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方政協主席一反常規的出現多例異地調任甚至對調,省級法院、檢察院一把手的大規模異地調崗也在近日接近完成。
31省62名高級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中,在今年1月異地調任(含中央空降)的就達到了37人,如果把提前一年(6人)、提前二年(9人)異地調任的也算進去,就是52人,異地調任的比例達到了83%,明顯超過上一屆。
其實,也不僅僅是法院和檢察院,公安廳局長異地調任(空降)也成了常態,當前的31省公安廳局長中,異地調任(空降)的有26人,比例也是83%。而在習近平上臺前的2012年8月,這個比例在55%左右。
如果剔除掉傳統上由本地官員出任的新疆和西藏,這個「外來戶」的比例就更嚇人了。
這裡不難看到,習近平當局在有計畫的對政法委的省級公檢法分支進行清洗。
中共政法委在十八大前夕捅了個大簍子,捅簍之人就是王立軍。從王立軍到薄熙來、再到周永康,拔出蘿蔔帶出泥,中央政法委層面的書記(周永康)、祕書長(周本順)、3名委員(李東生、王建平、吳愛英)都先後成了甕中鱉。
但是,在中國這種地域廣大,中共治下又層級眾多的國度,儘管說是中央高度集權,但仍然存在山高皇帝遠和經濟強省擁財坐大、特區擁權而成小王國等各種離心情況。更要命的是,各地有江澤民經營逾20年埋下的根系,如果北京當局僅僅把地面上的植株砍斷,那只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而地方坐大、自成體系的典型代表就是重慶。孫政才(市委書記)本來是從北京空降山城,負責清除「薄王餘毒」的人,何挺(市公安局局長)則是異地調來的幫手。結果呢,清毒的人也染了毒,「薄王餘毒」變成「薄孫餘毒」。
中共治下的每一個縣城,其實都是一個獨立小王國,決策層面的權力核心是縣委書記及其縣委常委班子,執行層面的權力核心則是縣公安局。而公檢法同穿一條褲子,褲腰帶就是縣政法委書記。
從這個角度來看重慶,我們就能明白,為何在薄熙來時代,會出現一個「薄王格局」。薄熙來繞過政法委,直接把公安這根打人的棍子操在自己手裡,以致王立軍在薄撐腰之下,風頭完全蓋過了政法委書記。
到了孫政才落馬時,與孫結對被清算的重點人物何挺也是公安局長,這就不是甚麼偶然因素,而是特定權力體系下的必然。
當然,公安局雖然在政法系統中獨大,但其作為褲頭,沒有法院、檢察院兩條褲腿,也是難以成事的。所以中南海清洗省級政法委勢力,必定是褲腰帶、褲頭、褲腿一併處理的,只是先後和緩急次序有所不同。
中共換屆年度的這次省級法檢院一把手異地大調崗,其用意即在於此。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
31省62名高級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中,在今年1月異地調任(含中央空降)的就達到了37人,如果把提前一年(6人)、提前二年(9人)異地調任的也算進去,就是52人,異地調任的比例達到了83%,明顯超過上一屆。
其實,也不僅僅是法院和檢察院,公安廳局長異地調任(空降)也成了常態,當前的31省公安廳局長中,異地調任(空降)的有26人,比例也是83%。而在習近平上臺前的2012年8月,這個比例在55%左右。
如果剔除掉傳統上由本地官員出任的新疆和西藏,這個「外來戶」的比例就更嚇人了。
這裡不難看到,習近平當局在有計畫的對政法委的省級公檢法分支進行清洗。
中共政法委在十八大前夕捅了個大簍子,捅簍之人就是王立軍。從王立軍到薄熙來、再到周永康,拔出蘿蔔帶出泥,中央政法委層面的書記(周永康)、祕書長(周本順)、3名委員(李東生、王建平、吳愛英)都先後成了甕中鱉。
但是,在中國這種地域廣大,中共治下又層級眾多的國度,儘管說是中央高度集權,但仍然存在山高皇帝遠和經濟強省擁財坐大、特區擁權而成小王國等各種離心情況。更要命的是,各地有江澤民經營逾20年埋下的根系,如果北京當局僅僅把地面上的植株砍斷,那只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而地方坐大、自成體系的典型代表就是重慶。孫政才(市委書記)本來是從北京空降山城,負責清除「薄王餘毒」的人,何挺(市公安局局長)則是異地調來的幫手。結果呢,清毒的人也染了毒,「薄王餘毒」變成「薄孫餘毒」。
中共治下的每一個縣城,其實都是一個獨立小王國,決策層面的權力核心是縣委書記及其縣委常委班子,執行層面的權力核心則是縣公安局。而公檢法同穿一條褲子,褲腰帶就是縣政法委書記。
從這個角度來看重慶,我們就能明白,為何在薄熙來時代,會出現一個「薄王格局」。薄熙來繞過政法委,直接把公安這根打人的棍子操在自己手裡,以致王立軍在薄撐腰之下,風頭完全蓋過了政法委書記。
到了孫政才落馬時,與孫結對被清算的重點人物何挺也是公安局長,這就不是甚麼偶然因素,而是特定權力體系下的必然。
當然,公安局雖然在政法系統中獨大,但其作為褲頭,沒有法院、檢察院兩條褲腿,也是難以成事的。所以中南海清洗省級政法委勢力,必定是褲腰帶、褲頭、褲腿一併處理的,只是先後和緩急次序有所不同。
中共換屆年度的這次省級法檢院一把手異地大調崗,其用意即在於此。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