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1月03日訊】無可否認,中華民族是個富含智慧的民族,尤其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令今人高山仰止。一部《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就將萬事萬物的誕生、發展和長盛不衰的規律以及人如何返本歸真揭示得淋漓盡致;一部《論語》,也不過一萬多字,就被奉為儒家的圭臬,士人學習的經典以及執政者政略的範本,而且迄今沒有哪本書可以超越;而一部不到六千字的《孫子兵法》在今天仍是軍事家們的必讀書目。試問,今天的中國有哪一本書籍可以達到如此的高度?
那麼,何為「智慧」?《荀子‧子道》中有三段對話。孔子分別問他的弟子子路、子貢、顏淵兩個問題:「有智慧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仁德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子路認為:「有智慧的人能使別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別人愛護自己。」子貢認為:「有智慧的人能了解別人,仁德的人能愛護別人。」顏淵認為:「有智慧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愛。」
由此可知,有智慧的人知人、自知、使人知己。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即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漢朝班固也言:「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者也。」有智慧的人可以擁有豐富的知識,但有著豐富知識的人卻未必擁有智慧,因為智慧包含了慎思、明辨、謀略、機敏等。
世間還有一種大智慧,那就是佛家的智慧。在佛家眼中,人們苦苦執著的現實世界,其實是一個假象的世界、悲苦的世界,人類只不過用自己的心智為自己建造了一個痛苦與煩惱的世界。因此,佛家的大智慧是啟迪人們心中的善和慧根,引導世人從假象世界進入那個真我的世界,並最終達到「覺行圓滿」,即開智開慧。這也是為何中文的「慧」字,佛家用得最多,如定慧、大慧、本慧、戒定慧等。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視為中國智慧人物的代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智慧故事,如空城計、草船借箭、焚香彈琴、隆中對、借東風、揮淚斬馬謖、七擒孟獲,等等。更為神奇的是,具有大智慧的諸葛亮,在劉備請其出山前,就早已預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並明知漢室天下不可能再次復興,但為何仍舊出山輔佐劉備呢?原來一是為順乘天意,二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給後人留下的除了卓絕的智謀和對劉備的忠義,而且還有一部預言三國之後及至今天歷史大事的奇文《馬前課》,讓後人在遙想諸葛當年羽扇綸巾馳騁天下之際,不免多了種遐想:難道諸葛亮是神人轉世?
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也是個擁有智謀之人,他輔佐齊威王取得了許多的勝利。「田忌賽馬」就是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當孫臏剛剛來到齊國時,將軍田忌非常賞識他,並且待如上賓。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注。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完後,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才有了齊國後來的強大。(出自《史記·孫武傳》)
很多人都知道東漢文學家孔融讓梨的故事,事實上他小時候不僅十分寬厚,懂孝悌,而且十分聰慧。他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做司隸校尉的李元禮名氣很大,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上去之後,孔融上前坐下。李元禮便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答道:「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係。」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不安。
三國時文人張舉任句章縣令時遇到一件案子:妻子因有外心殺死了丈夫呂正,然後放火燒屍,並詐稱丈夫是死於火災。呂正的弟弟呂良報官,張舉趕到現場,見呂正已被燒焦,便命衙役將焦屍的嘴掰開細察,發現其中並無灰燼。張舉於是命人取兩口豬做實驗,將其中一口豬殺死,然後點燃柴禾。實驗結果證明失火時煙塵炭末死人不可能吸進口中。案情大白,呂妻被捕歸案。這就是有名的「燒豬斷案」。(出自《折獄龜鑑》)
清朝的順治帝在其親政的10年中,嚴於律己,勤於政務,採取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他能夠體恤百姓疾苦,比如在重新修建乾清宮一事上,接受大臣的建議,將工程錢糧都用在了賑濟受災的百姓身上。同時告誡諸王和大臣們今後的飲食和娛樂也要從儉,對於富戶願意出糧捐助百姓的,國家可以給予獎勵。此外,順治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廢除了前明萬歷時期增加的多餘賦稅。對於受災地區的賦稅則予以免除。然而,人間的富貴並沒有讓順治感到太多的快樂,他對佛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先後邀請一些著名僧人到皇宮講經。他曾說自己的前身一定是僧人,因此「每次來到寺中,徘徊久久不願離去」。24歲時,順治病逝,他生前要求死後實行火化,行法事。
孟子曾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論是入世之人的智慧,還是出世佛家的大智慧,「善的智慧」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道德中。而這樣的智慧一直閃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我們都不難發現它的蹤跡。@*#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