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時有發生的在華留學生特權風波,近日連爆兩起。
山東大學「學伴」事件說明,自2018年起,原本的一對一配對,改為每個留學生配發3個學伴,在報名表中,還特別強調學伴的性別,形成3人「異性」學伴小組,落選學伴則列入學伴庫備取。
山東財經大學「騰宿捨」一事,是部分學生被迫搬至距離較遠的另一棟宿捨樓,以空出他們目前所住的宿捨樓,理由是「因為這棟樓有獨立衛生間,方便裝修好後留學生住。」
事實上,不僅僅是山東這兩所大學,所有中國的高校對於學生都是「中外有別」。相比配發3個異性學伴與給住設備最好的宿捨,真正讓來華留學生享受「超國民待遇」的則是各類獎學金。
媒體資料,來華留學生至少有6大類獎學金:中國政府獎學金,地方政府獎學金、學校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企業獎學金、其他獎學金。
如學校獎學金,就以山東大學為例,媒體披露該校2019年預算報告顯示,各類全日制學生達6萬人,其中,留學生2247人。「留學教育支出」為5,958.49萬元,其中來華留學教育支出5,950.72萬元,出國留學教育支出僅為7.77萬元,即山大為4%不到的來華留學生的支出預算是本國生出國留學的765倍。
據報導,即便「留學教育支出」在華外國生、本國生比例懸殊,但很多大學的報告中直言不諱地表示,繼續增加獎學金種類和覆蓋,來吸引廣大留學生。還是以山東大學為例,「出國留學教育支出」這一項自2018年起首次出現在表中,為8萬元,已經少得可憐,2019年仍降至7.77萬元。而「來華留學教育支出」這一項,2012年為2000萬元,此後歷年同比增幅均不低於10%(2017年增長最多,為37.64%),直到2019年已翻了近3倍。
其次地方政府獎學金,舉例江蘇省教育廳2014年實施「留學江蘇行動計畫」,為了2020年江蘇成為來華留學的主要目標省份,外國留學生每人每年可獲5萬元至9萬元資助。
再看中國政府獎學金,據報導,2019年,中共教育部的中國政府獎學金39.2億,增長6億元,即增長18.1%。2019年教育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要過緊日子,例如,教師進修減少1,120萬元,同比減少5.3%。在這種背景下,教育部卻能夠開源節流,讓中國政府獎學金增加18%,也就是6億元。報導又稱,從這最新的標準來看,中國政府獎學金每人每年5.92至9.98萬,外國留學生的一年獎學金,相當於2018年中國人均收入(以中位數來計算)的2.4至4.2倍。
如此撒大錢網羅外國學生,雖然留學生占全體大學生的比例還很小,但他們的增長速度遠高於中國新生擴招的幅度。參考中國兩大高校的現況。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田方萌《中國高校擴招留學生的低效與不公》一文中指出,北大每年招收約200名韓國本科生,在整個山東省才招100多人,山東的人口是韓國的兩倍多。北大放棄了中國本土的優質生源,卻招來二三流的韓國學生。2017年開始,清華大學錄取本科留學生,不再採用筆試,轉而採用申請審核制。也就是說,外籍學生若想報考清華大學,只須「報」,不用「考」了。
在華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從表面看是高校功利化、官員政績作祟,因為中國高校所謂國際化要刷更高的國際排名,留學生數量更被視為教育官員、高校官員,乃至地方官員的政績。
當然還有配合政策需要,2018年統計,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來華留學,其中,「一帶一路」沿線64國來華留學生人數共計26.06萬人,占總人數的52.95%。連想如今「一帶一路」在非洲的佈局。網上有學生披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不乏留學生母國的高層政要後代。
中國高校對本國學生和留學生的雙重標準,引發諸多民怨,如「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外國國籍」,網上一名北大學生也抱怨說:「我很憤怒一個國家的最高學府居然不能給自己的國民,自己的優秀人才一個基本的國民待遇。」
事實上,中共教育部於2003年確立了「擴大規模、保證質量」等的留學生工作指導方針,其中「保證質量」雖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可以見得針對的並非留學生質量,而是「教學質量」輸出價值觀。
所以網上有則輿論說得透徹,給在華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的目地,一是「拉」,二是「洗」,三是「騙」。拉是拉攏。洗是要把早已被全世界唾棄的共產黨邪說包裝起來,用它來洗留學生的大腦,他們回國後又會去洗別人。騙就是營造萬國來朝的盛世假像。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