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1月27日訊】此前「私營經濟退場論」在中國引發恐慌心理,雖然當局後來發聲闢謠,但是按照共產黨的經濟理論,私營經濟是應該徹底清除的。今天的「百年紅禍」,我們就來看一個私營經濟的故事。
小小的一罐涼茶,凝聚著民間的智慧,也飽含著民族資本在歷史變遷中的滄桑。
清朝道光年間,廣東鶴山有個人稱「藥俠」的農家子弟王澤邦。相傳當時地方上瘟疫流行,王澤邦帶著妻兒上山避疫,途中巧遇一名道士傳授他藥方。王澤邦依照藥方煮茶,幫助百姓治病,卓有成效。後來王澤邦在廣州商貿中心十三行靖遠街開設了一家涼茶舖,同時行醫。因為他醫術好,醫德高,街坊都親切的叫他的乳名阿吉,漸漸的,他的「王老吉涼茶」遠近馳名,成為公認的「涼茶始祖」。
還有傳說,王澤邦是由於林則徐的建議才開始賣涼茶,價錢公道,藥到病除,因此風靡羊城。
王家生意興隆、枝繁葉茂。有一支往香港發展,還有一支留在廣州。王老吉涼茶逐漸傳入東南亞各國乃至美國。
而留在大陸的一支則在戰亂中沉浮。抗戰中,王老吉涼茶貨棧一度全部焚毀。戰後,王家子女重返故土恢復生產。
1949年中共奪取了政權,王老吉涼茶和其他民族企業一樣,都面臨不可知的命運。靠著老實誠信的口碑,王老吉涼茶熬過了1952年的三反、五反運動。但1955年,中共對私有企業全面進行公私合營。
當局將王老吉等八間歷史悠久的私營中藥廠合併,王老吉藥廠改名為「王老吉聯合製藥廠」。文革期間,由於「不能為資本家樹碑立傳」、「王老吉也是臭老九」,王老吉聯合製藥廠又被迫改名為「廣州中藥九廠」,王老吉涼茶也隱姓埋名成了「廣東涼茶」,連年虧損。
然而,所謂「公私合營」,事實上違反了1954年憲法中「國家依法保護資本家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其它資本所有權」的條款。1956年政策還規定,公私合營後的企業向原來的私股持有人支付每年5%的定息,期限20年。這不但低於盈利,也低於當時銀行的存款利息。
1956年2月3號,時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在會議上總結道:「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資本家的全部財產拿過來,約計全省私營工商業的資金有1億9000多萬......幾天時間被我們共了一大筆財產。」
1966年文革開始,「王老吉」等民營企業家從「改造對象」淪為「專政對象」,能保全性命已經是萬幸,根本顧不上定息。當年9月,當局乾脆停止發放定息。
文革結束後,中共給原工商業者所謂「落實政策」,規定不補足定息。1983年2月,中央統戰部和商業部聯合發文規定:公私合營資產已屬國家所有,不應退還本人。
也就是說,在違憲的公私合營後,當局只付了約定期限一半的定息,然後未經任何合法手續,就把公私合營企業全部收歸己有。
中藥九廠在1982年改名為「廣州羊城藥廠」,1992年轉制為國有股份,改名為「羊城藥業」。1996年,「王老吉」商標又被當局劃歸剛成立的「廣藥集團」持有。2004年3月,羊城藥業更名,獲許用「王老吉」商標生產。
但這時的王老吉涼茶,已經和王家在大陸的子孫毫無關係了。而在香港的王老吉第五代傳人王健儀表示,從未將祖傳祕方授予廣藥集團使用,而是傳授給了「加多寶集團」。
加多寶集團也開始了和廣藥集團的「商標」、「廣告語」訴訟。從2010年以來,雙方多次對簿公堂,但加多寶幾乎每次都敗訴。廣藥集團聲稱是在「捍衛中華老字號」,但王健儀不滿廣藥集團將「王老吉」品牌延伸到非涼茶領域,她表示:「王老吉商標被濫用,很可能會毀了我們先祖用心血打造的這一涼茶品牌。」
編輯/尚燕 後製/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