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4月19日訊】明朝的時候,湖廣地區有一位鄉紳,他在做官之後,積存到千兩的黃金。於是,就派人用這些錢,去贖回他的祖上傳下來的田產;並且向兒子說道:「現在買田地的價錢,比起原先賣出付的價值,要高出好幾倍。所以我用贖回的方式,當初賣多少錢,現在就用多少錢贖回,這樣最便宜、合算了。」
當時,他的兒子才十二歲,聽了之後,沉默不語,沒有立刻接應父親的話。停了好一會兒,兒子才慢慢的開口問道: 「爹!我們家祖傳下來的田產,已經賣給人家幾年了?」父親說:「賣了已經三十年了。」兒子又問:「有幾戶人家,向我們買下來我們的田地?」父親回答說:「一共有二十幾家清貧的人,加在起來,才買下我們家的田產。」
兒子就說:「我見到大明的法律規定,祖產賣出超過了五年,就不許再贖回來了。父親為何不遵守王法呢?」父親當時沒有回答上來。他們家中,有一位門客,就接過話頭說:「贖回祖產,是一種為祖宗爭氣的事情啊!」
兒子批評那個門客說:「你們只懂得一味的阿諛奉承,卻枉顧事理!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新的更好的田地,不也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去贖回那些田地呢?」父親說:「我若是一定要贖回祖產,鄉人敢不服從嗎?」兒子說:「我正是怕鄉人畏懼我們家的勢力,這樣勉強的贖回來,會有損陰德啊!」
父親聽了兒子的這些話,想了一想說:「小孩子曉得積陰德的道理很好,那麼我今天就多還給他們一些當時購買所花的雜費吧!」兒子說:「手續雜費是件小事,我們家要買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戶人家要買田,就困難多了;例如,一家靠十畝地耕種度日子的,如今我們把田贖了回來。教他另外再買,他也只能買回五畝田了,我們怎麼能忍心教他們一家人在一半的日子裡挨餓呢?」於是就勸父親,不要贖回這些田產,積些陰德,留給子孫。
父親停了很久,才回答說: 「兒子啊!你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我們家祖先墳墓邊的十八畝田,必須要贖回來,作為祭田用啊!」
兒子又請求父親,要照現時的價值立契約,公平的買賣。父親終於聽了兒子的建議。
鄉人感佩這位十二歲的少年的恩德,就在「猛將祠」為他祝禱,乞求平安。後來,鄉紳的兒子十八歲的時候,考試連年捷報。被朝廷擢拔,擔任嚴州的太守。
有一天,鄉紳的兒子騎著馬去迎接詔書,在過橋的時候,馬兒不慎跌倒,墜入了河裡。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忽然見到猛將神,用手扶住了鄉紳的兒子,讓他端坐到橋邊。這時,鄉紳的兒子,就是現在的嚴州太守,才知道這是鄉人虔誠禱告「猛將祠」祝福的感應!
後來,鄉紳的兒子,活到了八十多歲。
那個湖廣鄉紳,因其能聽進兒子的意見,公平待人,一生平安吉祥,也非常健康長壽。
(事據《集福消災之道》)
──轉自《正見網》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當時,他的兒子才十二歲,聽了之後,沉默不語,沒有立刻接應父親的話。停了好一會兒,兒子才慢慢的開口問道: 「爹!我們家祖傳下來的田產,已經賣給人家幾年了?」父親說:「賣了已經三十年了。」兒子又問:「有幾戶人家,向我們買下來我們的田地?」父親回答說:「一共有二十幾家清貧的人,加在起來,才買下我們家的田產。」
兒子就說:「我見到大明的法律規定,祖產賣出超過了五年,就不許再贖回來了。父親為何不遵守王法呢?」父親當時沒有回答上來。他們家中,有一位門客,就接過話頭說:「贖回祖產,是一種為祖宗爭氣的事情啊!」
兒子批評那個門客說:「你們只懂得一味的阿諛奉承,卻枉顧事理!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新的更好的田地,不也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去贖回那些田地呢?」父親說:「我若是一定要贖回祖產,鄉人敢不服從嗎?」兒子說:「我正是怕鄉人畏懼我們家的勢力,這樣勉強的贖回來,會有損陰德啊!」
父親聽了兒子的這些話,想了一想說:「小孩子曉得積陰德的道理很好,那麼我今天就多還給他們一些當時購買所花的雜費吧!」兒子說:「手續雜費是件小事,我們家要買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戶人家要買田,就困難多了;例如,一家靠十畝地耕種度日子的,如今我們把田贖了回來。教他另外再買,他也只能買回五畝田了,我們怎麼能忍心教他們一家人在一半的日子裡挨餓呢?」於是就勸父親,不要贖回這些田產,積些陰德,留給子孫。
父親停了很久,才回答說: 「兒子啊!你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我們家祖先墳墓邊的十八畝田,必須要贖回來,作為祭田用啊!」
兒子又請求父親,要照現時的價值立契約,公平的買賣。父親終於聽了兒子的建議。
鄉人感佩這位十二歲的少年的恩德,就在「猛將祠」為他祝禱,乞求平安。後來,鄉紳的兒子十八歲的時候,考試連年捷報。被朝廷擢拔,擔任嚴州的太守。
有一天,鄉紳的兒子騎著馬去迎接詔書,在過橋的時候,馬兒不慎跌倒,墜入了河裡。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忽然見到猛將神,用手扶住了鄉紳的兒子,讓他端坐到橋邊。這時,鄉紳的兒子,就是現在的嚴州太守,才知道這是鄉人虔誠禱告「猛將祠」祝福的感應!
後來,鄉紳的兒子,活到了八十多歲。
那個湖廣鄉紳,因其能聽進兒子的意見,公平待人,一生平安吉祥,也非常健康長壽。
(事據《集福消災之道》)
──轉自《正見網》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