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8月12日訊】唐朝距今才千餘年,其文功武略與政經商業給後人留下無數的瑰寶。其中唐詩即是經典之作。細數這些詩作不論是出自皇家或從士人而出,皆透顯著修道的內涵。
唐太宗在《謁並州大興國寺詩》中就提到:「梵鐘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對此留餘想,超然離俗塵。」之後的玄宗時代的韋應物留下了兩首《學仙》的七言詩,也為中華兒女留下神傳文化的見證,其中一首就有兄弟求道的故事。
韋應物少年時任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卻將皇帝對他的恩寵用來橫行霸道,為害鄉裡而有之。怎料安史之亂和玄宗的離世讓皇朝對他的庇蔭漸漸煙消雲散,這也讓韋應物看盡了權勢的消長、榮華的盛衰,因此啟迪了他的道心。
他的《學仙》二首都是精采的故事。
「昔有道士求神仙,靈真下試心確然。千鈞巨石一髮懸,臥之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試過,名奏玉皇乃升天。雲氣冉冉漸不見,留語弟子但精堅。」
說的是一個堅定求道的心,一顆大巨石被神仙用一根頭髮懸著,看看求道之人是否懼怕退轉。詩中的求道人卻能通過為期十三年的考驗,最後能名列仙界,得道升天,留下典範給後人。
另一首的《學仙》也是考驗修道人不為迷幻所動的堅心:
「石上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豈不見古來三人俱弟兄,結茅深山讀仙經。上有青冥倚天之絕壁,下有颼秭萬壑之松聲。仙人變化為白鹿,二弟玩之兄誦讀。讀多七過可乞言,為子心精得神仙。可憐二弟仰天泣,一失毫釐千萬年。」
石頭鑿井要得水,可比凡人欲上天的難。兄弟三人俱得仙經,結伴在深山豁谷中修道,乃人間美事,古往今來多少兄弟忙忙碌碌地為著肉身的安穩或功名而奮鬥,有的為權為錢而反目成仇,有的友愛終老卻也難保來世相伴。
所以能像這樣兄弟三人在深山結廬潛心求道,還真得不知多少年的善緣才可得!但是,根基各有不同,精進程度也各異,所以能否過關也非兄弟情誼的深厚可以預測的。
詩中說:「仙人變化為白鹿」來做啥呢?也是為了考考道心是否堅定而來,說穿了就是一個「忍」字的功夫。沒想到兩個弟弟不若哥哥的定力,玩心一起通不過考驗,當哥哥得道成仙時,二弟同哭也喚不回失去的機緣。
真是世人都道神仙好,就是修煉的難關不一定過得了,看來歷史流傳著的品行道理正是培養人能接觸道緣、堅定修道的基礎呢!末以詩一首為記:「兄弟同根父母生,天性異稟皆不同,人生若有求道志,品行自高敬潔身。」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唐太宗在《謁並州大興國寺詩》中就提到:「梵鐘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對此留餘想,超然離俗塵。」之後的玄宗時代的韋應物留下了兩首《學仙》的七言詩,也為中華兒女留下神傳文化的見證,其中一首就有兄弟求道的故事。
韋應物少年時任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卻將皇帝對他的恩寵用來橫行霸道,為害鄉裡而有之。怎料安史之亂和玄宗的離世讓皇朝對他的庇蔭漸漸煙消雲散,這也讓韋應物看盡了權勢的消長、榮華的盛衰,因此啟迪了他的道心。
他的《學仙》二首都是精采的故事。
「昔有道士求神仙,靈真下試心確然。千鈞巨石一髮懸,臥之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試過,名奏玉皇乃升天。雲氣冉冉漸不見,留語弟子但精堅。」
說的是一個堅定求道的心,一顆大巨石被神仙用一根頭髮懸著,看看求道之人是否懼怕退轉。詩中的求道人卻能通過為期十三年的考驗,最後能名列仙界,得道升天,留下典範給後人。
另一首的《學仙》也是考驗修道人不為迷幻所動的堅心:
「石上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豈不見古來三人俱弟兄,結茅深山讀仙經。上有青冥倚天之絕壁,下有颼秭萬壑之松聲。仙人變化為白鹿,二弟玩之兄誦讀。讀多七過可乞言,為子心精得神仙。可憐二弟仰天泣,一失毫釐千萬年。」
石頭鑿井要得水,可比凡人欲上天的難。兄弟三人俱得仙經,結伴在深山豁谷中修道,乃人間美事,古往今來多少兄弟忙忙碌碌地為著肉身的安穩或功名而奮鬥,有的為權為錢而反目成仇,有的友愛終老卻也難保來世相伴。
所以能像這樣兄弟三人在深山結廬潛心求道,還真得不知多少年的善緣才可得!但是,根基各有不同,精進程度也各異,所以能否過關也非兄弟情誼的深厚可以預測的。
詩中說:「仙人變化為白鹿」來做啥呢?也是為了考考道心是否堅定而來,說穿了就是一個「忍」字的功夫。沒想到兩個弟弟不若哥哥的定力,玩心一起通不過考驗,當哥哥得道成仙時,二弟同哭也喚不回失去的機緣。
真是世人都道神仙好,就是修煉的難關不一定過得了,看來歷史流傳著的品行道理正是培養人能接觸道緣、堅定修道的基礎呢!末以詩一首為記:「兄弟同根父母生,天性異稟皆不同,人生若有求道志,品行自高敬潔身。」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