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8月23日訊】古代紙張未發明前,古人使用竹片、木板、帛來做書寫的材料,故書信又稱為竹簡、尺牘、尺素等等。如《文選.陸機.文賦》中載︰「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明朝劉良.注:「素,帛也。古人用以書也。」又《後漢書.蔡倫傳》中寫道:「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
那麼「封泥」與書信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古代的書信要用「封泥」呢?
據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顯示,從戰國至魏晉時期,古人很早就使用簡牘作為書寫用品,因此後世又以「簡牘」做為典籍、書信的通稱。簡牘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的總稱。將竹子或木頭削劈成狹長的小片,再把表面刮平磨滑,作為書寫文字用,窄薄的竹片、木條稱為竹簡或木簡,較寬厚的竹片、木板稱為竹牘或木牘。
在《說文解字》上載:「簡,牒也。」牒,指古代用以書寫的竹片或木片。又《詩經.小雅.出車》上載︰「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孔穎達.正義:「古者無紙,有事書之於簡,謂之簡書。」簡,大多作為重要公文、書籍、律令等書寫用。
古人製作竹簡,要先用火烤炙去汁液,刮去青皮,以便於書寫及防蟲蛀,這個製作過程稱為「殺青」、「汗青」。如漢朝劉向《別錄》上載︰「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亦去其汁也。」所以,後人把書籍定稿或著作完成叫作「殺青」;另「汗青」也用來借指史冊。
此外《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中載︰「簪筆持牘趨謁。」顏師古.注:「牘,木簡也。」又長一尺的木簡稱為「尺牘」,如《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中載:「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李賢.注:「《說文》雲:『牘,書版也。』蓋長一尺,因取名焉。」牘,大多用於書寫一般普通文書、私人信件、契約或帳簿等。
古代的公文、書信大都寫在簡牘上。信寫好後,古人會用一塊大小相似的木板,蓋在「牘」上有字的一面,而這塊木板就稱為「檢」。檢類似今天的信封,在檢上書寫收件人姓名、地址,稱為「署」。如《說文》曰:「檢,書署也。」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牘與檢一起用繩子捆綁並打結,稱為「緘」。為了保密並防止私拆,檢上除刻有捆繩的深溝外,並鑿有一方孔,便於將繩子打結處塞在方孔內,上面用泥封緊,泥上再加蓋印章以為憑信,稱為「封泥」。
漢朝天子用紫印泥封書信,故紫泥、紫泥封又代指詔書。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曰︰「奉高皇帝璽綬。」李賢.注引漢朝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封泥又稱為泥封,其使用自戰國至漢魏,到晉朝後紙張盛行,並逐漸取代簡牘,封泥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台。由於封泥上留有古人用印的遺跡,記錄了當時的官制與行政設置,對於後世研究古代文字、官爵及地名,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
那麼「封泥」與書信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古代的書信要用「封泥」呢?
據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顯示,從戰國至魏晉時期,古人很早就使用簡牘作為書寫用品,因此後世又以「簡牘」做為典籍、書信的通稱。簡牘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的總稱。將竹子或木頭削劈成狹長的小片,再把表面刮平磨滑,作為書寫文字用,窄薄的竹片、木條稱為竹簡或木簡,較寬厚的竹片、木板稱為竹牘或木牘。
在《說文解字》上載:「簡,牒也。」牒,指古代用以書寫的竹片或木片。又《詩經.小雅.出車》上載︰「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孔穎達.正義:「古者無紙,有事書之於簡,謂之簡書。」簡,大多作為重要公文、書籍、律令等書寫用。
古人製作竹簡,要先用火烤炙去汁液,刮去青皮,以便於書寫及防蟲蛀,這個製作過程稱為「殺青」、「汗青」。如漢朝劉向《別錄》上載︰「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亦去其汁也。」所以,後人把書籍定稿或著作完成叫作「殺青」;另「汗青」也用來借指史冊。
此外《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中載︰「簪筆持牘趨謁。」顏師古.注:「牘,木簡也。」又長一尺的木簡稱為「尺牘」,如《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中載:「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李賢.注:「《說文》雲:『牘,書版也。』蓋長一尺,因取名焉。」牘,大多用於書寫一般普通文書、私人信件、契約或帳簿等。
古代的公文、書信大都寫在簡牘上。信寫好後,古人會用一塊大小相似的木板,蓋在「牘」上有字的一面,而這塊木板就稱為「檢」。檢類似今天的信封,在檢上書寫收件人姓名、地址,稱為「署」。如《說文》曰:「檢,書署也。」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牘與檢一起用繩子捆綁並打結,稱為「緘」。為了保密並防止私拆,檢上除刻有捆繩的深溝外,並鑿有一方孔,便於將繩子打結處塞在方孔內,上面用泥封緊,泥上再加蓋印章以為憑信,稱為「封泥」。
漢朝天子用紫印泥封書信,故紫泥、紫泥封又代指詔書。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曰︰「奉高皇帝璽綬。」李賢.注引漢朝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封泥又稱為泥封,其使用自戰國至漢魏,到晉朝後紙張盛行,並逐漸取代簡牘,封泥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台。由於封泥上留有古人用印的遺跡,記錄了當時的官制與行政設置,對於後世研究古代文字、官爵及地名,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