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劉伯溫《金陵塔碑文》解析(2)

2017年05月29日神祕現象
《金陵塔碑文》是中國民間流傳的十大預言之一,相傳為明初劉伯溫所作,‭ ‬在民國七年(1918年‭)‬被發現於南京(金陵)的一座塔內。碑文基本按時間順序預言了20世紀以後在中國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國共內戰、日本侵華、中共統治,以及後中共時期。其中對於這一期歷史中的主要事件,人物和時間的預言詳細程度令人歎為觀止,並且時到如今的所有預言準確程度達到百分之百。

本文給予《金陵塔碑文》一個詳細解析和探究。採用的碑文是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版本之一(其它版本都與其幾無差異)。部分碑文的解釋採用了流傳中被公認的一些解釋。

《金陵塔碑文》大體可以分為八個部分:開篇、國共內戰開始、二戰日本侵華、中共奪權時期、中共統治時期、後中共時期、警世預言以及尾聲。

碑文最主要的四個部分是中共奪權時期、中共統治時期、後中共時期及警世預言。這其中每一部分的碑文按照嚴格的時間順序,對其間一些主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出敘述。

整個碑文首尾呼應,結構縝密,邏輯嚴謹。

因為碑文預言的時間包括現代和未來,涉及的許多人物和事件都非常敏感。本文旨在尊重碑文原意的基礎上,使用來自於史料的客觀事實,從碑文字面意思上作出本文所認為的最為合理的解釋。所言虛實,留與歷史驗證與讀者評斷。

(四)中共奪權時期

紅頭旗,大頭星。


解:「大頭星」指五角星。中共打起五角星紅旗起家。

家家戶戶吊伶仃。

解:「伶仃」意瘦弱,喻艱難困苦。「吊‬」意祭奠,喻死亡。
中共在其統治的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巧取豪奪,暴力殘害,實行紅色恐怖。人民艱難困苦,多有死傷。

三山難立足

解:「三山難立足」,把三個「山」字倒下(橫過來)放:「非」似兩座山倒下放,再加上倒下向右開口的「山」,成一「匪」字。

中共是土匪起家,占山為王,被國民政府圍剿。國民政府第五次剿匪成功,中共被迫放棄其三大根據地(三山):贛南閩西、鄂豫皖和川陝根據地。共軍四處奔逃,被迫進行所謂「長征」。此謂「三山難立足」。

五子齊榮升。

解:「子」這裡意指人,「五子」成「伍」字,意指軍隊,又喻指五路人馬。

最終共軍五路人馬(五子)聚集陝甘:一、二、四、二十五方面軍及陝甘軍隊,總共不過幾萬人馬。中共策動「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接受第二次國共合作,將中共軍隊(伍)接納為國民革命軍。此謂「五子齊榮升」。

心忙忙,意忙忙,
清風橋拆走如狂。


解:這段描述是共軍「長征」‭ ‬奔逃的寫照。

「清風橋」指瀘定橋,「清」指清朝,「風」喻指此橋為一座(可隨風動的)吊橋。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一座懸索橋。「清風橋拆走如狂」是指在國軍重圍下,共軍狂奔瀘定橋,遭遇守軍拆橋、最後奪橋而逃的事件。

爾一黨時我一黨。

解:第二次國共合作使中共得以立足。這段指中共表面服從國民黨,但背地裡我行我素,獨自壯大。

坐高堂,食高粱。
全不計及他人喪。


解: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共盤踞黃土高原,因此「坐高堂,食高粱」。

中共執行假抗日、真擴張的政策,利用抗日戰爭嚴重消耗了保家衛國的國民黨軍隊的力量。甚至勾結日偽,借刀殺人,只圖擴大自己,暗自將共軍從只有幾萬人發展成為一支在抗戰結束時足以抗衡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實乃「全不計及他人喪」。

廿八人,孚眾望,
居然秧針勝刀槍。


解:「廿八」是「共」(產黨)。獲取了民眾信任,中共居然以小勝大,奪取了政權。

小星光,蔽星光,
廿將二人走北方。


解:中共的五角星光遮蔽了民國政府的青天白日光‭ ‬。
「廿將」是「蔣」,「二人」乃「介」,也喻蔣家父子。指蔣介石敗北。

去家木,路徬徨,
到處奔波人皆謗。


解:「家」建於「木石」結構,「去」掉「家」中「木」還剩「石」,指蔣介石。
「路徬徨」指蔣介石對於撤退去向猶豫不決。
「到處」指所到之處,「奔波」指經過水路。蔣介石最終全面撤出大陸,漂洋過海退守台灣。「人皆謗」指蔣介石其人遭受中共毀謗。

(未完待續)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