承擔起記憶的責任。她說:「我的這部小說,只是想通過人的命運或那些導致命運轉折的細微事件,來提醒人們,我們曾經經歷過什麼。」
譚松在2002年開始調查川東土改歷史,走訪了12個縣市,訪問了400多個土改親歷者,最後完成一部36萬字的土改專訪錄。譚松表示,他要搶救歷史,拒絕讓血腥的歷史真實被吞噬和淹沒。他說,如果我們不去正視苦難和殘酷的真相,這樣的歷史就會重演。
中國攝影記者李振盛累積十萬張照片,記錄了從「四清」到「文革」的荒誕運動史。他對「美國之音」記者說:「文革後來發展到我的親屬家裡發生被迫自殺的現象,包括我太太的父親;後來又發展到我也被批鬥了。當革命張開了血盆大口要吃掉自己的兒女的時候,我還能擁護它嗎?我還能繼續歡呼嗎?所以,我記錄的軌跡就更加深了。」
李振盛表示:「如果說我此生有什麼成就可言,那就是我為世人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歷史碎片。敢於正視自己歷史的民族,稱得上是偉大的民族。」
在過去的68年裡,中共接連不斷髮動政治運動,為了鞏固政權,以「革命」的名義殺人、整人,以黨性泯滅人性。中共的統治史,充滿了謊言和暴力,製造恐怖、悲劇和災難。有人選擇忘記,是為了逃避苦痛。然而,忘記並不能抹掉過去,也無法改變暴政的殺人本質。
幾十年來,有許多學者、專家和普通的善良人,憑著勇氣和毅力,拼接起無數的歷史碎片。他們收集資料,走訪證人,撰寫著作,傳送訊息。真相,收錄在文字、數據、圖片、繪畫、電影和錄像中。這些記錄者,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付出了不為人知的代價。他們的努力實踐,揭露邪惡,警醒世人。真相,不會隨風而逝。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