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8年12月22日訊】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從週六開始就進入了傳統節氣中的「冬至」,下面來了解冬至時的傳統民俗。
冬至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也就是說,過了冬至,陽氣便開始回升,白晝也一天比一天長。俗話說:「冬至大如年」,自漢代以來,每到冬至,朝廷都要舉行熱鬧的慶賀儀式,高峰時還會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其熱鬧程度並不亞於過年。唐宋時期,皇上還會在冬至這天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祈求上天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百姓的飢餓死亡。這個時候,漂泊在外的人們也都會回家過「冬節」,快樂的聚在一起吃團圓飯,意味着「年終有所歸宿」。
民諺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許多人家還會用糯米粉做成「冬至圓」,在家宅門窗桌櫃等顯眼的地方再粘附兩粒,意味着團團圓圓。
相傳有一年的冬至,一位姑娘為了埋葬自己因飢寒而死的母親, 決定賣身葬母,臨行時,她把剛剛討來的幾個冬至圓送給飢餓的父親吃下。並約定以後不管被賣去哪家做工,每年的冬至,都會在東家大門的門環上粘附兩個冬至圓,這樣以後父親若就不會找錯門。第二年的冬節,在一位財主家當丫環的女兒思父心切。便請求東家將兩隻糯米團粘在大門的門環上敬門神,並說這樣便會迎來財神,東家年年照做,秋去冬來,五年後,父親終於找到了在門環上粘冬至圓的這戶人家,父女得以團圓 。後來,鄉親鄰居也紛紛效仿,為了把懷念和祝福寄託給遠在他鄉的親人們,並盼望着他們能夠早日回家團聚。
在安徽,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所以人們常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民間便形成了冬至吃羊肉,並向長輩贈送羊肉的習俗。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吃赤豆可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寧波人認為,冬至吃番薯,可以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所以在寧波,酒釀番薯湯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傳統的姑蘇人家,還會在冬至夜喝加入桂花的冬釀米酒,香甜的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還寄託著姑蘇人對甜蜜生活的美好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