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9月15日訊】非洲豬瘟的蔓延和貿易戰的雪上加霜,讓中國大陸的豬肉價格近期直線飆高。為緩解豬肉短缺引發的民憤,地方政府絞盡腦汁,甚至啟動了「豬肉戰略儲備」,但依然是杯水車薪。《紐約時報》發文分析稱,豬的短缺正迅速成為中共政府面臨的「全國性的危機」。
《紐時》的報導一開篇就引用了中共國家統計局9月10日公布的統計數據表示,今年8月份各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表明,中國大陸的豬肉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近五成。
為此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發出警訊,要求各級政府部門要「態度更加迫切」的應對這個問題;另一名中共的高級官員則稱豬肉問題「事關大局」;甚至有3個以上的地方政府為了應急已啟動了「豬肉戰略儲備」,但這一切都無法解決豬肉嚴重短缺的問題,中國普通的老百姓只能抱怨「太貴了,太貴了,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報導指出,中共政府曾宣稱,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不會影響國內的豬肉供應。但隨著最新一輪關稅於9月1日生效,中共政府正在對包括大豆、豬肉、海鮮和原油在內的美國產品加徵額外的關稅,而相關關稅的大幅上升加劇了中國食品價格的上漲。
文章引述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副教授、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表示,「中國(中共)政府總喜歡說,中國能忍受貿易衝突帶來的任何痛苦和影響,但他們疏漏不提的是,首當其衝承受痛苦的是老百姓。」 分析師們則估計,豬肉今年年底的價格可能會達到2018年時的兩倍。
該文並分析了中國大陸生豬養殖現狀和非洲豬瘟對這一產業造成的嚴重打擊,以及由此給北京當局帶來的嚴峻挑戰。
2018年8月中國政府首次宣布非洲豬瘟在中國大陸多個地區爆發,從那以後全國各省陸續都出現了疫情報告。為了遏制住這種對生豬來說高致命性的瘟疫蔓延,當局甚至禁止農民用泔水餵豬;各地方官員們在爆發豬瘟的地方採取隔離措施和運輸限制;警方開始抓捕販賣受感染豬的人。
然而,中國大部份的生豬都是在中國數百萬個小型的家庭後院養豬場裡餵養的,有關機構制定的養殖安全衛生標準,一直很難在這些養豬場得到執行。
中共官方稱,自去年8月初中國發生疫情以來,截至2019年7月3日,中國共發生非洲豬瘟疫情143起,撲殺生豬近120萬餘頭。但許多牲畜業分析人士說,官方數字並沒有反映出疫情的嚴重性,因為大量的非洲豬瘟病例並沒有上報給有關部門,導致許多受感染的豬最後進入了市場銷售。農民們則透露說,在有些情況下,地方官員對發現的疫情「反應遲緩或不願承認」。
報導表示,為了平息豬肉價格上漲給人們帶來的焦慮,為即將到來的幾個「重大節日」做準備,一些地方官員開始嘗試一些「創造性的方法」。例如:溫州市政府告訴市民,政府有足夠的冷凍豬肉儲備,可以連續4天保證每位市民每天買到50克豬肉;南寧市則告訴居民們,每天最多可平價購買一公斤豬肉;廣東省則承諾,政府將把3100多噸冷凍豬肉投放市場。同時,為了鼓勵農民重新開始養豬,中共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為建設或擴大養豬場提供補貼。
但嚴峻的現實是,中國大陸部份地區仍有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在這樣的情況下,擴大養豬業很可能給瘟疫帶來新的感染和傳播機會。許多農民都知道非洲豬瘟的病毒仍然存在,感染的風險遠未消失,因此無論政府出台什麼樣的激勵措施,是否開始重新進入養豬業,還是要看農民自己的選擇。
無奈之下,中共官媒已經開始宣傳「豬肉還是少吃為好」,甚至讓衛生官員出面宣傳,吃太多豬肉會讓人發胖,還會帶來血管硬化的風險。
英國BBC中文網有關中國豬肉短缺的報導則指出,統計資料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養殖和消費國,中國人平均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豬肉在中國人肉食結構的占比超過6成。現在快速攀升的豬肉價格已讓這個「無肉不歡」的國家民眾感到壓力,更引發了中國民眾對於通貨膨脹的憂慮。
中國農業和農村部發布的「400個監測縣生豬存欄信息」顯示,今年7月生豬存欄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2.2%,可繁殖母豬存欄更同比下降31.9%。
英國《金融時報》也報導說,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曾表示,非洲豬瘟引起的豬肉價格上漲可能破壞經濟穩定和即將到來的建國70週年慶祝活動,他甚至把增加豬肉產量稱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為了完成這項政治任務,中共政府甚至將尋找出路的目光轉向了海外。
據《中國中泰證券》研報,今年前7個月,中國豬肉進口同比大增36%。中國海關數據則顯示,今年7月,全國豬肉進口數量為18.2萬噸,較上一個月增長13.56%,較去年同期增長106.69%,即同比多進口了9.4萬噸豬肉。根據數據,中國大陸今年前7個月累計進口的豬肉多達100萬噸。
報導表示,雖然上述進口豬肉的數據看上去很可觀,但相對於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
(記者李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明軒)