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中國大豆依賴進口的幕後真相

2018年08月16日中美貿易戰
連日來,美國大豆成為中美貿易戰指標。一邊是外媒聚焦報導中國因海外供應量不足,恐將重啟採購美國大豆;一邊是中共官媒專訪官員強調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美國大豆進口減少的缺口」。

8月10日新華社專訪中共中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他指出,目前中國國內大豆的產需缺口為9,000多萬噸,需要依靠國際市場補充。

早前新聞資料顯示,中國2017年進口的大豆約9,553萬噸,前三大進口來源國分別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其中來自巴西和美國的大豆分別約占中國進口總量的53%和34%。根據最新資料顯示,今年3月,中國進口大豆約566.17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309.96萬噸,占比55%,從巴西進口233.25萬噸,占比41%。

上述新舊數據皆顯示中國非常依賴美國大豆,現在因貿易戰拒買而產生的不小缺口,韓俊表示,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方法之一就是積極拓展大豆進口來源。

然而若按另一位專家說法,卻是「其他市場大幅增加供應能力也不足,美國大豆份額難以替代。」

今年5月初,在《經濟觀察報》一篇採訪報導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表示(原文):「具體來說,世界其他大豆出口國無法提供足夠多的大豆。2017年,巴西和美國的大豆出口量占世界大豆出口總量的84%,其中,中國已經進口了巴西72%的大豆,繼續增加進口也存在一定難度和風險度。」王秀東還說:「再考慮到阿根廷正面臨乾旱減產的預期,巴拉圭與中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預計中國最多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6500萬噸大豆,與國內需求相比仍存在2500萬噸以上的缺口,不得不繼續進口美國大豆。」

近十多年以來,美國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大豆進口來源國之一,這也折射出中國對依靠進口大豆滿足國內日益增長需求的依賴性同步增強。

公開資料顯示,在20世紀上半期,中國曾經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大豆生產和出口國,而且直至1995年,中國消費的大豆基本自給自足。但中國每年進口的大豆數量則直線上升,2012年達到5,300萬噸,大約是該年中國自己生產的1,300萬噸的4倍。

中國地大物博,大豆生產曾經自給自足甚至外銷,但十幾年時間,自給率僅20%,依賴進口80%,為甚麼如此翻轉?

或許專家學者會有一大堆說法,但這裡要指出的是中共暴力徵遷掠奪農地。

都說農作要看天吃飯,但也要土地生養萬物,貿易戰之際,官方緊急發文祭出高額補貼要農民擴種大豆,統計數字卻顯示耕地面積逐年下降。

在進口大豆佔國內消費總量80%的2012年,此前十多年正是各地政府和政法系統的瘋狂暴力徵遷,官員為了GDP政績、土地財政,開發商為了房地產暴利,以「城鎮化」、「新農村」之名開啟了一波波的「圈地運動」,無數農村、耕地消失,鄉鎮越來越多的農田被徵用,有些鄉鎮的良田甚至完全被房地產開發殆盡。

這些新聞並不遠,暴力徵遷耕地,即便是莊稼即將收成也難逃,硬被推土機鏟掉,農民無以為生,只好以命相搏,或流血抗爭或自盡自焚。即使守住農田的,在所謂「以租代徵」的利誘下,一些農民與地方官員簽訂一個簡單的租地用地協定後,開發商便在集體土地上建設廠房、住宅,給農田造成永久性損害,縱使租用到期後,很難恢復耕地用途,有的根本無法恢復。近年調查報導披露,農村流轉的土地不興種糧,蓋房賣房獲利較快。

全國還有多少耕地,這是官方不能說的祕密。中國大豆要依賴進口,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大國已經變成地產大國,太多良田鏟掉大豆玉米,換上一棟棟摩天大樓。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